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寒山寺”“枫桥”一日游记

刘长根

寒山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是中国著名的千年古刹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年—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浙江天台寺僧寒山(自号寒山子)曾住于此,希迁法师于此创建伽蓝,遂更名为“寒山寺”。北宋时期,寒山寺曾更名为普明禅院及枫桥寺,但元、明、清、民国至今一直沿用寒山寺寺名。 寒山寺历经沧桑,多次毁于战乱和火灾,又不断得到修复和重建。如今的建筑多为清末重建。寺内主要建筑包括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等,其中大雄宝殿内两侧壁内镶嵌着36首寒山的诗碑。寒山寺的钟因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闻名,如今的大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需三人合抱。 寒山寺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传承地,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寺内的碑刻艺术天下闻名,碑廊陈列着历代名人如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等人的诗碑。寒山寺的诗文化也独具特色,寒山子遗留下来的诗有300多首,其诗作古朴、质直,形成“寒山体”,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枫桥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它因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而闻名。枫桥始建于隋唐时期,旧名“封桥”,北宋时更名为“枫桥”。明清时期,枫桥多次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枫桥不仅是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还是明清时期重要的经济重镇和军事要塞。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创作的。 枫桥铁铃关是明朝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为抗倭而建的关楼,是苏州“三关”中唯一保存较好的抗倭遗迹。它位于枫桥东堍,以条石为基,城砖砌墙,底平面呈长方形,高7米。关楼为单檐歇山顶单层楼阁,具有瞭望和防御功能。铁铃关见证了明代抗倭和1949年苏州解放的重要历史,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p class="ql-block">踏入寒山寺,古朴庄重的氛围扑面而来,青砖黛瓦间,岁月的痕迹诉说着沧桑。古塔屹立,宛如智者,让人心生敬畏,烦恼尽消。漫步寺内,内心宁静平和。走出寒山寺,枫桥映入眼帘。踏上枫桥,石板路承载着故事,桥下河水波光粼粼,微风拂面,带来花香与宁静。站在桥上,仿佛与古人共鸣,心灵与自然交融,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却。寒山寺与枫桥,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宁静,这宁静与力量成为我心中永恒的记忆,陪伴我走过未来的旅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