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我的半生足迹》(102)

拜石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十三章 情谊悠长——短文汇编 (2)</p><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地方的人们走得近 </p><p class="ql-block"> 小地方的人们走得近,近得不敢随意梳理关系。初次相识的人,一经介绍与交谈,他们之间说不定不“沾亲”也“带故”了。我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也多次见证过他人相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兴安就是这样一个小地方。</p><p class="ql-block"> “喂,蒋老师吗?我是杨艳华,我今年回去过春节。工作20多年了,回老家过年还是头一次。因女儿明年去美国读高中,主要是想带她回去陪陪外婆。”春节前的一天,我接到了杨艳华来自福州的电话。</p><p class="ql-block"> “好啊,回来我们可以聚一聚呀!”我在电话中回答到。</p><p class="ql-block"> 一个月前我去北京,与正在北京培训的杨艳华见过面,共进了晚餐。当时还问了她是否回老家过春节,她没给出肯定的答复。接到她的电话,多少有点吃惊。</p><p class="ql-block"> “我想正月初一去您家拜年,不知兴安对拜年的时间顺序有什么讲法?”杨艳华问道。</p><p class="ql-block"> 我回答说:“兴安有一个传统说法,‘初一仔,初二郎’,即正月初一儿子给父母拜年,初二女婿给岳父母拜年。”</p><p class="ql-block"> “不过没关系,我们初一见面吧,因为年夜饭我是在老家陪父母吃的,初一我就不用回去了。”我继续说到。</p><p class="ql-block"> “好吧,就这么定了”。 </p><p class="ql-block"> 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初一这天遇上了久违的好天气。</p><p class="ql-block"> 当天睡了个自然醒,早点午饭一并打发后,携家人去接杨艳华。按照约定,今天的安排为白天走绿道,晚上到我家吃饭。</p><p class="ql-block"> 在绿道驿站闲聊时,惊喜出现了。杨艳华在北京工作的同学唐国荣正若无其事地向我们走来。</p><p class="ql-block"> “有同学来了”,我轻声告诉杨艳华,同时拉起她的手挡住同学的去路。同学见去路被挡就侧身就从旁边绕过,我只好转身将他的手拉住。他先是一怔,继而吃惊地看着我们。</p><p class="ql-block"> “唐国荣,你不认识他?”杨艳华率先打破僵局。</p><p class="ql-block"> 片刻停顿后,唐国荣欣喜地回答道:“认识,认识,是我们县中老师。”</p><p class="ql-block"> “我呢?”杨艳华继续发问。</p><p class="ql-block"> 唐国荣摇头…</p><p class="ql-block"> 唉,屈指一算,毕业都26年了,“儿童相见不相识”实属情理之中。接下来自然是久别重逢后长时间的交谈。临近分手时,杨艳华邀请唐国荣到我家共进晚餐,唐国荣愉快地答应了。</p><p class="ql-block"> 杨艳华接着说:“晚餐我们还邀请了彭书红,你还记得他吗?”</p><p class="ql-block"> “怎么不记得,我们是县农机一厂小学的同班同学。”欣喜的表情再次出现在唐国荣脸上。</p><p class="ql-block"> 彭书红与我也有缘,我们老家同属一个村委会。</p><p class="ql-block"> 晚餐如期进行。</p><p class="ql-block"> 酒过三巡后,话题宽了,感慨也多了。彭书红对唐国荣说,自己在兴安工作多年,都没抽时间去看望小学的班主任秦茂媛老师,心里一直觉得愧疚,她可是我们的恩师啊!后来我考上研究生毕业分到东莞工作,一直尝试着找她,到头来只打听到她是从兴安镇小学退休这一点线索。</p><p class="ql-block">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拿起手机走到屋外,拨通了兴安镇小学杨卫红校长的手机:</p><p class="ql-block"> “杨校长,春节好!请问你们学校有一位叫秦茂媛的退休老师吗?她现在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秦老师是从我们学校退的休,不过她退休很久了,我也不知道她在哪里。”杨校长回复说。</p><p class="ql-block"> 杨校长接着说:“秦老师的亲家也是我们学校的退休老师,她叫彭秀琼,通过彭老师就能找到秦老师了。”</p><p class="ql-block"> “谢谢,谢谢!”我在电话里向杨校长连连致谢。柳暗花明,这回轮到我惊喜了!</p><p class="ql-block"> 彭秀琼是我的表姐,她的儿子李宇,儿媳黄健是我在县中任教时初47班的学生,皆为重点大学毕业生,也是班上唯一一对同学伉俪。他俩在深圳工作,双方的母亲都在身边。李宇姐姐也是我的学生,也在深圳工作,毕业后改称我为舅舅。</p><p class="ql-block"> 我立即拨通了黄健的电话,说明缘由后,电话这头我的手机交给了彭书红,电话哪头黄健的手机传给了母亲。</p><p class="ql-block"> 惊喜连连,从上午到惊喜晚上,从兴安惊喜到了深圳。东莞深圳近在咫尺,彭书红等待几十年愿望即将实现。</p><p class="ql-block"> 小地方好,小地方的人们“沾亲带故”,走得近,走得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写于2016年2月)</p><p class="ql-block"> 补记:2023年夏天,应杨艳华邀请,我携家人去福州旅行。在去她任教的江夏学院游玩时,惊喜还在延续。教学大楼门口立着一块学木讲座广告牌,主讲人是她的县中校友,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的贺文萍,经我介绍杨艳华才知晓。2024年贺文萍应邀回故乡学术讲座,中间休息时,我提及了江夏学院的讲座,她同样露出了惊喜的表情。</p><p class="ql-block"> 贺文萍: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亚非学会秘书长,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常务理事,中非工业合作发展论坛专家委员会专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