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span></p> <p class="ql-block"> 游走在井冈山上,山谷回响……这是一个回荡着毛泽东多少激情、胆略、英勇无畏、勇于胜利的地方……这是一个星火燎源生生不息的地方……这是一个让中国人民永生难忘热血奔涌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江西之行,一路南下,一早我们从“望仙谷”出发,驱车550多公里,下午三点多钟,终于抵达井岗山。在井冈山进行为期三天参观寻访,</p><p class="ql-block"> 刚一到达井岗山罗浮镇江南村就受到村长热情接待,(学姐刘玉香做为“三晋朗诵艺术团”团长,其团毛泽东的特型演员深入生活受到过热情接待)于是,又一次在村长的带领下,参观了《曾志同志纪念馆》,与曾志同志留在大山里的孙子石草龙(又名蔡接光)一同感悟先辈……眼前的一切更多了一份生动,让人百感交集,抑制不住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参观曾志生平展和曾志后人忆前辈的一段视频</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手书《西江月·井冈山》</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在这里写下了诗句名篇:“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新中国建立的星星之火,从这里燎原,农村包围城市,从这里开端。</p> <p class="ql-block">火炬广场</p> <p class="ql-block">《火炬广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巨型的红色火炬让人油然而生敬畏之感。</span>站在火炬广场可以远眺雄伟的井冈山主峰。俯看茨坪全貌,井冈山方圆五百里,位于茨坪四周的五大哨口,是五条通往井冈山的要道,山峰陡峭,地势十分险要。在这些绕口的万丈深渊中,可以看到苍鹰在半空中盘旋景色十分壮丽</p> <p class="ql-block">红军万岁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胜利的号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景区面积大约550平方公里。</span>红色资源覆盖的井冈,依稀可见当年历史场景。这里地势险峻,崖路崎岖,溪流密布,林竹茂密,千山万水和漫山遍野的杜鹃,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茨坪毛泽东旧居</b></p> <p class="ql-block"> 茨坪参观毛泽东旧居,从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便常在这里居住和工作。这里不仅是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重要居住和办公地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重要机关的驻地。在这里他代表井冈山前委起草了《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一文,茨坪作为井冈山革命历史的见证,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座精神丰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b></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首次到达大井时就住在这里,这里白色的房子,老百姓称这里为“白屋”。大堂的左侧有一堵泥墙,泥墙上面有着无数个弹孔。屋后复活了的“感情树”神奇般挺拔矗立。</p><p class="ql-block"> (反围剿失败后,敌人窜入大井,大井村的房屋基本上被焚毁。“白屋”也毫不例外,烧得只剩一堵残墙)解放后大井进行了重建。残墙仍嵌在里面。这里的残墙和窗外<span style="font-size:18px;">百姓呵护下神奇</span>复活的两棵长青大树,见证了百姓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井冈山传奇感天动地。</p> <p class="ql-block">大井旧居”镶嵌”的“残墙”,述说着这里曾经遭遇的恐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b></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红军历史上建立的第一所正规医院——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途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于敌军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缺医少药。医院的医疗条件极差, </span>为了让伤员有地方医治,选择在茅坪村建立了这所医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看着医院里陈列着的中药柜、西药柜,中草药标本,听诊器,药盘,纱布等物品,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岁月中艰苦卓绝的奋斗情景仿佛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医务人员和伤员们一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因陋就简,西药奇缺,就上山采掘金银花、鱼腥草、散血丹等草药煎熬给伤病员服用;缺少医疗器具,医务人员就地取材,用木头、竹子等制作成镊子、消毒盆、探针等器具;没有药棉,就将土布洗干净作药棉,一条纱布绷带用了洗、洗了又用;没有手术刀,医生们就用盐水泡过的剃头刀、梭镖甚至切菜刀当手术刀使用,用小锯齿的木锯子当作骨锯来给伤员们做手术。在最困难的时候,一点消炎的药水都没有了,就用食盐水,甚至用石灰水给伤员消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红军造币厂</b></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军造币厂</span>在中国革命政权的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制造苏区货币、统一币制、流动苏区金融、发展经济生产,<span style="font-size:18px;">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解决红军军需给养问题,</span>活跃了金融,改善了人民生活。作为珍贵的红色历史文物,成为了那段红色岁月的历史见证,不仅解决了当时的经济问题,还形成了独特的红色金融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来的革命根据地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启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黄洋界</b></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为赞扬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而写的。《西江月·井冈山》。这是一首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的赞歌,是一首抒写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史诗。</p> <p class="ql-block"> 井冈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层峦迭峰,地势险峻。其中部为崇山峻岭,两侧为低山丘陵。从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冈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进入"城堡"必经的"城关",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以“黄洋界上炮声隆”而闻名。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p> <p class="ql-block"> 站在黄洋界是井冈山的制高点,俯瞰整个井冈山的壮丽景色。感受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足迹,怎能不令人心潮激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龙江书院——中国国防大学的前身</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座建于1840年的龙江书院书院,1927年成为了井冈山军官教导队的创办地,也是朱毛会师的历史发生地,所以在红军教育史乃至党史、军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见证了井冈山地区的文化变迁和革命历程。在物质条件困难与学员文化素质低的情况下,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适合实践状况的教育内容与方式,结合培养新型人民军队的宗旨,提出了日后成为《古田会议决议》基础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为党在革命根据地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军官战士。</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井冈山会师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 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成功会合。这次会师意义重大,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武装力量,对巩固和扩大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起到了关键作用。两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极大地推动了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此次会师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也为后来的红军队伍建设和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这次会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支具有北伐战争传统和战斗力的部队得以汇聚,共同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会师纪念广场</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会师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茅坪革命旧址群</b></p> <p class="ql-block"> 茅坪革命旧址群是井冈山斗争时期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所在地。井冈山斗争初期,曾是湘赣边界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所在地,是革命旧址相当集中的地方,有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人的旧居和井冈山第一个女红军——贺子珍展室等众多旧址。</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等著名论著在这里诞生……</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斗争时期这里曾是红军的重要活动场所,毛泽东和贺子珍同志的婚礼就是在此简朴的庵内举办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茅坪八角楼</b></p> <p class="ql-block"> 走入狭小的八角楼,探寻曾经在此照亮中国革命胜利的一道光。在这方小小空间中,毛泽东同志于一根灯芯的幽微光亮下,挥毫著就《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与《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筑牢革命道路理论根基,坚定了军民革命胜利的理想信念,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谱写出中国革命的光辉史诗。</p> <p class="ql-block"> “八角楼的灯光哎照四方,我们的毛委员在灯光下写文章。”</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同志当年曾经常坐在这棵枫树下的石头上读书、看报、批阅文件、思考中国革命的命运和前程,与老百姓交谈的地方,人们亲切地称这块石头为“读书石”。</p> <p class="ql-block">枫石树下毛泽东读书的地方——一块奠定和成就了毛泽东思想的纪念丰碑</p> <p class="ql-block"> 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承载着一代伟人在艰难岁月里求索不止、奋斗不息的感人故事,见证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毛泽东走到哪里就把学习思考带到哪里的可贵品质,也以无言的方式告诉我们,——读书可以启智,成就伟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井冈山,一个流淌着红色血脉的热土,连日来,我们 踏着红军的足迹,重走红军路,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追随毛泽东思想,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井冈山那巍峨之姿,诉说着革命的烽火与不朽的传奇。山峦叠翠间,仿佛能听见先烈们的低语,他们在晨曦中微笑,于暮色里守望,将信仰的力量传递在这片红色土地,熠熠生辉,成为了我们生命中永远不可磨灭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于2025年4月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