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园(徽派建筑典范)

木易

<h3>一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大江边。涛涛的江水拥为裙带;地标南京眼为它发光;环绕的杜英、香樟石径路为它装点;错落有序的排坊为它站岗;更有群集的石雕为之喝采。周围的桂花树盛开时香传数里,这座几百年历史,有着重厚的文化底蕴的徽派建筑“和园”在南京重现。<br>和园这个豪华的建筑以前少为人知,南京开青奧会,建国际青年文化公园才发掘出来。和园原为清代徽州府何相府,该园旧主何如宠曾于南京为官,后异地保护迁建于南京,并后取谐音命名何园(和园)。</h3> <h3>南京和园原为江西婺源的何相府,明末崇祯年间大学士何如宠因辅政有功,被崇祯皇帝赐府邸于金陵(现南京),后整体搬迁至南京,和园的主体建筑“何相府”原为清代徽州府何相府园,后因异地保护迁建于南京,和园占地3300平方米。<br>和园不仅是何如宠的故居,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场所,并且展示了古石雕、戏曲演出、茶道茶艺等多种文化功能,是南京沿江新景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h3> <h3>和园原名“何相祠堂”由江西婺源何氏族人在清朝嘉庆年间为纪念何如宠而建。何如宠是明崇桢年间大学士,晚年居住在南京长乐路的秦大夫故居(崇桢皇帝赐于的府邸)。<br>何如宠(1571-1642),字康侯,号芝岳,自号西畴老人,又号九龙主人。祖籍婺源,生于桐城(今属安徽省纵阳),仕于京城,终老金陵。自幼才华出众,12岁中秀才,28岁中进士,入翰林院,授庶吉士,累官翰林院编修,右谕德春坊左中允、国子监祭酒、通政大夫、礼部待郎兼侍学士、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阶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辛未会试总裁,进左柱国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崇桢叮召为宰辅,人称“何宰相”,为六皖地区第一位宰相。在朝言事朴诚无畏,待人接物大度宽宏,“风度端凝”为一时中秘之冠”。卒赠太傅,太保,谥文端,入祀皖郡乡贤祠。世存《何文端公奏议》《后乐堂稿》等著作。《明史》赞其操行恬雅,与物无竞,难进易退。世尤高之。为明末一代名臣,堪称士大夫中忠孝两全的典范。</h3> <h3>徽派建筑又称徽州建筑,流行于徽州《令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安徽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上饶市》及浙江省严州、金华)(古称婺州)、衢州等浙西地区。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并非特指安徽建筑。<br>徽派建筑是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裴饰。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麦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h3> <h3>徽建筑最初起源于古徽州,是江南建筑典型的代表,历史上徽商在扬州、苏州等地经营,徽派建筑对当地的建筑风格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徽派建筑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br>徽商力在经商而不在建筑,生意不做以,衣锦还乡之后,以奢华精致的豪宅园林体观身份,或整修祠堂光大祖宗门面,或以牌坊筑立褒奖徽州女人守夫的风骨。徽派建筑讲究规格礼数,官商亦有别。除脱富丽堂皇的徽商百贾之家外,小户人家的民居亦不乏雅致与讲究。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是之灵气,融中国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昆,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三雕,安徽省、江西省的民间传统艺术,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h3> <h3>徽派建筑典型的三雕,是安徽省、江西省的民间传统美术的雕刻技艺。它是指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今安徽省的夥县、歙县、祁门、休宁、太平绩溪和江西省的婺源县)的区域内,县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地方传统雕刻雕刻工艺。<br>三雕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其雕刻技艺和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才能和艺术创造力。<br>据史记记载,古徽州历史悠久,从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古徽州建郡之始迄今近<br>两千年。它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黄山脚下,山水秀丽,人杰地灵,历以商贾众多、文风兴盛而蜚声海内外,徽商的发票繁荣了文字教育事业,造就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篆刻、徽派建筑、徽雕等徽州文化,成为我国三大学派之一,徽州“三雕.”就是在这样发达的徽文化大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能工巧匠的佳作。</h3> <h3>徽派建筑石雕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享誉甚高,徽州石雕题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利,不及木雕与砖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祥和书法,至于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兄。在雕刻风格上,浮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没有清代木雕砖雕那样细腻繁琐。<br>一般微派建筑会在高大的门楼上展现简单的石雕,或者有复杂的砖雕从显示家族的高贵与荣华。</h3> <h3>和园门口这株桂花树已有200多岁了,也是经过精心挑选,从湖南移栽过来的,取名“和园”是用“何”的同音,何去何从弃之,以和为贵为善也。</h3> <h3>走进和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凤楼。五凤楼的屋顶上有3个藻井,其内雕刻庅着凤凰和蝙蝠,雕精细,凤凰头全部朝外,而蝙蝠的头全部向里的。藻井常见于宫殿、坛庙建筑巾,是一种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国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等,相当于现代家庭装i黄的吊顶。查阅最丈的藻井是北京故宫的蟠龙藻井。<br>据相关人士介绍,古代房屋都是木制结构,特别怕火,所以天花板上做藻井,寓意天上有口井能防火。</h3> <h3>和园五凤楼向里能看到古戏台,和园里有两个古戏台,前后相对。<br>有关人士介绍,仔细观察能发现,文双面古戏台前后并不对称,一面的古戏台有6个翘角(翘檐),而另一面则是4个翘角,上面雕刻的内容也不同,一边是《郭子仪拜寿》,另一边是《皇恩浩荡》。人物、场景雕刻的惟妙惟肖,连起来看就像看连环画。<br>古戏台上的冬瓜梁雕刻得也非常精致。上面雕有“鱼化龙”,即鲤鱼跳龙门,寓意平步青云。梁上还雕有狮子有威风、生财之遮。这样一个双面古戏台,最大特点是能两边看。</h3> <h3>徽派建筑典型的是木雕。木雕是木雕艺人发挥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徽州木雕用于旧时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遍及城乡,其分布之广在金华国屈指可数。宅内的屏风、窗楹、栏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风采,几乎是无村不有。徽州木雕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徽州木雕是根据建筑物体的部件需要与可能,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手法。我们常看到的门帘花,堂屋、客厅的梁接以及门窗全部是木雕应有尽有。</h3> <h3>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的建筑装饰,也是古代中国建筑雕刻中很重的的一种艺术形式,广没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显得典雅、庄重。它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br>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明代砖雕风格过趋粗扩、推拙而朴素;明末清初,由于富厂商们对豪华生活的追求,因此清代砖雕风格渐趋细赋攠繁复,注意情节和构图,透雕层次加深。在见方尺余,厚不及寸的砖坯上雕出情节复杂,多层镂空的画面,从近景到远景,前后透视,层次分明,最多约有9个层面,今人产生精妙无比的美感。</h3> <h3>和园西侧有一个门窗园,值得大家一看。这里有18扇古石雕门。穿越这一扇扇门,仿佛穿越历史一般。</h3> <h3>出和园到江边也有一逛,那里有一个滨江石雕园,这里的展品有3000多件,大多是明清时侯的,有石塔、石亭、圣旨碑、花板、石狮子、花缸等等,其中以圣旨碑最多。圣旨碑就相当于上级部门下发的表彰信,刻着表彰的内容。<br>在这些石雕中,有一座石塔,周身斑驳,不是特別显眼,但是可别小看这座石塔,它的岁数已不小了,它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h3> <h3>白墙黛瓦映碧水,马头墙下花满蹊。烟雨朦胧山水间,徽派村落似仙源。青砖小径通幽处,古韵徽风扑面来。徽派古韵长留甘,山水之问话沧桑……-<br>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仪内涵而闻名。青砖黛瓦和马头墙是徽派建筑重要特征。青砖历经风霜雨雪,依然坚韧不拔;黛瓦在雨后更显古朴雅致;马头墙则育耸挺报,展现了徽州人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br>青砖、黛瓦、马头墙只是徽派的代表作,然而那高大华丽的门楼,高耸白墙内精美绝伦的建筑,更让人瞠目结舌。和园这种建筑风格不仅是一种建筑风格,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延续。它以独特的魅力,展现了徽州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成为人们心中渴望的诗和远方。<br>去吧!去欣赏与瞻仰那典型的徽派建筑,让我们再一次回顾那峥嵘的人文历史。<br><br>………………搁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