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思并行 知困致远——记一节公开课的反思与成长

任小花工作坊

<p class="ql-block">  为贯彻新课标要求、提升中考复习实效,靖边县教研室组织召开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研讨会。作为青年化学教师,我深感荣幸能于十一中分会场执教复习课《对话化学先贤,探究制气思路》。在此,我将结合课堂实践与专家点拨,谈谈本次公开课的收获与反思</p> <p class="ql-block">  一、备课困境与破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作为教学经验不足一年的青年教师,这既是人生第二次公开课,也是首次执教复习课。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整合“气体制备”庞杂的知识点、设计新颖的课堂形式,成为最大挑战。传统复习课的“知识罗列”缺乏新意,文献中的情境创设复杂又冗长。恰逢AI技术盛行,我萌生灵感,尝试让科学家“亲自”讲述气体发现史,利用科学史自然衔接知识点。在课件制作中,AI同样成为得力助手,苦寻无果的科学家肖像及课件背景图,通过AI绘图工具一键生成。我也逐渐领悟,教育的创新,既要“站在巨人肩膀上”汲取经验,亦需以时代工具开拓新径。</p> <p class="ql-block">  二、课堂实践与反思专家的点评如明镜般照见课堂症结。原以为用科学史串联知识点已算创新,却未参透科学史的价值不在于复现过去,而在于激活学生当下的思考。若能及时追问学生科学家的发现能不能直接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学生自然能提炼出“条件温和、操作安全、产物易得”的实验室制气原则。这种从答案灌输向思维碰撞的转变,才是复习课应有的底色。在实验装置改进环节,草酸晶体制一氧化碳的装置选择暴露出教学设计的粗疏。专家"以错促学"的策略令我豁然开朗,若故意展示试管口朝上的错误装置,引导学生观察草酸受热熔化成液态可能倒流的危险,进而追问"如何通过装置改良避免回流",将矛盾转化为思维台阶。此时再展示十余种固液常温型装置,组织学生结合任务要求进行对比分析,并讨论归纳不同装置的优势,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p> <p class="ql-block">  我将多功能瓶的使用作为本节课的难点进行拓展,用塑料瓶和吸管自制多功能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让学生吹气模拟气体收集过程。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设计本应是课堂亮点,却因忽略气压的影响以致实验分析有误,专家一针见血指出,科学探究不是生活经验的简单移植,而应创造贴近书本的实验条件。精准建议可采用注射器定量推入气体,既能可视化气压变化,又可精准控制气体流速。这让我顿悟,教学绝不可只靠自我认知及生活经验,而是必须立足科学思维,在实践探索中寻求实验证据与教学创新的有机统一。</p><p class="ql-block">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此次公开课的实践,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教学的不足,也明确了改进的方向。作为青年教师,我将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课标的研读,注重教材资源的深度整合,同时提升探究分析与问题设计的精准性,切实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我将以此次展示课为起点,持续优化教学策略,在反思中精进专业能力,在实践中探索高效课堂,努力为学生提供更有价值的化学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编辑 张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