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0年深秋季节,我跟随省人大教科文卫委组织的考察团赴浙江省考察学习,第一站是杭州市。工作之余,我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杭州再寻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7年夏天,江苏省海门中学高一年级一共招生八个班,我成为了海中77级高一(1)班的学生,班主任是杨老师。杨老师1965年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分配到海门中学工作,担任我班主任时才三十多岁,是一个特别能干、雷厉风行的女中豪杰。学校缺乏英语师资,她尽管是物理系的高材生,却在我们班上担任英语老师,利落的齐耳短发偶尔粘着粉笔灰,牛津腔英语伴着板书写得风生水起。她课余时间经常巡视在教室门口,爽朗的笑声中叫得出每个学生的名字,严格的要求中又处处充满着发自内心的关爱,深得大家的尊重和喜欢。我作为班级团支部书记,得到了杨老师的热心指导和帮助,度过了温暖的高一岁月,留下了不可忘却的记忆。1978年8月,杨老师随丈夫调往杭州市米芾巷中学任物理老师,临行前给我留下了她在杭州的住址。</p> <p class="ql-block">杨老师任教时的海门中学77级高一教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4年夏天,我刚工作一年,和吴同学一起从上海乘坐火车慢车去杭州旅游,铁路里程虽然只有190公里,但慢车运行时间竟然要六个多小时。当绿皮车厢在铁轨上摇晃,热浪裹着尘土从敞着的铝框车窗扑面进来时,我们商量着第二天的西湖旅程,并共同决定去寻找杨老师。西湖美景使我们流连忘返,全天奔波使我们倍感疲惫,但挡不住我们寻师的愿望。到杭州后的第二天晚上,我们拿着杨老师留给我的地址,依着昏暗路灯的指引,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杨老师的住宅。不巧的是,老师正好出差在外,只有她母亲在家,我们只能说明来意,带着遗憾离开。</p> <p class="ql-block">西湖美景,挡不住寻师心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7年1月,我在南京市交通局工作,因负责南京长江二桥的筹建,被邀请参加杭州钱塘江三桥(西兴大桥)的通车仪式。钱塘江三桥连接杭州市上城区与滨江区,结构类型为双塔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总长度约5700米,主桥长1280米,双向六车道,对完善杭州跨江交通网络、促进钱塘江南北两岸经济协同发展十分重要,也是当时中国桥梁届的一件大事。钱塘江三桥通车仪式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杭州市人民政府主持,邀请了浙江省内外不少嘉宾参加,浙江日报、杭州日报头版报道,央视新闻专题片播出,引起了杭州人民的热切关注。通车仪式前后,我拜访了钱塘江三桥的建设、设计、施工、运维等各方人士,工作日程排得满满,但依然没有改变我寻师的愿望。我打通了杨老师办公室电话,终于约到老师全家晚上餐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老师家旁的餐馆,我见到了二十年未见的杨老师。在西湖醋鱼蒸腾的热气中,老师黑亮的短发里已有几丝白发,但眼角笑纹却仍如当年在讲台上展开粉笔槽时那般清晰。老师问了我二十年的岁月历程,依然象当年做班主任时的细心和关切,我感受到如同冬日餐馆里暖气一样的温暖,也许这就是寻师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寻师之桥,杭州钱塘江三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后数年,大家各自奔忙,老师也已退休,原来留下的联系方式已不管用。到过几次杭州,因公务繁忙,又没联系方式,只能在心中默默祝福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到南京市人大工作以后,总算有了点自已的时间,这次赴杭州,再次寻找老师的心情十分迫切。我与单位办公室小康讲了这个心愿,请她委托杭州市相关单位同志帮我寻找。小康很理解我的想法,非常认真地开始了查找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月2日下午,我从南京乘G7677赴杭州。路上,小康打电话告诉我:杭州相关单位同志说,米芾巷中学己撤并,在退休人员名单里没有杨老师的名字,后又扩展到其它中学,终于在莫干山中学名单里找到了老师的名字,对照年龄、性别、学科,估计可能性较大。小康随后发来了杨老师的家庭地址和手机号码。我十分高兴,立即拔了电话,但被告知此电话已不再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达杭州,我下塌星都宾馆,一查高德地图,离他们告诉的杨老师家莫干新村仅距离900米。第二天一早,我直奔莫干新村某幢楼下,多次按401室门铃,但一直没有回应。我只得发短信给小康:按你给我的杨老师家地址,我早晨去找了一下,可惜家里没人应答,可能是外出了。今天还得烦请你给我找找,是否有其它联系方式。</p> <p class="ql-block">杭州再寻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月3日上午,我在浙江省人大参加考察调研座谈会,小康发来短信:杭州相关单位已找到莫干山中学撤并后的校长,校长知道杨老师,新的电话号码已确认。我立即拔通了电话,电话里传来的声音依然是那样的熟悉温暖。杨老师说,学校告诉我有南京的同志找我电话,我一猜就是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向杨老师汇报了近况,并发上了我写的“海中岁月”。杨老师回复道:你好!怀着激动的心情将你发来的信息认真阅读后,沉入对四十多年前海中生活的美好回忆。感谢你在百忙中化这么多精力重新燃起师生情。知道你公务繁忙,下午即刻离杭,望下次来杭一定能相聚畅谈。我依依不舍回复:杨老师好!上午座谈会12点才结束,浙江省人大的同志提议吃好午餐后13:15就出发赴宁波余姚,故此次我无法前来看望您,期待下次杭州或南京再见。我后面会建一个海中77级高一(1)班群,好几位同学都念叨您。希望您能来南京玩,到时我来安排。祝万意如意,身体健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天下午,我建立了“海中77级高一(1)班”师生群,入群人数很快达到了19名。师生纷纷留言,感慨万分。陈同学写道:“杨老师您好!我是陈同学,86年来浙江招生,曾到米芾巷中学看过您。”杨老师写道:“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杨老师,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相聚在这里,太让人激动万分,盼望有生之年能够相聚畅聊!有机会来杭,一定要让我拥抱你们,祝大家健康、快乐,一切顺利!”姜同学写道:“杨老师好!我是姜同学,您现在在哪里?很想念您!有机会一定去看看您!”杨老师回复道:“小姜你好!看到你的名字,你淘气的笑脸立刻浮现在我脑海中,很是想念,我现在还在杭州,盼望你能来杭游玩。”蔡同学写道“杨老师,我是当年老老实实的乡下女孩蔡同学,有印象吗?随着时光流逝,现在已是半老太啦。感谢同学 ,使我们有了像当年课堂似的群。”姜同学写道:“真是让人感动啊!陈同学,你千辛万苦找到了杨老师,为我们老一班的同学做了一件大好事!我们感谢你!汤同学和我约好了,准备专程去杭州看杨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数年心愿,杭州再寻师,学生情真意切。一朝相见,微信重相逢,师恩永不相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0年11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