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团城,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北海南门外西侧。原是太液池中的一个小屿。元代在其上增建仪天殿,明代重修,改名承光殿,并在岛屿周围加筑城墙,墙顶砌成城堞垛口,初步奠定了团城的规模。乾隆年间进行较大的修建,增建了玉瓮亭。金时,团城为御苑的一部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团城横遭洗劫,白玉佛左臂被击伤,团城上的珍宝文物也被洗劫一空。建国后,党和政府对团城多次进行修缮,1961年国务院将团城及北海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承光殿是团城的主要建筑,元代称仪天殿。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称承光殿。大殿承方形重檐歇山顶。四面各推出单檐卷棚式抱厦一间,建筑结构,是北京宫殿中少见的形式。</p><p class="ql-block">白玉佛(为释迦摩尼佛)高1.5米,用一整块白玉雕成,洁白无瑕,头顶及衣褶镶嵌有红绿宝石。相传这尊白玉佛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明宽和尚从缅甸募化而来献给慈禧太后,供奉在这里。玉佛左臂有一明显刀痕,为1900年八国联军所砍伤。</p> <p class="ql-block">玉瓮:玉瓮又称“渎山大玉海”,制作于元至元二年(1265年)。口呈椭圆形,通高70公分,周长493公分,重约1100公斤,周身浮雕海龙、海马、海猪、海犀等出没于波涛之中,栩栩如生。元世祖忽必烈曾将玉瓮放置琼华岛广寒殿中,传说曾用以盛酒大宴群臣。明代广寒殿倒塌,玉瓮失落民间。清乾隆十年(1745年)发现后,乾隆皇帝“令以千金易之,置承光殿中”,乾隆十四年(1749年)建玉瓮亭,将玉瓮陈设于亭中配以汉白玉雕花石座,命翰林四十人,各赋诗一首,刻于亭柱之上。玉瓮厚重古朴,气势雄浑,为元代难得的玉雕精品。</p> <p class="ql-block">团城上的松柏以“古”“名”而著称,树龄300年以上的古树有17棵,其中又以受到乾隆皇帝褒封的四棵最为著称。承光殿东侧,巍然屹立着一棵高达20多米的古油松,鳞斑的粗干周长达3.18米。树姿平展奇特,其形如伞,冠圆似盖,苍劲挺拔。相传说是金代所植,已是八百多岁的高龄。古松曾为乾隆遮荫纳凉,乾隆就效仿秦始皇游泰山封“五大夫松”的故事,御封团城上的这棵古松为“遮荫候”,开松柏列爵王候之先河。“遮荫候”的前后,南北各矗立一棵高大的白皮松,它们也是金代所植,绿冠高达30多米,白干周长达5.1米,就像两位威武的将军守卫在承光殿前后,所以乾隆御封它们为“白袍将军”,并写下了《古栝行》一诗:“五针为松三为栝,名虽稍异皆其齐。牙嵯数株依睥睨,树古不识何人栽……”。承光殿前西侧还有一棵“承光柏”,高达20米,干周长达5.2米,犹如“鹤立鸡群”。《日下旧闻考》载:“殿前古桧一株,为金代遗物。苍劲妖矫,似有神物呵护之”。</p> <p class="ql-block">遮荫侯为二针一束的油松,相传为金代所植,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树高20余米,枝叶苍翠繁茂,苍劲挺拔,顶圆如盖。相传,一年盛夏清乾隆皇帝来游团城,宫人摆案于树下,清风徐来,顿觉暑汗全消,乾隆皇帝十分高兴,当即封此树为“遮荫侯”。</p> <p class="ql-block">白袍将军为白皮松,相传植于金代。清乾隆皇帝曾封此树为“白袍将军”。白皮松为华北珍贵的观赏树。</p> <p class="ql-block">白居士(或白塔将军):位于承光殿北侧,因靠近北海白塔方向而得名。树形端庄,白色树皮与远处的白塔遥相呼应,乾隆赋予其雅号“白居士”,象征清雅高洁。</p> <p class="ql-block">承光柏(有称白伞盖):位于承光殿西侧,因殿得名。树冠如伞,枝叶舒展,乾隆以其形态赐名“白伞盖”。</p> <p class="ql-block">团城“三白”:承光堂后方敬跻堂前自东向西依次植有丁香、杜梨、海棠三棵观赏树木,每年清明节前后满树白花,如云似雾,俗称团城三白。白花与古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北海团城一景,深受游人和摄影爱好者青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