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吉岁从征 廉留人间<br> ——记老八路连吉功平凡而感人的故事<br> <br> 龚晋华<br> <br>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当我们将目光拉回到那段战火漫天、风云翻滚的峥嵘往昔,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平凡的市井巷陌、田间地头走来,没有傲人的身世,却怀揣着对国家滚烫而赤诚的热爱;他们手无御敌长缨 ,却凭借着一身孤勇,敢于直面枪林弹雨;他们身形单薄渺小,却拥有着钢铁浇筑般的意志,任岁月侵蚀、战火洗礼,都无法撼动分毫。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历史长河中镌刻下了永不褪色的深刻印记,连吉功,无疑就是这其中较为出色的一位老八路。<br> 吕梁山脉连绵起伏,似大地的巨龙蜿蜒盘踞,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奏响激昂的生命之歌。在这山水相依的晋西北大地,吕梁英雄纪念广场内,静静坐落着一座承载厚重历史的殿堂——晋绥军区八分区纪念馆。它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见证着岁月的流转,铭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走进纪念馆,连吉功的戎装旧照安静地陈列在展墙之上。照片里的他,身姿笔挺,恰似一棵苍松扎根于山峦之巅,无论风雨如何肆虐,都傲然挺立。他的眼神坚定炽热,犹如一团熊熊燃烧、永不熄灭的火焰,穿越了岁月的层层迷雾,直直地撞进每一位观者的心底。尽管时光在照片上留下了斑驳陆离的痕迹,可那独属于他的英勇与豪情,却像是被封存在时光琥珀里的光芒,一旦开启,便汹涌澎湃地扑面而来。往昔的热血与激情不仅未曾消散,反而在岁月的陈酿下,愈发醇厚深沉,每一道光影、每一抹色彩,都在诉说着那些金戈铁马的过往,与吕梁山脉的雄浑、黄河咆哮的磅礴相互呼应,共同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宏的革命画卷。<br> 红色故事志愿者满怀期待地赶到连家后,迎接众人的是连吉功的大女儿连栋。岁月这把无情的刻刀,在她脸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皱纹,可她的热情却丝毫未减,恰似冬日里最温暖的那缕阳光,轻柔地洒在每一位志愿者的心田,暖化了他们一路奔波的疲惫。尽管连老已然离开了人世,但家中的每一处布置、每一件摆放的旧物,都像是时光的忠实记录者,默默地留存着往昔岁月的点点滴滴。它们就像是一个个沉默却深情的讲述者,无需言语,便能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众人眼前徐徐展开。连大姐满含着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与敬爱,缓缓讲述着父亲的过往。在她那饱含深情的叙述里,那段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历史,仿佛被一双无形却有力的大手,缓缓拉开了厚重的历史帷幕,一帧一帧,徐徐铺陈开来。连吉功身上的每一道伤疤,背后都藏着一段可歌可泣、动人心弦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承载着那个热血沸腾、激情燃烧的伟大时代,承载着他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的崇高信念,更承载着无数先烈为了如今和平生活所付出的鲜血与生命,那是一段段用生命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最好见证。<br>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1927年12月29日,连吉功出生于交城县水峪贯镇野珠村的一个普通家庭,命运的巨轮仿佛迫不及待地将他卷入了时代的汹涌洪流。年仅13岁,尚处于懵懂少年的他,内心却早已被对自由与正义的向往填得满满当当。那向往,如同春天里破土而出的种子,一旦扎根,便迅速在他心底生根发芽,茁壮成长。<br> 1940年,连吉功怀揣着满腔热血与坚定信念,毅然投身革命,加入了晋绥八分区游击三大队,在晋绥军区八分区司令员韩钧与政治委员罗贵波身边担任通讯兵。这两位领导,宛如英勇无畏的领航者,带着八分区的战士们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他们的作战风格灵活多变,时而如出山猛虎,气势汹汹地迅猛突袭敌人据点,打得敌人闻风丧胆;时而似灵动游鱼,巧妙周旋于山林之间,在敌人的包围圈里进退自如;时而又像隐匿在暗夜的刺客,趁敌人毫无防备之时,给予致命一击。在这片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土地上,连吉功在充满斗志与热血的环境中迅速成长,就此开启了他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的军旅生涯。<br> 在抗日前线,连吉功逐渐成长为一名坚毅的战士。枪林弹雨中,他的身影无畏而坚定,每一步都踏出英雄的足迹。由于作战英勇,连吉功在战斗中多次负伤,政委罗贵波十分欣赏他,还拍着他的头,给他起了个“小炮弹”的外号。从那以后,罗政委每次见到连吉功,总是先拍着他的头,“小炮弹”长、“小炮弹”短地叫着,然后才开始说话。有一次,罗政委的手刚拍到连吉功头上,就瞬间呲牙咧嘴地大叫起来:“好痛!好痛!你这个小家伙可真坏!”连吉功则哈哈大笑,跑得比兔子还快,一溜烟就逃之夭夭了。原来,他在自己浓密的头发下藏了一颗图钉。<br> 阳泉市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一场隆重的纪念会在庄严肃穆的百团大战纪念碑前召开。连吉功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他的胸前,除了佩戴着过去的老勋章外,还挂着两枚金光灿灿的新奖章,一枚由国家特制,另一枚是朱德元帅孙子朱和平将军个人特制,全国为数不多的老八路获此殊荣 。他被特意安排在主席台前排就座,身姿依旧挺拔,岁月似乎并未在他身上留下太多颓唐的痕迹,反而为他增添了几分历经沧桑后的沉稳与坚毅。<br> 连吉功向人们讲述自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亲身经历。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在他的讲述下,仿佛重现在众人眼前。抗战期间,连吉功在枪林弹雨中穿梭,面对凶狠残暴、灭绝人性的日本侵略者,他毫无惧色,眼神中透着坚定与决绝。那眼神里,有对侵略者烧杀抢掠暴行的愤怒,这愤怒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足以将敌人的罪恶行径烧成灰烬;有对胜利的强烈渴望,这渴望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他在黑暗的战争岁月里不断前行;更有对祖国的无限忠诚,这忠诚如钢铁般坚硬,经得起千锤百炼,任凭风雨侵蚀,都坚定不移。日本鬼子的刺刀伤和枪伤,曾给他的身体带来钻心的剧痛,每一道伤口,都是侵略者残暴的铁证。但这些伤痛不但没有让他退缩半步,反而如同一把把烈火,让他赶走侵略者的决心燃烧得愈发炽热。那决心,像山峰般巍峨耸立,成为他在战争岁月里最坚实的精神支柱。<br> 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的号角再次吹响,连吉功毫不犹豫地又投身其中,为解放全中国继续拼搏奋斗。 <br> 1946年6月,晋中战役中的徐沟战斗爆发。此次战役由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徐向前统一指挥,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周士第、参谋长陈漫远、政治部主任胡耀邦等协同作战。在这场关键战斗中,连吉功跟随部队,在徐向前等将领精妙的战略布局与指挥下冲锋陷阵。<br> 战场上,他亲眼见证我军灵活运用战术,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智慧:时而声东击西,部队佯装攻打东边,实则突袭西边,让敌人晕头转向、摸不着头脑;时而围点打援,先包围敌人的重要据点,引诱敌人前来救援,再将其一网打尽,使敌人的救援计划化为泡影;时而穿插分割,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插敌人防线,把敌人的阵地撕得粉碎,不断突破敌人防线,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br> 据原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张九德(时任晋中军区14团团长)回忆文稿记载:孟封镇的战斗激烈地进行着,交火持续不断,一时间枪林弹雨,炮火纷飞,刺鼻的硝烟味与浓烈的血腥味在空气中肆意弥漫。阎锡山匪军在一户高门大院修筑的一座碉堡异常顽固,久攻不下,接连有三名敢死队员在冲锋的路上壮烈牺牲。就在这僵持不下的危急时刻,连吉功如离弦之箭,从团长张九德身后猛然冲了出去,他紧紧抱着炸药包,向着碉堡飞奔而去,嘴里大喊着:“我就不信干不掉你!”可命运却在此时和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一颗罪恶的子弹如恶魔般袭来,从他的左眼射入,直穿到右眼背后。刹那间,他眼前一黑,失去了知觉,随后被战友们紧急送往位于汾阳县一个天主教堂里的野战医疗所救治。当地老百姓看到这个满脸鲜血脑袋肿得像皮球一样大的小兵,都不禁摇头叹息,纷纷说道:“这个兵恐怕是活不成了。”由于当时战地医疗条件极为有限,医护人员能做的仅仅是每日用盐水为他消毒。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如此简陋的治疗条件下,他竟奇迹般地慢慢康复了。但遗憾的是,年仅19岁的他,从此永远失去了光明,再也无法目睹这五彩斑斓的世界,而那颗子弹也永远地留在了他的颅腔内,成为那段残酷战争岁月的痛苦见证。<br>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战斗,他们创造了一个团歼灭敌军五个团、俘获敌人400多名的辉煌战果。这次重伤让他右眼永远失明,左眼视力也仅剩微弱的0.01光感,世界从此在他眼中失去了一半的色彩。<br>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连吉功已经回到了山西省军区工作。一次,他在往野战部队送兵时,恰逢美国侵略者悍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部队正在开展抗美援朝动员大会。连吉功听闻消息,内心五味杂陈,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自己虽只是一名普通军人且身负重度伤残,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有难,岂敢退缩?那是源自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深深热爱,是对和平生活的执着守护,是对正义的不懈追求。这股力量,瞬间点燃了他满腔的爱国热情,那热情如同沉睡已久的火山突然喷发,炽热而磅礴,势不可挡。于是,他竟隐瞒自己严重的军残状况,主动报名请求入朝参战。由于部队不了解他的情况,他顺利获得批准,于1951年5月随68军203师从辑安(今吉林集安)秘密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那片土地,此时正被战火笼罩,充满了危险与未知,他将在那里继续书写自己的英雄篇章,为了祖国的安宁,为了人民的幸福,再次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br> 当时,203师师长杨栋梁与政委苏克之领导着这支部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浴血奋战,有着诸多传奇故事,电影《奇袭白虎团》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师。连吉功时任师部参谋,师部侦察排长、一级战斗英雄杨育才是连吉功的亲密战友,在那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里,连吉功与杨育才并肩作战,共同面对了无数次敌人的枪林弹雨。战斗英雄杨育才更是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带领侦察班奇袭白虎团,立下赫赫战功。在那个漆黑的夜晚,杨育才的身影在夜色中如鬼魅般穿梭,他带领着侦察班,巧妙地避开敌人的巡逻队,悄无声息地潜入白虎团驻地。他们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插敌人心脏,让敌人闻风丧胆,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br> 连吉功在战场上同样奋勇无畏,以顽强的战斗意志为部队作出重要贡献。他的呐喊声在战场上回荡,那是对敌人的宣战,是对战友的鼓舞,每一声呐喊都仿佛注入了无穷的力量,让战友们的士气高涨,勇往直前参与了一场场激烈战斗。他的战友原湖北省洪湖市人武部部长李勋贵撰写的文章曾提及:“1951年12月,在朝鲜孟平里203师师部,我们从各个连队抽调长得精干、年龄在十七八岁的战士,组建了司号队,队长叫连吉功,他的号吹得特别好,音色优美动听,他激昂的号声常常响彻战场,那号声如冲锋的战鼓,敲打着战士们的热血之心,催促他们奋勇向前;似奋进的号角,唤醒战士们内心的斗志,让他们无畏无惧;像破晓的晨钟,给战士们带来希望的曙光,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连吉功与战友们一同,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守护着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宁。”他们共同的战斗经历,成为了那段历史的生动注脚。每一个回忆,都是一颗闪耀的星辰,镶嵌在历史的天空中,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让人们永远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h3> <h3> 在朝鲜的一年零八个月里,正值抗美援朝最艰难的阶段。由于眼睛残疾,夜里行军时,连吉功行动极为不便,山路崎岖不平,每一步前行都对他充满了艰难险阻。夜色深沉,四周一片漆黑,寒风凛冽,如刀子般割着他的脸庞。但他从未有过一句怨言,他紧紧抓住战友递来的背包绳,一步一步坚定地走着。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了祖国,为了和平。这个信念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给予他无尽的力量。1953年1月,他因在战场上再次负伤,只能回国治疗,不得不离开他不舍的战场和亲密战友。那一天,他望着战场的方向,久久不愿转身,眼中满是眷恋与不舍。那里有他挥洒的青春,流淌的热血,还有生死与共的战友,那片土地,承载了他太多的回忆和情感。 后来,他的大女儿连栋曾问他,为何身负重伤还要参加抗美援朝,他目光坚定地说:“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一年,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美国鬼子就把炮火打到了家门口,我怎能坐视不管?我一定要报名入朝,保家卫国,保卫人民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果实!” 那话语坚定有力,如洪钟般响彻耳畔,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炽热的火种,饱含着他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深深地烙印在连栋的心中,也烙印在每一个听闻这个故事的人心中。 转业到地方后,连吉功对待工作依然是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不论组织安排的职务高低、岗位如何变换,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做好党组织交给的每一项工作。他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不想休息,不想躺在功劳簿上让国家养着,我还能为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却蕴含着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和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决心,那是一种无声却又磅礴的力量,如同春风化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激励着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努力奋斗,默默奉献。 当年他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直面美国侵略者的猛烈炮火。炮弹的轰鸣声震耳欲聋,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震得粉碎,那声音,如同恶魔的咆哮,让人胆战心惊。但却无法掩盖他冲锋时那响彻云霄的呐喊,他的呐喊,是对侵略者的宣战,是对正义的捍卫,是对祖国的热爱。他的声音,如同划破夜空的惊雷,让敌人闻风丧胆,让战友们热血沸腾。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保家卫国的铿锵誓言,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也因此再次身负重伤。他的身影在炮火中若隐若现,却无比高大,那是英雄的身姿,是民族的脊梁,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起了祖国的一片天。 连吉功在一次次残酷战役中多次立功受奖,身上留下了六处战伤。对他而言,每一道伤疤都是一枚闪耀的勋章,是他英勇无畏的见证,铭刻着他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正是共产党毛主席亲手创建的人民军队,精心培育了这个贫苦农民的儿子,将他从一个懵懂的少年,培养成一名拥有坚定信仰的共产主义战士。从当初那个怀揣着理想与憧憬的少年,成长为英勇善战的勇士,这一路的蜕变,背后是理想信念的强大支撑,是人民军队的悉心栽培与谆谆教导。那理想信念如灯塔,在黑暗的战争岁月里,照亮他前行的道路,让他不迷失方向;如火炬,点燃他奋斗的激情,让他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如航标,在茫茫大海中,指引他前进的方向,让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 在阳泉市电视台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111”特别报道节目中,连老缓缓讲述起自己因几近失明而遭遇的两次极其惊险的经历。 一次是晋中战役结束后,他身体刚刚恢复,便投身后勤部队的征粮工作。傍晚时分,视力障碍成了巨大阻碍,他误将阎匪军的征粮队伍认作自己人,径直走进其中。好在他很快察觉异样,才在千钧一发之际紧急撤离,惊险逃过一劫。还有一次,是在朝鲜战场上,他背着师部的机要文件,循着声音的方向前行。待快要靠近时,才惊觉听到的是叽里咕噜的外语声,意识到危险后,他赶忙朝着反方向退出,并安全的返回师部。 连吉功头部负重伤之后,凭着顽强的革命意志,依旧为民族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继续工作了四十三年。他颅内残留的那颗子弹头和四块弹皮,这伤痛的“陪伴”长达70年,时刻折磨着他。特别是在晚年,由于脑袋里子弹和弹皮的影响,他经常会无缘无故眩晕摔倒,眼睛看不见,两次遭遇车祸,三次掉进下水井,股骨头、肋骨、双手腕多次骨折。即便如此,坚强的性格和顽强的毅力,使他从未放弃过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和对党的忠诚,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在闲暇时,会织毛衣、吹口琴、唱歌,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哪怕拄着双拐,他也坚持每天锻炼,无论是公园、广场还是小区花园,只要他一出现,就会迎来无数敬佩的目光 。连吉功去世后,儿女们在他的褥子下面发现了一个硬纸本。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有错别字,还有笔画重叠的痕迹,但字里行间传达出的情感却纯粹而炽热,清晰得如同破晓的日光。上面写着:“我是毛主席的一个小兵,我要永远听领袖的话,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终生落在实处。”落款是这位老英雄的名字。 这简短质朴的话语,没有任何华丽辞藻的装点,却饱含着他对毛主席的无限崇敬与矢志不渝的追随,以及对“为人民服务”理念坚定不移的践行决心。它宛如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不仅照亮了连吉功纯粹的精神世界,也照亮了后人对他的敬仰之路。这张硬纸本,承载着他一生的信仰,是他用生命谱写的忠诚之歌的最美注脚,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纯粹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平凡与伟大之间,找到了最耀眼的坐标。他让我们深深明白,信仰的力量可以跨越生死界限,在岁月长河中永垂不朽,成为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永恒灯塔。 <br><br> 2025年4月8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