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我所见到的最美》是一部行万里路的随笔集。放怀形骸以外,浪迹山水之间,才能体味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出行是心灵的沐浴,置身自然, 访草木以素心,临溪流以净灵,在山水畔涤荡人之龌龊。出门是猎奇学习,登高望远,极目层峦叠嶂,置己苍茫云海,在天地间方知身之寸微。出门还是情感交流,亲朋好友,感美好的瞬间,享温馨的相伴,在情景中交流爱之真诚。</h5> <h1>尼罗河畔,还有一些神庙是法老用来超度的神圣之地。古埃及人认为,死亡并非终点,通过在神庙举行仪式,灵魂可以走上死而复生之路。阿布辛贝勒神庙的奇妙阳光、帝王谷的幽长通道、哈布神庙的神秘咒语、卡尔纳克神庙的通天石柱,都担负着这一神圣的使命。</h1><h1>阿布辛贝勒神庙是拉美西斯二世于公元前1290年建造的。神庙分为两座,大神庙献给太阳神阿蒙和自己,小神庙献给女神哈托尔和他妻子。大神庙依山而凿,将巨大的岩石造就成一个宏伟的石窟。入口处有四尊高达20米的雕像,显示着这位法老充满了对超越生死的渴望。</h1><h1>神奇之处在于,每年的2月21日和10月21日,太阳光会从大门射入,穿过60米深的庙廊,照在内殿中拉美西斯二世的石雕上。这种天人合一的设计,表现了古埃及人对太阳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他们相信,这一时刻天地之间的神圣对话,是太阳神在为法老开启重生之门。</h1> <h1>帝王谷始建于公元前1550年。由于金字塔频繁被盗,法老们为保护遗体和陪葬品,决定在尼罗河西岸的峡谷中开凿隐蔽的岩穴陵墓。于是,六十多位法老相继长眠在一片连绵起伏的山峦里,他们不再追求地面上的宏伟壮观,而将心血倾注于地下墓室的精心打造。<br>每座陵墓入口处都有狭窄的通道,人们缓缓下行,脚步会扬起细微的沙尘。通道两侧的石壁上,古老的象形文字和斑驳的壁画在黯淡的灯光下若隐若现,似乎在诉说着死者曾经的荣耀。愈往下走,空间愈发逼仄,几千年前的气息,令人感觉格外凝重。<br>墓室里,石棺静静伫立在中央。尽管已人去棺空,但庄严肃穆的氛围依然扑面而来。抬头仰望,天花板上绘制着精美的星空图案,象征着法老们即便逝去,也期盼在另一个世界延续统治。然而,就像尼罗河有起有落的浪花,任何人的生命,不过是涨落之间的须臾。</h1> <h1>哈布神庙建于公元前1186年,拉美西斯三世在这里举行了葬礼。这是古埃及新王国的最后一座神庙,占地广阔,布局丰富,包括城墙、宫殿、仓库等多种建筑。神庙的主体气势恢宏,巨大的塔门、高耸的石柱以及精美的浮雕,无不彰显着法老的威严。</h1><h1>哈布神庙以其保存完好的彩色浮雕而闻名,它们记录了拉美西斯三世的功绩。城垛的浮雕讲述着击败敌人的荣耀;塔门的浮雕记录着打败异族的辉煌;高达24米的第二塔门上,雕刻着法老扼住敌人头发的姿态;古战场的画面生动逼真。</h1><h1>主殿区内,高大的石柱环绕四周,每一根上都雕刻着精致的图像和文字,不厌其烦的记述着法老的功绩。然而岁月无情,许多屋顶已经坍塌,中央祭坛也败落不堪。只有风掠过这些残垣断壁时,仿佛还能听见法老的叹息:权力与荣耀终将化为尘土,唯有灵魂的救赎才是永恒。</h1> <h1>卡尔纳克神庙建于公元前2055年,历经多个法老时代的扩建,是尼罗河畔最宏伟壮观的神庙。它不仅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更是一座凝聚了无数智慧的艺术殿堂。走进神庙,仿佛瞬间穿越时空,进入一个由石柱、方尖碑和雕塑构建的虚幻世界。</h1><h1>神庙的大门由两座方尖碑和一对石像把守,前者直插云霄,后者威武雄壮。入门后的大柱厅排列着134根巨型石柱,堪称古埃及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每根石柱高21米,直径超3米,顶部呈莲花或纸莎草形状,可容纳百余人站立。不远处竖立着古埃及最高的方尖碑,体现了古埃及人对太阳神的崇拜。走入深处,会看到一片圣湖,倒映着神庙影影绰绰的轮廓,显得宁静神秘。</h1><h1>方尖碑刺破云层,仿佛要将重生的祈愿送达天庭;石柱像是通向天国的阶梯,为法老提供了实现超度的路径;圣湖的水用来洗涤尘世的污秽,为升天做好准备。然而,当法老试图用神庙连接天国时,时间却以无情的风化告诉世人,永恒不在凝固的废墟,而在于生生不息的传承。</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