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离开郭沫若故居,沿前海西街南行百二十米,过地安门西大街,就到了北海公园。</p> <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位于北京的中心地区,故宫西北部,东靠景山,南临中南海,北接什刹海,占地总面积68.2万平方米,其中水面积38.9万平方米,陆地面积29.3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历史上建园最早、保存最完整、文化沉积最深厚的古典皇家园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辽代的“金海”,后经历元、明的扩建,成为成名副其实的皇宫后花园,清时,由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遭到破坏,至1925年正式对外开放,定名为“北海公园”。北海公园内的北海是北京城内最大的湖泊,水源则以密云水库补给为主。<span style="color:rgb(1, 1, 1);">公园内动植物丰富,有桧柏、侧柏、白皮松等植物,也有濒危物种花脸鸭、国际濒危物种秋沙鸭等。北</span>海公园主要由琼华岛、东岸、北岸、西岸景区组成。主要景点有团城、永安桥、永安寺、白塔、静心斋、小西天、九龙壁、快雪堂、五龙亭、北海等。</p><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是北京古都历史的重要见证。1961年,北海及团城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评定为“北京旅游之最—世界上建园最早的皇家园林”,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公园”。</p> <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门票价格旺季为10元/人,淡季为5元/人。这是北二门入口。</p> <p class="ql-block">静心斋位于北海北岸,原名“镜清斋”,为明代普通官房。始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是北海最精巧的一处园中之园。当年乾隆还是太子的时候曾在此读书,所以这里又叫“乾隆小花园”。</p><p class="ql-block">静心斋东枕山,西倚寺,南面沧波,园内建亭、榭、廊、轩、石桥、水池、叠石、假山以及楼台,既不失北方园林宏伟壮丽的气魄,又有江南园林小巧玲珑的情趣,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珍品。</p><p class="ql-block">静心斋占地面积约八千七百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镜清斋、抱素书屋、韵琴斋、碧鲜亭、焙茶坞、罨画轩、沁泉廊、枕峦亭、石桥等。</p> <p class="ql-block">穿过静心斋厅门,迎面看到的便是园中的主体建筑镜清斋,斋与门厅之间是一个方正的小池,皆用条石堆岸,规矩森严。境清斋前后皆水,取乾隆诗句“明池构屋如临镜”之意,故称“境清斋”。</p><p class="ql-block">镜清斋面阔五间,前廊后轩,四周抄手游廊环抱殿前方池,体现了其以池水为主题的布局立意。殿外“镜清斋”三字隶书匾额为民国初年陆徵祥所书。</p><p class="ql-block">陆徵祥(亦作陆征祥),江苏省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人,中国近代外交家。他曾先后任政府总理唐绍仪内阁的外交总长和驻瑞士公使。参与“二十一条”谈判和签字,被视为卖国贼,后又参与巴黎和会,拒绝签字 ,维护了国家和民族尊严 ,也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个人形象。但签订“二十一条”一直是其耿耿于怀的污点。晚年看破政治,加入修道院成为一名神父,为正义奔走呐喊。1949年病逝于比利时。</p> <p class="ql-block">沁泉廊位于镜清斋之北,处于静心斋中心位置,是一座跨水而建的桥廊式建筑,廊下有梯形滚水坝,早年这里水流湍急,乾隆用“回回百道泉”来描写青溪泻玉,石磴穿云的自然美景。</p><p class="ql-block">沁泉廊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与叠翠楼及爬山廊同期添建。沁泉廊桥长12.1米,宽2.3米,桥为三孔,花岗岩方石桥礅,桥面木板,桥礅上立八根红漆柱,彩画廊檐,青灰筒瓦,卷棚屋顶,桥上两侧装红木护栏楣子坐凳,支桌摆椅开设茶座,供游人饮茶小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抱素书屋</span></p><p class="ql-block">抱素书屋在镜清斋东边,曾是清代皇帝的读书之所。“抱素”援引《汉书·礼乐志》:“易乱除邪,革正异俗,兆民反本,抱素怀朴。”表现了百姓在国家安定兴盛时,保持纯朴的本质而安居乐业的景况,这也正是乾隆所憧憬的理想统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韵琴斋</span></p><p class="ql-block">韵琴斋顾名思义,为听琴处。“韵琴”并非单指寻常琴声,亦指院中泉落之声似琴声。琴声和谐象征政治昌明四时有序,实现对圣王之治的隐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焙茶坞</span></p><p class="ql-block">焙茶坞是乾隆皇帝用于品茗休憩的具有江南风格的茶室,焙茶是制作茶叶的一道工序。匾额上“焙茶”二字更是对江南茶农辛苦劳作的潜在提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罨(yǎn)画轩</span></p><p class="ql-block">罨画意为色彩鲜明的彩画。其右侧沿山而建的半壁爬山廊,名为“读画廊”。乾隆皇帝诗中称:“来凭罨画窗,读画隔岸对”,是说在这里既可以欣赏如画的美景,又形成一种"看者原为画里人"的审美趣味。</p> <p class="ql-block">罨画轩是静心斋内观景的最佳处所,站在这里,仿佛置身江南园林之中,可以感受到这个园中园的雅致与精巧。</p> <p class="ql-block">沿游廊上行,可以来到静心斋的最高处,叠翠楼就位于这里。</p> <p class="ql-block">叠翠楼位于静心斋西北侧,是园内的最高建筑,楼高两层,楼外“叠翠楼”三字牌匾为慈禧手书。光绪年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在静心斋西北角所建,当年慈禧还在楼下建了一座火车站,从中南海经阳泽门再沿西北岸直抵斋门,是中国最早的火车站。</p><p class="ql-block">叠翠楼周边遍布太湖石山景,高低错落,玲珑剔透,与周围景致共同构成了静心斋独特的园林风貌。</p> <p class="ql-block">从小玉带桥回到镜清斋后,我们沿着廊道行至镜清斋西墙,发现镜清斋与画峰室之间有一狭窄夹道,至尽头,忽见满眼山池风光扑面而来,又是一院好精致。</p> <p class="ql-block">离开静心斋,向西南前行,三两分钟就到了北海公园的佛教圣地---西天梵境。</p> <p class="ql-block">华藏界南临太液池,是一座四柱七楼式黄绿琉璃牌坊,南向额提为“华藏界”,北向额提为“须弥春”。是进入西天梵境的第一座建筑。</p><p class="ql-block">华藏界始建于明代,清代乾隆时期重修,现为北海公园重要历史遗存,其名称源自佛教经典《华严经》中的“华藏世界”,指代佛国净土。</p> <p class="ql-block">从华藏界牌楼穿过,浓厚的宗教氛围扑面而来,反面“须弥春”的言外之意即到了“须弥山”这个佛家最神圣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西天梵境又名大西天,东临静心斋,西与大圆镜智宝殿相依,南与琼华岛隔海贯成一线,是北海公园最负盛名的景区之一。明代时为经厂,又为西天禅林喇嘛庙。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扩建后,改名西天梵境。1980年经重新修缮后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山门为歇山黑琉璃黄剪边顶仿木结构券门,为三座,门之间有琉璃墙,中间门额为“西天梵境”。</p> <p class="ql-block">山门前的丹陛石,二龙戏珠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就到了西天梵境的第一进院落。迎面是天王殿,东西为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钟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鼓楼</span></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面阔五间,歇山调大脊,绿琉璃瓦黄剪边顶,殿内左右立四大金刚。殿外东西各有一座石幢,东边的刻金刚经,西边的刻药师经。</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的后边便是西天梵境的正殿大慈真如宝殿。</p> <p class="ql-block">大慈真如宝殿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五楹,重檐庑殿顶,黑琉璃瓦黄剪边,整体建筑的木结构全部采用金丝楠木制作,是中国现存明代建筑中的精品。殿内供奉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塑像。2008年根据清皇室档案记载复原殿内七层八方铜塔两座,塔高6.59米,塔身镶有铜胎无量寿佛七百一十二尊。</p> <p class="ql-block">游览西天梵境,可以沉浸式体验佛教文化,感受古建筑的庄严与琉璃艺术的璀璨,同时领略乾隆御笔题词的深厚文化底蕴,享受心灵的宁静与升华。</p> <p class="ql-block">离开西天梵境,按路标指示,我们寻到了北海公园的九龙壁。</p> <p class="ql-block">九龙壁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原是大圆镜智宝殿山门前的影壁,壁身高5.96米,厚1.60米,长25.52米,建在青白石基座上,为城砖所砌,四面用424块七彩琉砖瓦镶嵌而成,壁顶为庑殿式。壁的两面各有9条由琉璃砖烧制的红黄蓝白青绿紫七色蟠龙,飞腾戏珠于波涛云际之中。壁的正脊、岔脊、 滴水、勾头、线砖等处亦都有龙的踪迹,总共有大小蟠龙635条。</p><p class="ql-block">中国现存三座古代九龙壁,唯这座是双面壁,堪称中国琉璃建筑艺术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树龄110年的国槐</span></p> <p class="ql-block">离开九龙壁,重新回到湖边的主道上行走,路边的一块石碑引起了我的注意,碑身呈白色,上边刻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快雪堂”中英文字样。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看来快雪堂一定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卓越成就的地方了。</p> <p class="ql-block">沿着不规则的青石铺就的甬道向北走,就来到了一处环境优雅的建筑群前,门上匾额“快雪堂书法博物馆”。旁边有快雪堂介绍牌版。</p> <p class="ql-block">快雪堂为三进院落,分别为澄观堂、浴兰轩、快雪堂,院内四周由彩绘游廊连接。其中,澄观堂、浴兰轩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是皇帝的行宫。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皇帝为收藏48方书法石刻,特增建快雪堂院落。</p><p class="ql-block">1923年,为纪念讨袁护国运动的著名将领蔡锷(字松坡)将军,经黎元洪批准,将快雪堂三进院落拨作“松坡图书馆”第一馆,蔡锷的老师梁启超出任馆长,第一馆专藏中文书籍(石虎胡同成立第二馆藏外文书籍)。松坡图书馆内,澄观堂为阅览室,浴兰轩为藏书室,快雪堂辟为“蔡公祠”。1929年初梁启超病故,因经费不足,松坡图书馆两馆合并,1949年5月又与北平图书馆合并,图书馆继续开放几年后关闭。1987年快雪堂三进院落交还北海公园,经修缮后,改为“快雪堂书法博物馆”面向游人开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快雪堂书法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第一进院落的大殿叫澄观堂,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是专为帝后们精心设计的。每当他们前往北海阐福寺拈香时,这里便是他们的休憩之地。澄观堂不仅提供了便捷的沐浴、更衣服务,还设有精致的用餐区域,让帝后在繁忙的行程中也能享受到舒适的休息时光。</p> <p class="ql-block">第二进院落面积比第一进小,殿堂叫浴兰轩,顾名思义,这里是沐浴、更衣之处。轩前有两座对称的石花坛和石花架。这里的游廊墙上也有石刻,园中花木繁盛,种有牡丹花,夏天还会有荷花盆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浴兰轩</span></p> <p class="ql-block">第三进院落内,一座高约五米的太湖石假山影壁巍然屹立于快雪堂前,其中的两块,挺拔峻峭,形状奇异,与群石簇拥一起,好像风托气送的云头对起,故称“云起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乾隆皇帝对这两块这块产自京郊房山县的北太湖石情有独钟,亲自在石的南面中部题写了“云起”二字,而“云起”这一灵感,正是源自唐代王维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云起石”的背面刻有乾隆皇帝御题《云起峰歌》:“移石动云根,植石看云起。石实云之主,云以石为侣。滃滃蔚蔚出窍间,云固忙矣石乃闲。云以无心为离合,石以无心为出纳。出纳何不知,离合涉有为。因悟贾岛句,不及王维诗。”其中的“石实云之主,云以石为侣”的诗句,道出了“云起石”的神韵。行至此处,顿感在垂岩之下,曲径通幽,越入越深,数步一景,引人入胜。</span></p> <p class="ql-block">第三进院落的正殿“快雪堂”殿,是乾隆帝特批使用金丝楠木增建的,它不仅是全堂的核心,更是整个建筑群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部分,以其珍贵的楠木材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是我国稀有的建筑珍品。作为该建筑的重要标志,“快雪堂”匾额,是由乾隆皇帝亲自题写,源自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中的“快雪”二字,寓意着书法艺术的清新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乾隆四十四年(1775 年),酷爱书法艺术的乾隆帝获赠元代书法家赵孟芾临摹的晋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石刻,这一珍贵的礼物激发了他增建快雪堂的灵感,遂敕建金丝楠木大殿快雪堂来存放,并命人以石刻形式保存名人书法墨迹。此外,乾隆帝还亲自题写了《快雪堂记》,以示珍重。</p><p class="ql-block">现在快雪堂东西两侧的游廊内壁上镶嵌着晋代至元代二十位书法家八十篇墨迹石刻四十八方。包括晋代王羲之、王献之,唐代怀素、储遂良、宋代苏轼、黄庭坚、蔡镶及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和赵梦頫的传世之宝。其中,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与乾隆皇帝的《快雪堂记》最为著名,被誉为“快雪堂双璧”。</p> <p class="ql-block">大名鼎鼎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在进门右手第一块刻碑。原文其实就28个字,是一封书札,写给”山阴张侯”的,此帖是闻名天下的《三希堂法帖》的“三希”之一。此帖真迹已遗失,存者为唐代精摹本,亦是无价之宝,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我是不太懂书法的运笔意境的,但字体还是能分清些。这篇帖子明显不是一个字体。“羲之顿首”是行草,“快雪时晴”是行楷,后面又有字体变化,但却优雅流畅,完全没有违和之感,果然大家风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乾隆皇帝题写的《快雪堂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颜真卿墨宝</span></p> <p class="ql-block">站在东西两侧的游廊前,我被那四十八方石刻深深震撼。每一方石刻都像是一位沉默的老师,静静地向我诉说着书法艺术的魅力,让我这个书法小白对书法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这些石刻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传承者;书法不仅仅是一种书写的形式,它更一种能够跨越时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p><p class="ql-block">庭院深深深几许。虽然这里时常有人拍照,但与湖边的人流相比,还是显得格外宁静。众多树木点缀其中,或高耸挺拔,或姿态纤细,每一株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值得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铁影壁是元代遗物,原是建德门(今德胜门)内一古庙前的照壁,因颜色和质地似铁,故称“铁影壁”。明初,此壁被移到德胜门内护国德胜庵前(今铁影壁胡同内);1947年,壁身移至北海公园;1986年,北海公园从铁影壁胡同找回基座,终使这一文物得以完整复原。</span></p> <p class="ql-block">铁影壁由中性火山块砾岩雕成,呈棕褐色,高1.89米,长3.56米,厚0.38米。顶部是呈单檐歇山式,上面雕刻屋脊,瓦垄以及勾头,滴水。壁身两面浅雕云纹异兽,四周雕刻山石树木点缀,刻工古朴浑厚。</p><p class="ql-block">铁影壁是中国唯一用独块岩石雕刻而成的照壁,是石刻照壁中的杰作,图案生动,雕刻精美,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古迹,为研究元朝时期的石刻艺术提供了实物案例。</p> <p class="ql-block">沿着北海北岸继续往西走,不远就是北海公园的另一处景点阐福寺。阐福寺的金碧辉煌的程度在当时堪称京城所有寺庙之最,可想而知,这座寺庙当时的级别和地位是多么的高!</p><p class="ql-block">阐福寺在北海公园的北岸,是明英宗朱祁镇所建的避暑行宫“太素殿”的北侧部分。在清朝初期,孝庄皇太后常在这里避暑,她去世之后,也在这里祭奠她。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听从了母亲崇庆皇太后(孝圣宪皇后)的建议,把原明代的太素殿北侧行宫改为密宗藏传佛教的寺庙,也就是喇嘛庙,起名阐福寺。</p><p class="ql-block">阐福寺坐北朝南,建筑布局依次是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东西配殿、大佛殿和两个八方亭。当时这里是清代皇家祈福的场所,每年腊月初一,清代皇帝都会在这里举行“书福”盛典,祈求“苍天赐福”。<span style="font-size:18px;">阐福寺因为早年被毁,并没有完全恢复,所以现在看起来十分普通,但是当年这里曾经是可以比肩雍和宫一样高等级别的皇家寺庙。在禅福寺山门的台阶之下,曾有一对大体量的青铜狮子,在当时这种高等级的饰物只有在皇家宫殿、园林才可以拥有,而宗教场所,除了雍和宫外,这里是唯一的拥有铜狮的寺庙。</span></p> <p class="ql-block">阐福寺的山门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上覆黄绿色的琉璃瓦,檐下挂着“阐福寺”匾额。山门前有23级台阶,两侧用矮墙砌成,构成了寺庙独特的外观风貌。</p> <p class="ql-block">过了山门,正对着我们的就是天王殿。东西两侧分别是钟楼和鼓楼,钟鼓楼均二层三间,上檐为歇山顶,上下檐均为黄琉璃瓦绿剪边顶。</p> <p class="ql-block">钟楼现在辟作翠玉轩,是售卖工艺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鼓楼</span></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式,也是覆盖着黄绿色的琉璃瓦。现在殿内是北海公园园藏的书画展,里边展览了一些有名的画家为北海笔会的一些字画。不过,当天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的北边就是阐福寺的主要建筑---大佛殿的位置。可惜的是,在1919年由袁世凯卫队改编的消防队在大佛殿内做饭时引起了火灾,大佛殿被烧毁,只剩下眼前的两块石碑。</p><p class="ql-block">大佛殿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其规制仿正定隆兴寺。殿高三层,“明二暗一”,顶层为重檐歇山顶,瓦顶皆为黄琉璃瓦绿剪边。顶层悬乾隆皇帝所书额名“大雄宝殿”,中层额为“极乐世界”,下层额为“福田花雨”。</p><p class="ql-block">两侧是东西配殿。现在配殿内也是北海公园园藏的书画展和拓片展。</p> <p class="ql-block">从禅福寺出来,眼前看到就是五龙亭了。此处原是明代太素殿主体,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清代屡有修葺,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拆除太素殿,改建为五座亭子。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将木制弧形桥改为了石桥,并安装了白玉石栏板和柱子。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栏板和柱子遭到了八国联军的破坏。1974年,照原样予以恢复。</p> <p class="ql-block">五龙亭由五座俱为方形的亭子组成,主次分明,前后错落布置。亭子之间由桥与白玉石栏杆相连呈S形,伸入水中,如同巨龙,故称“五龙亭”。</p><p class="ql-block">五龙亭皆为绿琉璃瓦顶,黄瓦剪边,檐下梁枋施小点金旋子彩画,绚丽多彩,金碧辉煌。<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龙亭中间亭子最大,称“</span><b style="font-size:18px;">龙泽”</b><span style="font-size:18px;">亭,屋顶为重檐攒尖顶,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藻井有金龙俯首雕饰,象征着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左边两亭名为“</span><b style="font-size:18px;">澄祥</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b style="font-size:18px;">滋香</b><span style="font-size:18px;">”,澄祥亭为重檐,滋香亭为单檐;右边两亭名为“</span><b style="font-size:18px;">涌瑞</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b style="font-size:18px;">浮翠</b><span style="font-size:18px;">”,形制与左边两亭相同。整组建筑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安排,且不同建筑形式的设置也充分显示了皇权等级的区分。龙泽亭是专供封建帝后们钓鱼、赏月、观焰火的地方,其余四亭是文武官员陪伴帝后玩耍的地方。清人诗曰:“液池西北五龙亭,小艇穿花月满汀,酒渴正思吞碧海,闲寻陆羽话茶经。”</span></p><p class="ql-block">龙泽、滋香、浮翠三亭石岸下有单孔石桥一座,通向北岸,每座亭正面檐下各悬华带匾一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滋香亭</span></p> <p class="ql-block">五龙亭原是帝后及近臣垂钓赏月的地方,现在成为人们眺望白塔及北海湖光山色和休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万佛楼石碑立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石碑四面分别用汉、满、蒙、藏文镌刻乾隆御制《万佛楼落成瞻礼诗》。石碑原在乾隆皇帝为祝其母80寿辰而建的万佛楼前,因万佛楼现已无存,故石碑1987年移立于此。</p> <p class="ql-block">万佛楼石碑的西北边是北海公园小西天建筑群。所谓“小西天”自然是区别于东边“大西天”西天梵境而言的。它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建成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 年),是清乾隆皇帝为母亲孝圣皇太后祝寿祈福而建的。主建筑为极乐世界殿,殿四面环水,有桥可通,东西南北各有琉璃牌楼一座,四角各有一座小方亭,正南面有一道月牙河,上架一座雕栏石桥。整体建筑气势磅礴,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跨过雕栏石桥,我们来到琉璃牌楼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南侧琉璃牌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个牌楼都有其独特的额题,如殿东牌楼正面额题为“神州宝地”,背面额题为“震旦香林”;殿南牌楼正面额题为“现欢喜园”,背面额题为“证功德水”;殿西牌楼正面额题为“安养示谛”,背面额题为“仁寿普缘”;殿北牌楼正面额题为“妙境庄严”,背面额题为“法轮高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琉璃牌楼不仅在建筑上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在文化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同时也是皇家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牌楼上的额题和装饰图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佛教文化和儒家思想的融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西天的主建筑为极乐世界殿,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其横梁跨度13.5米,是中国最大的方亭式宫殿建筑,殿四面窗扉、楠扇细镂花纹,殿内高处悬挂乾隆御笔“极乐世界”金匾。上方为金光灿灿的八角穹窿团龙藻井,十分庄严。殿内原有南海普陀泥塑一座,山上布有二百二十六尊罗汉佛像,山下绘满海水,以象征佛界普陀胜境,故有“罗汉山”和“海岛”之称。</span></p> <p class="ql-block">由于小西天建筑群正在进行古建结构安全检测,大殿和四角的方亭暂未开放,我们只是在院内拍照打卡,就匆匆离去。</p> <p class="ql-block">离开“小西天”,沿着太液池西岸的步道行走,此段没有古建景观,我们得以从容地从不同的角度观赏琼华岛上的白塔。</p> <p class="ql-block">从这个角度看五龙亭,流檐飞挂,玉桥曲连,若浮若跃,若静若动,若去若离似游龙戏水,好不生动。</p> <p class="ql-block">两只野鸭在碧波中追逐嬉戏,涟漪荡动着水面上的柳叶,给宁静的太液池增添了活泼与灵动。</p> <p class="ql-block">年轻的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在湖中划船,这样的场景立刻让我想起了那首小时候时常回荡在耳边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p><p class="ql-block">这首乔羽先生作词,刘炽先生作曲,刘慧芳演唱的歌曲是1955年拍摄的少儿电影《祖国的花朵》的主题曲。2002年,该歌曲在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课本上被选为课文。歌曲描写的地方正是北海公园。</p> <p class="ql-block">岸边一棵枝干粗壮的旱柳横立在人行道上,支叉或横斜,或挺立,虽不是郁郁葱葱,但也生机勃勃。像它这个年龄,看惯了雨雪风霜,经历了岁月沉浮,应该已经是树中的“智者”了。</p> <p class="ql-block">从北海公园的西南门出来,沿着文津街向东,跨过北海大桥,再从南门进去,才能继续游览北海公园的团城、琼华岛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北海大桥位于北京市北海公园南门西侧,文津街东头,靠在团城旁边,横跨于北海与中海之间,是中南海与北海的分界桥。</p><p class="ql-block">北海大桥的前身为元代架设的木桥,始建于至元元年(1264年),称御河桥或金海桥,俗称北海大桥;明代时改为提栈式九孔连拱石桥,桥的两端原有明代嘉靖皇帝所建的牌坊,桥西牌坊的匾额是“金鳌”,桥东牌坊的匾额是“玉蝀”,故称“金鳌玉蝀桥”,是北京市城区内最大的古石桥。</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北海大桥在满足北京交通状况并兼顾团城保护的前提下,进行了改扩建,在保持原桥的风格的前提下,桥面向南侧加宽到34米,桥身长220米,大桥的九孔只保留中间的第五孔能流水畅通,其余的八孔桥洞用砖砌堵死只为装饰之用。</p><p class="ql-block">北海大桥,如同一条洁白无瑕的玉带,在碧水蓝天和四周黄、绿色琉璃屋顶的映衬下,宛如一纸绚丽多彩的巨幅图画。它不仅是北京西城区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见证了北京城市历史变迁的重要桥梁。</p> <p class="ql-block">这是北海公园南门外广场,广场西边便是团城。</p> <p class="ql-block">团城在北海公园南门之西,是一座袖珍小城,亦称瀛洲、圆坻,原是连接“太液池”中海、南海和北海的小岛,金代为大宁宫一部分。团城四周砌圆形城墙围合,城高4.6米,周长276米,面积约4500平方米。团城之上,殿宇威仪、松柏苍劲。史载,当时献给忽必烈的玉瓮“渎山大玉海”和卧床“五山珍御榻”都放置在广寒殿里。现在卧床已下落不明,玉瓮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北海公园南门外的团城上。</p> <p class="ql-block">重新验票进入北海公园南大门,首先看到的是远处满山绿树衬托着的白色佛塔,西北近处,则是连接团城和琼花岛的永安桥。</p> <p class="ql-block">永安桥前身是元代的一座木桥,建于元代至元三年(1266);明代称“太液桥”;乾隆八年改建为三曲折三孔拱券石桥,桥长85米,宽7.6米,两侧有望柱48根。1979年对永安桥进行过全面修葺和加固处理,桥面全部更新并新装88根莲花形望柱和荷叶图案护栏板。</p><p class="ql-block">永安桥的南北两侧各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北面的牌坊叫“堆云”,正对着琼岛的“蓬莱”;南面的牌坊叫“积翠”,正对着团城的“瀛洲”。这里的景色与中海的犀山台“方丈”和下面的“太液池”相映成趣,皇帝们甚至打造了一个神仙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永安桥因两头的</span>“堆云”、“积翠”牌坊,又名“堆云积翠桥”,因为有些拗口,加上桥在永安寺正门南,所以大家习惯叫它“永安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积翠”牌坊</span></p> <p class="ql-block">永安桥把太液池南岸和琼华岛连接起来,而且用三曲桥身把南岸的团城城门和琼岛上的永安寺寺门巧妙二和谐地连接起来。构成了进入南门进入公园后的第一道最靓丽风景线。中外游客都爱在永安桥南以桥和白塔山为背景留影纪念,永安桥和白塔山合在一起就是“北海”的标志。</p><p class="ql-block">尤其是每到夏季,桥东侧的大片荷塘荷花盛开之时,在蓝天白云之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和大桥、白塔相映成趣,更是美不胜收,可谓不是西湖,更胜西湖,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所以熟悉情况的北京人大多选在盛夏时节到这里赏荷观景,决不会辜负了这难得的良辰美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堆云”牌坊</span></p> <p class="ql-block">永安桥是北海公园内最大的桥梁。桥头除了牌坊外,还各有一对石狮镇守,它们守护着永安桥。桥南的石狮头朝南,桥北的石狮头朝北。因为空间有限,“堆云”牌坊下的这对石狮,因为正对着永安寺的门,和永安寺门前的龙头龟、<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脚鹤香炉和仙鹤</span>只相距几米远,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永安寺的狮子头朝里”,与经常见到的建筑前的石狮“背靠大门脸冲外”不同。</p><p class="ql-block">其实,石狮、牌坊和永安桥才是“一家人”🤣。永安寺门前两对龙头龟、三脚鹤香炉和仙鹤才是永安寺自家的。</p> <p class="ql-block">永安寺位于北海白塔山南麓。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是清世祖福临应西藏喇嘛恼木汗之请修建的,名白塔寺。初建时,寺内建筑有正觉殿、普安殿、圣果殿、宗镜殿、转角房、顺山房和白塔。正觉殿为山门。乾隆六年(1741年)改称永安寺。乾隆八年(1743年)对永安寺进行扩建,增设法轮殿、钟楼、鼓楼和永安寺山门。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增建善因殿及引胜、涤霭二亭。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于二亭内各立一碑,分别镌刻乾隆御制《白塔山总记》和《白塔山四面记》。</p><p class="ql-block">永安寺是一组反映宗教文化的建筑群落。它依山就势而建,高低错落,色彩斑斓,蔚为壮观。由于历史的原因,寺内的部分建筑已毁,造像亦已无存。1993年,公园管理处对永安寺进行了全面修葺,并复原了寺内原有的全部建筑和造像,使永安寺再现了当年的风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龙头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脚鹤香炉和仙鹤</span></p> <p class="ql-block">因时间关系,担心从永安寺进入,影响登到山顶观看白塔。遂询问寺前的工作人员,他告诉我绕着琼华岛向东走,那里可以直接登顶看到白塔。</p> <p class="ql-block">走得匆忙,4分钟就到了北海公园东门正对着的陟山桥头,一座四柱三楼牌楼耸立在眼前。这是北京唯一的一座如意斗拱式牌楼,古朴典雅,气势宏大。牌楼正楼十二攒如意斗拱,十一处倒垂莲柱,歇山顶大脊上覆盖着闪闪发光的琉璃瓦,与琼岛上的翠柏相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p><p class="ql-block">牌楼背靠着的是一座坐西朝东的青砖砌成的城台,因其形状酷似半弯新月而得名“半月城”。它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亦称“般若香台”,是北海公园的重要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台城两边有弧形上行台阶。迈步而上,我们来到了平台顶部,智珠殿就坐落在这里。</p><p class="ql-block">智珠殿坐西面东,与琼岛东麓山脚下的陟山桥相对,红墙绿瓦,雄伟壮观,四面有五个牌楼相对,中轴对称、布局别致是我国古建筑中比较少见的。</p><p class="ql-block">智珠殿内原供奉文殊菩萨一尊,是现存较完整的一处皇室祭祀场所。据说般若香台在“琼岛春阴”景中,是观景小憩之佳处,乾隆皇帝常在此处观景、饮茶。</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上攀登,经过一株白皮松,就到了北海公园赫赫有名的白塔之下了。</p> <p class="ql-block">白塔,又称永安寺白塔,位于琼华岛之巅,是北海公园的标志性建筑。白塔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是一座藏式喇嘛塔,由西域喇嘛提议修建,旨在“寿国佑民”。</p> <p class="ql-block">白塔高35.9米,由塔基、塔身和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基由砖石垒砌,塔座为折角式须弥座;塔身呈覆钵式,最大直径14米,正面有壶门式眼光门,内刻藏文咒语。塔顶为鎏金火焰宝珠塔刹,象征佛法如日月般光芒四射,永照大地。白塔不仅是皇城北海的象征,也是中国佛塔中皇家佛塔的经典之作,体现了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融合,是清代宗教文化的重要见证。1961年,白塔及北海公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白塔所在的位置,是金世宗时期建造的广寒殿。明万历七年,广寒殿坍塌。到了清朝,由于顺治帝崇信佛教,遂于顺治八年在广寒殿原址建造白塔,并在塔前建“白塔寺”。白塔是当时北京最高点。1976年唐山地震,白塔塔顶被损。据记载,在修复时,意外发现塔内主心木中,藏有一个二寸见方的金漆盒子,内有两颗舍利。1977年再次修缮,又发现一个金质舍利盒,内有18颗舍利子。也就是说这座白塔其实是一座舍利塔。</p><p class="ql-block">白塔矗立于琼华岛顶峰,有君临天下之势,威仪万方。白塔,为乾隆最爱。传说,乾隆下江南,在扬州瘦西湖王亭桥畔,观此处好似京城北海,唯一的遗憾就是少了一座白塔,扬州盐商江春一夜之间用盐包和纸堆成一座白塔。后来,盐商们集资兴建了一座白塔取悦圣上,这便是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白塔晴云。</p> <p class="ql-block">绕着白塔的外围巡礼,到这个角度可以看到一幅绚烂的画面:湛<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蓝</b>的天空下,<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绿</b>树映衬的<b>白</b>塔,与南边这座<b style="color:rgb(237, 35, 8);">红</b>墙基台上的攒角顶(<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黄</b>色)宫殿交相辉映,色彩对比强烈。据旁边的一位北京市民介绍,这座琉璃宫殿叫善因殿,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为其母亲祝寿而增建的,殿身用琉璃仿木构烧制,上面布满455块小佛。</p> <p class="ql-block">离开白塔,向北穿过一个文创店,后边是一个小的观景平台。站在这里可以俯瞰北海以及北海北岸、东岸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沿着北侧的山道下行,偶遇琼岛春阴碑。琼岛春阴碑位于琼华岛东麓,立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碑身正面镌刻乾隆皇帝御书“琼岛春阴”四个大字,其他三面分别镌刻乾隆题诗。</p><p class="ql-block">明代时,这里称为“琼岛春云”。乾隆时,改称“琼岛春阴”。碧波荡漾的北海,秀丽婀娜的白塔,鳞次栉比的宫殿,构成金代“燕京八景”之一---“琼岛春阴”。</p> <p class="ql-block">琼华春阴碑的北边,是一座砖石结构的门楼,下边是青砖砌成的高台,中间有券洞门可通,上边有砖砌的垛口。高台之上是一座两层楼阁,上题匾额“倚晴楼”。</p><p class="ql-block">尽管时间紧张,我依然跑过去拍照打卡,毕竟近在咫尺,错过实在可惜。</p><p class="ql-block">倚晴楼位于北海公园琼华岛东侧,是琼华岛北边长廊的东起点,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与西侧的分凉阁遥相呼应,对称布置,共同构成了琼华岛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p><p class="ql-block">倚晴楼与分凉阁之间是一组半圆形的双层临水游廊。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为皇家园林的游憩、宴饮及文化活动场所的漪澜堂、道宁斋等古建筑居于其间。漫步回廊之中,凭栏远眺,可以欣赏到北海和琼华岛的不同景观。</p> <p class="ql-block">跨过陟山桥,经过北海公园的东门,我们沿着北海东岸的步道行走。</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落日余晖铺洒在水面上,颇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还是因为时间的原因,只能拍一张路边的“濠濮间”石碑。濠濮间就在东边的小土山北端,也是北海的一处园中之园,乾隆皇帝曾在此园宴请大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急行三分钟,抵达先蚕坛。先蚕坛位于北海东北隅,总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原为明代“雷霆洪应殿”旧址。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建“先蚕坛”,成为后妃们祭祀“蚕神”的地方。先蚕坛院内建筑有观桑台、亲蚕殿、后殿、先蚕神殿、神厨、蚕署、井亭、牲亭、蚕所、游廊、桑园、浴蚕池等,坛院东面有一条贯通南北的小河,叫浴蚕河,它是元代由金水河引入北海的一支水系。先蚕坛总体建筑宏伟,构造精美,是著名的“北京九坛”之一,也是现存较完整的一处皇家祭祀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实在濠濮间与先蚕坛之间,还有一座以方形水池为中心,回廊四匝的幽静庭院---画舫斋。乾隆曾坐冰床来此题词,“画舫斋”三字便是他的手迹。清末,慈禧常至此游幸与传膳。近代,梁启超曾在画舫斋为爱徒徐志摩、陆小曼证婚。</span></p> <p class="ql-block">着清代服饰的两名女子,与现代服装的两名游客,都忙着准备以先蚕坛的红墙为背景拍照,而他们又同时出现在我的镜头之中。这画面你觉得是协调?还是违和?</p> <p class="ql-block">从北二门出来,时间是16:16,历时4个小时的北海公园之游便在许多景点没有抵达的遗憾中不圆满的结束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在此之前,自己仅仅是把北海公园当成北京的一个公园看待了。想要走马观花地阅尽北海公园的所有景点,非一天时间不可。</p><p class="ql-block">真实的北海公园,是辽代的皇家禁苑、金代的离宫、元代大都城、明清两代的御花园;是一座集宫殿、庙宇、宅第和园林多种建筑形式为一体的帝王宫苑;是一个厚积了800年历史的中国园林建设辉煌典藏、京味文化塑造地,承载一代又一代北京人的“乡愁”地;是南来北往北漂网红的打卡地,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这样的一个公园,值得细细品味,值得反复咀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游</b>于2024.11.28 <b>记</b>于2025.4.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