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听他讲那过去的故事</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巴公房子的今昔</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吴 克 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乙巳年的清明节的小长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特别多,把巴公房子周围围得水泄不通,这里成了热门的打卡点。我像往常一样来到巴公房子周边总是想拍点照片,突然发现,一位开着电动老年代步车的老者映入眼帘,只见他一边开车一边仰望着整修一新的巴公房子,我立马上去与他打个招呼,并与他攀谈起来。他今年整90岁了,是从武汉市公安局十处退休的孙老。今天他独自来到这里,想看看网上炒得火热的巴公房子和热度不减的老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孙老回忆,他是在1950年参军,在秦基伟的第15军当兵,当时,他所在部队就是赫赫有名的上甘岭战役的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孙老后来转业到武汉市公安局十处工作直至退休。他的家原来就住在武汉市政府附近,对这一带非常熟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说道:巴公房子周边还有八七会址,宋庆龄故居,詹天佑故居,中原电影院,兰陵路,黎黄陂路,洞庭街,黄陂路小学,鄱阳街小学,武汉中医院,珞珈山街等,他经常逛街时就是在这些地方。在这些地方所发生的耳熟能详的故事孙老可以一一道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他很想进到改造一新的巴公房子一探究竟,遗憾的是铁门没有打开,只好在周边转转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的确,这些参与并且见证武汉市的建设和发展的老同志就是一部“活档案”,更是党的宝贵财富。他们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亲身经历了武汉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对这座英雄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请他们来讲一讲英雄城市的故事不是更好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曾用相机记录着巴公房子今昔变化和周边发生的人和事,有机会进到了装修一新的巴公房子内面拍照,并用我以前拍的巴公房子老照片作为新与旧的对比,编辑美篇以作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不由自主地感叹到:百年老屋焕新颜!并赋小诗一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律·巴公房子新颜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百年老屋焕新颜,旧影新光叠画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砖石曾铭烽火迹,轩窗今映彩云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匠人巧续雕梁韵,游客频惊绣户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镜同框双世纪,风霜淬就玉瑱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4月10日于汉口</span></p> <p class="ql-block">致敬!抗美援朝的老兵——90岁的孙老!</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老汉口仅次于上海的繁华,俗称“大上海”和“大汉口”。我老伴的闺蜜同学在巴公房子内有一套房。可以说对巴公房子再熟悉不过了。</p><p class="ql-block">巴公房子对面有八七会址。</p> <p class="ql-block">2016年起历时3年修复,保留原始砖木结构、廊檐露台等元素,还原清水红砖立面与雕花门廊。可命名为“巴公公寓大楼平面设计浮雕石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百年老屋换新颜——巴公房子的今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摘自网络上的评论和留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巴公房子,建成于1910年,是武汉最早的高端公寓楼,主人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亲戚,“大巴公”J·K·巴诺夫和“小巴公”齐诺·巴诺夫兄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巴公是俄国贵族,沙皇的亲戚。他于1869年来到汉口,不久即被新泰洋行聘为大班。1874年,巴诺夫同另几个在汉口颇有权势的英国人、俄国人共同开办了阜昌洋行,巴诺夫做了洋行的联合经理。1896年俄租界开辟时,巴诺夫被推选为俄租界市政会议(即董事会)常务董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01年前后巴氏兄弟在汉口俄租界买了一大块地皮,范围包括东西向由两仪街(今洞庭街)到珞珈碑路(今珞珈山街),南北向由列尔宾街(今兰陵路)到黎黄陂路。并在两仪街与三教街(今鄱阳街)交汇于黎黄陂路到兰陵路间的三角地带盖起了一栋等腰三角形的大房子,1901年始建,于1910年建成。这就是人们所称的巴公房子。建成后的巴公房子成为这一带俄租界的标志性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巴公房子属近代古典复兴式建筑,总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房间共计220间套,整个公寓用红转砌成,砖木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廊檐、露台、曲栏、拱券和立柱各显精致,由景明洋行设计,永茂昌、广大昌营造厂营造。它是武汉较早出现的多层公寓,对我国近代建筑有较深远的影响。为当时汉口最大的公寓楼。所临的四条马路每条临街都有两至三个出入口,共有9个出入口。1912年巴氏将这栋大房子卖给了广东银行,一倒手,巴氏净赚白银30000两。这期间,巴氏兄弟把剩余的一大片地皮卖给了英商怡和洋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巴公房子,见证了汉口的百年风云,是武汉对外开放的标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河南网友“天地匠心”是一位近代历史爱好者,他在网上发文《武汉人的巴公房子》,对这段历史做了详细梳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纪,来自俄国的茶商用蒸汽机和水压机制作砖茶,成为武汉地区第一批近代产业,也帮助汉口成为了占据过半世界茶叶市场的“万里茶道之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沉稳的清水红砖,灵动的圆形穹顶,雕花门廊上灰白砖石点缀其中,三角形的巴公房子像艘乘风而动的大船,两旁的洞庭街和鄱阳街则是它劈开的两波巨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巴公房子,这栋建成于1910年的俄罗斯风格公寓,不仅见证了武汉近代历史的风云变迁,更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成为了武汉乃至全国的文化地标,可谓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杰出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巴公房子占地面积近五千平方米,有“大巴公”和“小巴公”之分。大、小巴公各占一座,紧靠在一起,中部为三角形天井,形似内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建筑共有五层,分为地下1层和地上4层,高16.8米,拥有220个房间。独特的三角形设计不仅使建筑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还巧妙地利用了有限的土地空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楼共有9个出入口,每一面都设有2-3个,使得居民出入十分便捷。此外,大楼内部单元式布局明确,各单元也分别设置出入口,保证了居民的私密性和安全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修缮一新的巴公房子,最大程度恢复原貌,焕发了新生的活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巴公房子的建筑风格深受俄罗斯影响,外墙采用清水红砖,内部则使用木地板、木墙裙,并设有壁炉供暖,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浓郁的俄罗斯风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坡度屋顶、拱形窗等建筑细节处理得精致入微,展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尤为特别的是,大楼的尖阁三楼设计成一僧侣帽形的厅室,俗称“俄国缠头尖”,这一设计不仅增添了建筑的趣味性,也成为了巴公房子的标志性特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巴公房子的设计布局极具特色,在当时的建筑设计中更是十分罕见。其为砖木结构,廊檐、露台、曲栏、拱券和立柱各显精致,整体呈等腰三角形,是当时汉口最大的高等公寓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东网友“贝果先生”深入分析了巴公房子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巴公房子的建立,是西方文化在武汉的一个重要体现。在那个时期,西方列强逐渐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武汉作为通商口岸之一,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巴公房子的出现,代表了西方建筑艺术与文化的传入,为武汉的近代建筑风格打下了独特的烙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巴公房子的文化价值首先是建筑美学价值。巴公房子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红砖外墙和欧式建筑风格使其在周围的传统建筑中脱颖而出。大坡度屋顶、拱形窗等建筑细节处理得精致入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栋建筑的美学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外在的建筑风格上,更体现在其内在的空间布局和装饰上。走进巴公房子,你会被其高挑的空间、精美的装饰和细腻的家具所吸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巴公房子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不仅见证了武汉近代历史的变迁,还记录了西方文化在武汉的传播和发展。这栋建筑中,不仅蕴含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和共生。在巴公房子里,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生活方式、东方的传统艺术和武汉本地文化的交融。这种交融是近代武汉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生动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外,巴公房子还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关联。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英国驻武汉领事馆的临时办公地点,为外国侨民提供了重要的庇护。 因此,这栋建筑也承载着战争年代的历史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国网友“老卡”讲述了一段故事:十几还是二十几年前,巴公孙女来汉,拿出了房契,以象征意义的1块钱,卖给了武汉,点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中国成立后,巴公房子被收归国有,这栋往日的豪宅被作为公寓,分配给了220户居民。从此,巴公房子有了烟火气,也慢慢地失去了昔日的光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1年,巴公房子保护性修缮工程正式启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百年变迁,巴公房子破损严重,出现内部木结构和钢构件腐朽损坏、砖砌体墙开裂、外立面墙体风化严重、门窗缺失等问题,修缮团队通过现场勘察、走访调查、资料收集、共同研讨等工作,针对建筑外立面、屋面、门窗、建筑内部装饰装修、建筑楼梯及台阶、地下室等展开集中修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巴公房子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史书。它见证了武汉近代工商业文化、“万里茶道”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发展,承载了不同时代居民的集体记忆。通过修缮与活化利用,巴公房子不仅焕发了新生的活力,更成为了文化遗产融入社会发展的典范。</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6年起历时3年修复,保留原始砖木结构、廊檐露台等元素,还原清水红砖立面与雕花门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巴公房子保护性修缮工程正式启动。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巴公房子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史书。它见证了武汉近代工商业文化、“万里茶道”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发展,承载了不同时代居民的集体记忆。通过修缮与活化利用,巴公房子不仅焕发了新生的活力,更成为了文化遗产融入社会发展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2011年6月30日,我拍摄的老巴公房子。里面住房好似“七十二家房客”一样,破败不堪,木质地板也有百年历史了,住户也根据自己需要乱搭乱盖。</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巴公房子被收归国有,这栋往日的豪宅被作为公寓,分配给了220户居民。从此,巴公房子有了烟火气,也慢慢地失去了昔日的光彩。那时的巴公房子和历史原貌有一定差距,首先屋顶被原来的住户私自加了一层,很多粗糙破烂的违建甚至伸出了顶楼的房檐。绕着房子转了一圈,墙身上挂满了各种名目的招牌,乱七八糟的线路像巨藤一样悬门挂户。墙身陈年的红砖在空气里缓慢地风华,时不时飘下一点红色的砖粉,掉在苔痕深绿的水泥阶上。</p><p class="ql-block">巴公房子好似“七十二家房客”一样,混搭住在一起,破烂不堪,完全失去了过去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巴公邸。</p> <p class="ql-block">巴公邸酒店大门。</p> <p class="ql-block">巴公房子现在是巴公邸酒店。内面有介绍万里茶道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百年前的万里茶道之门向世人展现出新的活力。 19世纪,作为“万里茶道”的起点,九省通衢大武汉,迎来世界贸易的热情追捧,而作为通商岸口的汉口,在茶叶生意的兴盛风云中,因茶兴盛,闻名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外商来汉经营茶叶生意之时,中国茶叶的出口占据了世界茶叶市场的86%,而汉口的茶叶出口量一度达到200万担以上,占据国内茶叶出口量的60%,是当之无愧的“万里茶道之门”。当满载中国茶叶的船舶从汉口码头缓缓出行,一条被茶开通的“万里长途”沿江入海,跋涉至远方的莫斯科及彼得堡。而后将汉口茶叶生意近乎垄断的俄国茶商,J·K·巴诺夫将这座百年洋房建成,将“巴公房子”的名称书写在武汉的历史上。</p> <p class="ql-block">《挖地脑壳的周老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黎黄陂路口的百年老建筑《巴公房子》拆围后,老周就是第一个在梧桐树下摆地摊的摄影人。他从今年五月份开始就守候在此,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中秋国庆长假,吃这碗饭的人也多了起来,还有许多年轻人端起照相机加入到摄影队伍里,一天下收入可观。老周笑着说:“不给政府找麻烦,大家打伙求财。”</p> <p class="ql-block">再拍一张。</p> <p class="ql-block">盛夏俯瞰巴公房子。</p> <p class="ql-block">雪后俯瞰巴公房子。</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樱花季的巴公房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