梅大春的美篇

梅大春

<p class="ql-block">一个共产党人的赤子情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日,惊闻秭归县退休老干部周立贞同志溘然长逝,我的心瞬间被无尽的悲痛所淹没。周老于我而言,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革命前辈,更是一盏照亮前行道路的精神明灯。然而,命运弄人,因诸多无奈的缘由,我竟未能亲赴他的葬礼,送他最后一程。这份未能践行的送别之责,似一根尖锐的刺,深深扎在我的心头,让那悲痛愈发沉重,愧疚之意如潮水般漫上心头,久久难以消散。</p><p class="ql-block"> 周老年逾九旬,他的人生轨迹与新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周老怀揣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忠诚,毅然决然地投身到革命工作的浪潮之中。上世纪80年代,他在县政府小招,以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挑起了重担。而后,他又听从组织的安排,奔赴乡镇,担任主要职务。在那片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土地上,他披荆斩棘,呕心沥血,为地方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留下了无数令人动容的奋斗足迹。</p> <p class="ql-block">  那是2021年流火的夏日,我受沙镇溪镇党委、政府的郑重委托,肩负起挖掘本地革命红色资源的神圣使命。其中,探寻台子湾村抗日战争时期的珍贵史料,成为了我心中的重要目标。岁月悠悠,时光的车轮无情地碾压过历史的痕迹,那段烽火岁月已被时光的尘埃层层覆盖,知晓其中详细故事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在漫长而艰辛的打听过程中,我终于得知周老自幼在台子湾长大,心中顿时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期待与敬意。于是,我不顾路途的遥远与奔波,匆匆从乡下启程,向着秭归县城疾驰而去,渴望能从周老那里揭开那段尘封历史的神秘面纱。</p><p class="ql-block"> 当我见到周老,向他说明来意后,这位已过鲐背之年的老人眼中立刻闪烁起明亮的光芒,仿佛那黯淡的岁月因这段历史的提及而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他兴致盎然地打开了话匣子,那滔滔不绝的讲述,宛如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将80年前发生在台子湾抗日修筑工事群的那段波澜壮阔、血雨腥风的岁月,清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p><p class="ql-block"> 台子湾的杨家沱至周家岭,地势得天独厚却又危机四伏。它背靠巍峨陡峭的山坡,宛如一道天然的屏障;面临浩浩汤汤、奔腾不息的长江,气势磅礴。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川江货物的重要集散码头,商贾云集,繁华一时。然而,1940年宜昌的不幸失守,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让这片宁静的土地陷入了无尽的苦难深渊。侵华日军为了实现其打通侵占大西南通道的罪恶企图,派出军机对台子湾港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疯狂轰炸。从1939年4月至8月的短短4个多月里,竟有8批次日寇军机如恶魔般降临,对这里进行了轮番轰炸。一时间,台子湾港硝烟弥漫,火光冲天,房屋倒塌,百姓流离失所,昔日的繁华瞬间化为一片废墟,生灵涂炭,惨不忍睹。</p><p class="ql-block"> 为了抵御日寇的侵略,确保防御体系的坚如磐石,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西进步伐,中国军队在沙镇溪进行了精心的战略布局,设置了两个至关重要的工事群。其一,在杨家嘴至周家岭一线修筑了一条绵延50多公里的国防工事群,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东起杨家嘴,西经大浴池、白羊观、马家山,最终止于周家岭;其二,便是杨家沱至周家岭工事群。同时,为了保障百姓的生命安全,在安锅沙坝(台子湾小学旁)西南沟下设置了3个防空洞,杨家沱至周家岭也有3个防空洞。每个防空洞高达3米,宽敞而坚固,可容纳200多人,成为了百姓们在战火中的避难港湾。</p><p class="ql-block"> 杨家嘴至卢家沱分别修建了两座炮台,编制一个营,虽驻扎人数不到100人,但他们却如钢铁卫士般坚守着阵地。卢家岭、青港岭设有两座高炮阵地,编制一个连,实际仅有一个排,副排长王绍成带领着15名专门炮手,日夜守护在高炮阵地,他们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时刻警惕着敌人的动向,保卫着台子湾港口的安全。杨家沱、周家岭、马家坪相距不到一公里,分别建了3个炮台。这些炮台高6米,宽50米,设有门窗、炮口,共6个炮台。台长曾寇银,大炮队长张玉基,编制120人,实际90人。每个炮台配备一门威力巨大的大炮,500发炮弹整装待发,6座炮台便有3000发炮弹,如同一颗颗随时准备出击的雷霆。每座炮台还配备一部电台,共6部电台如同神经系统般指挥着作战;军事装备皆为美式武器,所有炮台严阵以待,炮口对准洩滩、洩床、洩震,仿佛在向敌人宣告着中国军队的坚定决心。重要地段还设有鱼雷阵地,鱼雷队长余海波,带领着加强排35人,日日夜夜坚守岗位,寸步不离。他们的管理范围上至杨家沱渡口等地,如同忠诚的守护者,对过往行人严格检查,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之人,为防御体系筑牢了坚实的防线。</p> <p class="ql-block">  台子湾作为三峡沿江的重要港口之一,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然成为了日本轰炸的主要目标。当时,这里停靠有江坤、江西、海星、甘露、永恒、江安、江顺7条兵船,商船20多条。由于台子湾港口有飞机航线,自1939年至1943年,每天都有9架至12架日机呼啸着轰炸重庆,其中还有3架日机如同恶鹰般扑向巴东、秭归、台子湾。1940年,日机9架轰炸重庆之后,有一架日机在万县被高炮打伤,如同受伤的野兽般逃窜回来。因无处降落,它便疯狂地飞往杨家沱炮台,可机舱内燃油耗尽,无奈之下只好向台子湾港口飞去,企图撞向兵舰。最终,油料燃尽,它如同一颗坠落的流星掉进江中,在窄卡子处缓缓漂起。机上飞行员5人,有2人绝望地选择了自杀,3人则在恐惧中投降,我方没收了3把手枪,3把匕首。机残骸被甘露打捞出水,将机头捞出来放在甘露船头。然而,3天之后,3架日机再次呼啸而来,对甘露兵船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性轰炸。</p><p class="ql-block"> 周老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收集红色资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它能让后人铭记历史,知道如今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有些资料,还在老家,我可以坐车回去找。”周老旧社会时读过私塾,腹有诗书气自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参加工作后,他更是勤奋好学、笔耕不辍,在秭归政协的资料中,还留存着他撰写的一篇篇珍贵文章,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p><p class="ql-block"> 周老退休后,和儿女们一同住在县城,但他的心中始终牵挂着老家那座充满回忆的房屋。那时,周老已是93岁的高龄,看着他那略显瘦弱却依然坚毅的身躯,再想想天气的炎热和路途的遥远,我不禁为他的身体状况担忧,生怕他坐车会吃不消。周老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脸上露出了和蔼的笑容,轻声说道:“天气热,我们就赶早,坐早晨5点的面的。”那笑容中,满是对探寻历史资料的执着和坚定。</p><p class="ql-block"> 次日天刚破晓,东方的天际刚刚泛起一丝鱼肚白,晨光熹微,我便陪着周老从县城出发。一路上,车窗外的景色如诗如画,却无心欣赏。抵达沙镇溪镇集镇时,已过7点。我们简单吃过早餐,便迫不及待地直奔台子湾。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柑橘树,枝叶相互交织,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洁白的花朵在枝头竞相绽放,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生机与希望。高大的树木、低矮的土墙屋错落有致地映入眼帘,这里,就是周老魂牵梦绕的家,不远处,是邻居的房屋。</p><p class="ql-block"> 老人和儿女长期在外工作,退休后住在县城,老伴儿去世后,他便很少回到老家,房门一直紧锁着,多亏托了邻居帮忙细心看护。让我惊讶不已的是,老人长期不在家,家中竟还有一只猫咪。当老人轻轻呼唤时,猫咪不知从何处敏捷地钻了出来,围着老人不停地叫唤,那亲昵的模样,仿佛在诉说着久别重逢的喜悦。老人从包里掏出小干鱼喂给猫咪,然后缓缓蹲在地上,静静地看着它,眼神中满是温柔与眷恋,仿佛在看着一位久违的老友。原来,老人即便不在家,也会定时在县城买好鱼儿,请面的师傅带回来。为了方便猫咪进出,还特意在窗户上开了一个小小的缝隙,这份对生命的关爱与呵护,让人感动不已。</p> <p class="ql-block">  来到老人曾经居住的地方,几株高大的树木如同忠诚的卫士般,默默矗立在屋旁,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低矮的倒坐土墙屋虽已略显破旧,却依然散发着质朴而亲切的气息。老人育有两儿一女,他们都是在这土墙屋里长大的。如今,一位在县委组织部任过副部长,一位成为了秭归的知名作家,女儿则是一名人民教师。走进老人的室内,环顾四周,墙角处堆放着泡菜坛,土灶、烽火炉还在,灶门前还残留着烧过的煤球,桌上放着开水瓶等物品,一切都仿佛还停留在过去的时光里,乍一看,仿佛主人刚刚起床,还未来得及收拾。这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家,在七八十年代,也是一个幸福美满、温馨和睦的家庭。</p><p class="ql-block"> 老人回到故乡,眼中满是眷恋与欣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迈着略显蹒跚的步伐,走东家、串西家,每到一家,总是和老婆婆、老爷爷们坐在一起,回忆往昔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的故事,如同陈酿的美酒,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醇香。临走时,他还会从包里掏出200元现金,塞在他们手里,那是他对老友们的一片深情厚谊,也是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p><p class="ql-block"> 在周老家里,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这里有许多不同年代的书籍,涵盖历史、政治、文学等多个领域,它们整齐地排列在书架上,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还有不同版本的《毛泽东选集》,以及他工作时期的记录等,这些珍贵的资料,宛如历史的宝藏,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只恨自己相见太晚。更让我惊喜的是,老人还将阅过的报纸精心剪贴成了一本书,那每一页、每一篇文章,都凝聚着老人对生活的观察和对时代的思考。通过与老人的接触,我深深感受到,他身上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品质,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着我们这些后辈前行的道路,值得我们一生去学习和铭记。</p> <p class="ql-block">  当天,老人又不辞辛劳地从大岭坐车返回县城。后来,因琐事缠身,我与老人接触的机会渐渐少了,但周老讲述的那段历史,以及他身上所展现出的共产党人的赤子情怀,却如同深深烙印般,刻在了我的心中,让我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周老虽已离去,但他的精神,如同那漫山的柑橘树,四季常青,生机盎然。他的那份对历史的尊重、对家乡的热爱、对他人的关怀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激励着我们这些后来人,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让这片土地在我们的努力下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