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导游小谷子及众团友</p><p class="ql-block">景点介绍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图为孟连大金塔</p> <p class="ql-block">3月8日,我们告别景迈山,前往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p><p class="ql-block">小年总真是有心啊,给我们发来了节日红包。在行进的路上掀起了抢红包的小高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绝•赴孟连</p><p class="ql-block">朝霞映染半边天,满目葱茏雾锁烟。</p><p class="ql-block">三八红包心意到,古稀老友乐疯癫。</p> <p class="ql-block">我们住在孟连傣王府宾馆。巨大的孔雀开屏画也成为我们打卡的点。</p> <p class="ql-block">一、边疆明珠~孟连</p><p class="ql-block">孟连是傣语,意为“寻找到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普洱市下辖的自治县,是通向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门户,为省级开放口岸。</p><p class="ql-block">东部和东北部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接壤,西北部与西盟佤族自治县毗邻,西部和南部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交界。该县国境线长133.399千米,面积为1893.42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辖2个乡、4个镇。截至2023年末,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13.97万人。</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娜允大桥</p><p class="ql-block">这是著名的娜允大桥。娜允大桥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横跨南垒河,是娜允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大桥不仅具有重要的交通功能,还融合了民族特色与现代设计,成为当地的文化象征。</p> <p class="ql-block">娜允大桥采用了环形风雨桥的形式,为行人提供了遮风挡雨的便利。其两层结构呈回字形,二楼设有休息的长椅,金色的屋顶能够遮挡阳光。</p><p class="ql-block">大桥主体为白色和金色,装饰着复杂的图案和花纹。桥上挂着一排红色的灯笼,两侧有行人道,上面有精美的雕花栏杆,整体造型优雅大气。</p><p class="ql-block">大桥长约76米,横跨南垒河,连接了娜允古镇的两岸。</p> <p class="ql-block">娜允大桥位于娜允古镇内,这里是通向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门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p><p class="ql-block">除了交通功能,大桥还成为游客和当地居民休闲观光的场所,其独特的设计和优美的环境吸引了众多游客。</p> <p class="ql-block">娜允大桥以其独特的设计、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孟连县乃至云南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展现了傣族传统建筑与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娜允古镇</p><p class="ql-block">娜允古镇是孟连的标志性景点之一,拥有700多年的历史。古镇依山而建,分为上城、中城和下城,每个城区都有佛寺。古镇的建筑融合了汉族和傣族的风格,青瓦白墙,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娜允古镇,这是中国的最后一个傣族古镇。</p> <p class="ql-block">非常气派的总佛寺大门。</p> <p class="ql-block">孟连总佛寺简介</p> <p class="ql-block">孟连总佛寺的前身是下城佛寺(原名允道佛寺),始建于傣历1272年(1910年),曾是娜允古城内中城官员的专用佛寺。1953年,下城佛寺毁于一场火灾,此后50年间无人问津。直到2007年,孟连县政府启动恢复重建工程,历时4年,于2011年2月18日重新开光并更名为孟连总佛寺。</p><p class="ql-block">下城则是下级官员的住处,芒方岗和芒方冒这两个小镇是林业官和猎户居住的寨子。</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p><p class="ql-block">进入大殿必须脱鞋。</p> <p class="ql-block">孟连总佛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东南亚和中国西南地区的特色,主体建筑为抬梁式三重檐歇山顶围廊结构,内设6排24棵柱子,柱、枋、梁等均饰有金漆彩绘图案。大殿坐西朝东,体现了南传佛教的传统,以纪念佛陀面向东方悟道成佛。</p> <p class="ql-block">作为傣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孟连总佛寺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还收藏了天文、历法、神话、医药等典籍,并展示了丰富的傣族艺术品。其重建不仅恢复了娜允古镇的传统风貌,也为傣族历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平台。</p> <p class="ql-block">孟连总佛寺的宗教活动与傣族民俗活动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和建筑风格。例如,大殿墙壁上的壁画描绘了傣族的历史传说,而悬挂的幡则展示了傣族民间故事和神话。</p><p class="ql-block">图为龙形塑像,下面是水井。颇有东南亚风情。</p> <p class="ql-block">孟连总佛寺是当地佛教徒朝拜祈福的圣地,也是游客了解傣族文化和南传佛教的重要窗口。其大气磅礴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孟连宣抚司署位于上城的最高处,上、中城佛寺也巍然屹立在宣抚司署的附近。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宣抚司署是云南清代土司的衙署,也是云南18座土司衙门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p><p class="ql-block">孟连宣抚司署是傣族土司刀氏的衙门,见证了孟连28任土司长达660年的统治。建筑气势磅礴,融合了汉族和傣族的特点,是领略傣族土司文化的绝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孟连宣抚司署,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娜允镇,该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清光绪五年(1879年)重修,占地面积约12484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孟连宣抚司署,傣语称“贺罕”,意思是金色的王宫。</p><p class="ql-block">孟连宣抚司署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堂、议事厅、左右厢房、正厅、厨房、谷仓、监狱等建筑,周围由高墙围护,设侧门4道。</p><p class="ql-block">孟连宣抚司署是一座融傣、汉两族建筑特色为一体的大型建筑群,从明、清、民国直至解放前,共有28代傣族土司在这座衙署内行使统治权。司署内保存的土司官服、锦带、旗帜、文书、图籍、仪仗、兵器、刑具、祭器及生活用具等文物,是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土司制度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土司制度在孟连地区发挥了重要的政治和社会作用,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被废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孟连宣抚司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的政权结构。</p> <p class="ql-block">当地女同胞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欢度三八节。</p> <p class="ql-block">中城是官员和家属的居住地。</p> <p class="ql-block">这棵树形如华盖,树叶多彩,实属难见。</p> <p class="ql-block">浓郁的民族特色,宏伟壮观的佛塔。</p> <p class="ql-block">土司时代,上城是土司及家奴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旁边还有一个小型的孔雀园。</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孟连大金塔</p><p class="ql-block">孟连大金塔位于南垒河畔,由8个小塔环抱一个主塔构成,主塔高约40米,通体金色,每座塔均挂有风铃。大金塔是孟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议在黄昏时分前往,可以欣赏到落日余晖下的美景。</p><p class="ql-block">正值三八节,很多傣族妇女就在大金塔周边活动。非常不理解进入大金塔要收取5元钱的管理费。我们自然也没有进去。</p> <p class="ql-block">金塔前的民族文化广场建设得非常好,这个巨型葫芦是拉祜族的图腾。</p> <p class="ql-block">广场一侧有巨型群雕。非常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南垒河边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晚餐安排了傣族风味的饭菜,糯米饭,傣味包烧,乌骨鸡等。农家乐小院的风光也不错哦!</p> <p class="ql-block">路遇傣族妇女,邀请她们拍照非常配合。真好呀!</p> <p class="ql-block">晚餐后,我们游览了县城夜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律•孟连游</p><p class="ql-block">春风沉醉走边关,锦绣江山画卷宽。</p><p class="ql-block">孔雀飞歌千户笑,芦笙起舞万家欢。</p><p class="ql-block">登临佛寺寄情远,邂逅河桥觅梦残。</p><p class="ql-block">土司固疆垂国史,生生不息守长安。</p> <p class="ql-block">朋友们在孟连傣王府宾馆拍到了3月9日的日出。</p><p class="ql-block">我们也要告别孟连前往西盟啦!</p> <p class="ql-block">二、边疆明珠~西盟</p><p class="ql-block">3月9日,我们告别孟连,来到阿佤人民唱新歌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我国共有2个佤族自治县,分别是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p><p class="ql-block">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全县佤族人口占比较大,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p><p class="ql-block">西盟县成立于1965年,位于云南省普洱市,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89.33公里。全县人口8.6万。佤族占总人口的67.88%。</p><p class="ql-block">西盟得名是因为其所处之地蕴藏金矿,佤语中“西”意为金,“盟”则是地方。</p> <p class="ql-block">西盟县城的建筑风格融入了浓厚的佤族文化元素,这里没有红绿灯,没有公共汽车,出租车和电动车都很少见。本地人也不多。<span style="font-size:18px;">整体氛围宁静而干净,给人一种远离喧嚣的舒适感。</span></p> <p class="ql-block">县城中心勐梭龙潭前面的大树上,挂满了有机玻璃牌子,仔细一看,哈哈,原来是把《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歌词刻在上面了。真有特点。</p><p class="ql-block">《阿佤人民唱新歌》是一首源自云南省西盟县的民歌,由解放军战士杨正仁于1965年创作。这首歌诞生于西盟县,并在当地佤族群众中迅速流行起来。</p><p class="ql-block">2002年,西盟佤族自治县将《阿佤人民唱新歌》确定为县歌,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文化站前的玩偶,很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西盟公约提到的“木依吉”、“江三木罗”“安木拐”引人好奇。想知道吗?</p><p class="ql-block">江三木罗唱了几十年,还以为是祝福的意思。小谷子给我们介绍,实际上三木罗是佤族传说中的一位大英雄,名字来源于佤语,其中“江”意为公平、公正。合称即“公平公正的三木罗”。三木罗是佤族人民心目中的精神领袖,因其主持公平、公正而受到爱戴。</p><p class="ql-block">传说中,他通过观察自然(如蜘蛛结网、飞鸟筑巢)教会族人架桥、建房、狩猎,并公平调解部落矛盾,成为精神领袖。</p><p class="ql-block">其故事与爱情传说交织,如通过架桥遇见化身白鹇鸟的姑娘,推动佤族纺织与农耕发展。</p><p class="ql-block">在民歌《阿佤人民唱新歌》中,“江三木罗”演变为表达欢乐的衬词,但核心仍保留对公正的赞颂。</p><p class="ql-block">当代语境中,该词被用于赞誉公正无私的人物,如法官鲍卫忠因调解边疆纠纷、维护民族团结,被群众称为“江三木罗”。</p><p class="ql-block">原来如此啊!</p> <p class="ql-block">酒店的大厅也成为打卡拍照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开心最重要。</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木依吉神谷</p><p class="ql-block">3月9日下午,我们来到了著名的木依吉神谷。</p> <p class="ql-block">小谷子为我们拍下第七张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木依吉神谷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与宗教文化于一体的景区。镶嵌在勐梭龙潭的后山上,依山傍水、环境幽秘。</p> <p class="ql-block">这里古朴原始</p> <p class="ql-block">山谷幽深</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毫无污染的天然氧吧</p> <p class="ql-block">两位大姐嗨起来!</p> <p class="ql-block">山崖壁立陡峭,虽然修了栈道,几位腿脚不便的朋友望而却步了。</p> <p class="ql-block">木依吉神谷以崖画闻名,这些壁画记录了佤族人的生活场景,如耕作、狩猎、歌舞等。崖画的红色颜料是由牛血和氧化铁混合而成,能够抵御风化侵蚀,年久而不变色。记录了当地佤族百姓原始生活劳作的场景和神话故事。</p> <p class="ql-block">图一为五神潭。景区内有五个神潭,分别由木依吉的五个儿子各居一潭而得名。这些神潭分别是天神路安、地神利吉、雷电神达阿撒、地震神格拉柔姆以及半神克里托。</p><p class="ql-block">图二是众神树,榕树是佤族的神树。佤族认为这里是神灵商议大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图四是人头桩。这里原本用于放置人头祭祀,直到解放后才被改为供牛头祭祀。</p><p class="ql-block">其余是神谷原始森林自然风光。</p> <p class="ql-block">秀一哈</p> <p class="ql-block">五朵金花围着阿鹏哥。😁</p> <p class="ql-block">森林茂密</p> <p class="ql-block">空气清新</p> <p class="ql-block">与导游小谷子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这里感受到佤族对原始崇拜的虔诚,以及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喷云吐雾的先生们。</p> <p class="ql-block">胜利归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平乐•木依吉神谷</p><p class="ql-block">山崖陡峭,榕树擎天妙。信步攀登何惧老,胜利归来欢笑。</p><p class="ql-block">自古敬畏神灵,心之所向充盈。守护边陲庚脉,明珠闪耀龙庭。</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江三木罗剧院</p><p class="ql-block">3月10日,在江三木罗大剧院前拍了第八张全家福。</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县城民众的乐园,是文化传承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西盟县城很袖珍。剧院紧邻勐梭龙潭。</p> <p class="ql-block">嗨一哈,到了这里,怎能不唱?</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勐梭龙潭</p><p class="ql-block">勐梭龙潭是一个天然的高原淡水湖泊,湖水清澈见底,四周环绕着原始森林,景色秀丽。湖面海拔1150米,年平均水温23度,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拍下第九张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牛头是佤族的图腾,在佤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牛头在佤族文化中象征着财富、吉祥和幸福。它不仅是佤族的图腾,还被视为家族财富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牛头的数量直接反映了家族或家庭的经济状况。</p> <p class="ql-block">百闻不如一见啊,要是不亲临西盟,怎能了解佤族历史,佤族文化?</p> <p class="ql-block">春和景明,我们在明媚的阳光下漫步。</p> <p class="ql-block">在喜欢的地方打卡,</p> <p class="ql-block">在绿水青山中徜徉。</p> <p class="ql-block">在湖岸的栈道上观景,</p> <p class="ql-block">谈天说地,自由自在。</p> <p class="ql-block">融入大自然的怀抱,</p> <p class="ql-block">享受大自然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作为老三届的我们,转眼之间年逾古稀。</p> <p class="ql-block">真是体会到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p> <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就是要趁身体还允许,腿脚还能走,</p> <p class="ql-block">好好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p> <p class="ql-block">好好体会不同的民族风情,</p> <p class="ql-block">好好丰富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青山不老,绿水长流。</p> <p class="ql-block">敲起木鼓,应该了解佤族木鼓的来历。了解安木拐。</p><p class="ql-block">安木拐是佤族文化中一位重要的女性人物,她不仅是佤族母系社会时期的第二代女首领,还在佤族的历史、文化和传说中扮演了核心角色。</p><p class="ql-block">安木拐是佤族木鼓的发明者。传说她梦见万物之神拍打她的肚子,发出美妙的声音,醒来后便让人们按照她的生殖器官的样子制作木鼓。木鼓的声音不仅悦耳,还能传得很远,成为佤族文化中象征生命诞生的“通天神器”。</p><p class="ql-block">木鼓在佤族文化中具有生殖崇拜的意义,其形状和声音都与女性生殖器相关,表达了对女性繁衍生命的崇敬。</p> <p class="ql-block">要拜访龙魔爷圣地,必须要有向上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p><p class="ql-block">在小谷子的带领下,我们八位女将要去瞻仰龙魔爷圣地。真是好样的!👍!为自己点赞!</p> <p class="ql-block">在佤族人的眼中,“龙”意为森林,“摩爷”意为水牛头,这里是挂牛头的森林圣地,也是众神灵的聚集地。</p> <p class="ql-block">龙魔爷圣地位于勐梭龙潭景区内,是佤族的朝拜圣地。景区内的树上、木架上、地上、悬崖上都挂满了牛头骨,象征着佤族对神灵、山神、祖宗的敬重。</p> <p class="ql-block">这里充满了神秘的原始宗教氛围,是了解佤族文化信仰和习俗的绝佳地点。</p><p class="ql-block">走入“龙摩爷”,映入眼帘的到处都是庄严肃穆、千姿百态,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的牛头,龙摩爷成为了游客到西盟的必经之地。</p> <p class="ql-block">相传,很久以前发生的一次洪灾中,所有的村寨都被洪水冲走,绝大多数动植物在山洪冲击中淹死。一天,幸存下来的佤族女始祖安木拐也不小心掉进了洪水中,水牛奋不顾身跳进洪水中把安木拐救了出来,安木拐与水牛结成了好朋友。以后,水牛又多次救了安木拐并帮助安木拐主宰了世界,成了人类最有力的助手。一次,在水牛和安木拐的比赛中,水牛愿意把自己作为赌注和安木拐比赛,水牛输了,人类必须宰杀水牛来实现他们曾经定下的诺言,同时水牛要求人类把自己的头作为最珍贵的供品珍藏起来,人类同意了。从此,人们把水牛头供奉到“龙摩爷”(佤语意为供奉牛头的圣地)后好好保存起。 </p><p class="ql-block">安木拐在洪水中被水牛救起,并在水牛角上刻下七道纹路作为纪念。这一传说成为佤族文化中水牛崇拜的起源。</p><p class="ql-block">水牛在佤族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既是狩猎时期的伙伴,也是佤族人定居和繁衍的象征。对于佤族人而言,牛是吉祥物,祭牛头则表示对神灵的虔诚。为了进行镖牛仪式,佤族人会选用强壮的黑色公牛(水牛),这主要是因为佤族崇拜黑色,另外根据古老习俗,祭祀用的必须是水牛头。</p> <p class="ql-block">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完龙魔爷圣地,决定绕湖一周,继续前进。</p> <p class="ql-block">唱起来哟!</p> <p class="ql-block">步行环湖一圈约5公里,贯穿原始森林。耗时2-3小时,适合深度游览和拍照。</p><p class="ql-block">青山绿水,若干叫不上名来的古树,增添了龙潭的观赏度。</p> <p class="ql-block">但是的确把我们走得够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鹧鸪天•勐梭龙潭</p><p class="ql-block">旭日东升照四方,龙潭漫步沐霞光。</p><p class="ql-block">青山环绕笙歌亮,碧水盈波诗画乡。</p><p class="ql-block">观美景,问苍茫,龙魔爷处细思量。</p><p class="ql-block">敬天敬地生灵佑,阿佤人民福寿昌。</p> <p class="ql-block">餐馆里舌尖上的美味,生活富裕丰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陈孝宁教授做的视频真好👍!还有诗哦,一并欣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游西盟勐梭龙潭</p><p class="ql-block">陈孝宁</p><p class="ql-block">湖畔野花绽繁星</p><p class="ql-block">晓风轻拂日初生</p><p class="ql-block">凭栏遥望心似水,</p><p class="ql-block">满身香雪是落英。</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博航老寨观景台</p><p class="ql-block">观景台距离西盟佤族自治县县城约11.3公里,位于佤族生态村的公路边。</p> <p class="ql-block">站在观景台上,可以眺望远处的梯田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博航,好现代的名字。一查度娘,原来博航在佤语叫“班强”。博是指蛸水,“航”指羊屎里长出的果树。博航即羊屎果树下冒出硝水处,大约在明崇祯三年(1630年)由岩拉带领人户从莫窝乡莫美的孔郎和力所的依体寨迁移搬来,寨旁有棵羊屎果树下出硝水,以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里是佤族人民首先发明和会使用秤杆的地方,各族人民在进行商业贸易或做买卖时,必须到此地对货物重量进行过秤方能交易,因此此地显得具有象征公平正义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高天厚土,千山万壑,江山如此多娇!震撼哦!</p> <p class="ql-block">李云坤老师回昆后仍然沉浸在旅游的思绪中,弹唱了《阿佤人民唱新歌》并留言。</p><p class="ql-block">这次和平发起的普洱行,不仅让我们饱览了茶乡美景,还领略了民族风情。小县西盟就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原生地,我们在那里载歌载舞,可惜时间所限意犹未尽,今天我要弹唱这首歌来表达对小城的爱恋,并借此感谢朋友们对我的关照。</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