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 称:黎明<br>美 篇 号:24306210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月的上海,百花盛开,春意盎然。我来到苏州河畔,来一次沿河观景游走,感受春天带来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阳光洒在北苏州路平整干净的步道上,步道两边那一簇簇的鲜花,在绿叶扶持下争奇斗艳,红似火,白如霞,黄似金,五光十色。春风扑面而来,我从浙江路出发,背后是一座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鱼腹式钢桁架桥,呈现“河畔柳枝垂,碧水荡漾几波连”美景,老桥焕发出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迎着早上的阳光,沿着河边往前走,路边有一座建筑,上面镌刻着“上海总商会”五个大字,这是近代中国成立最早的"商业首脑机关"。早在1902年,清政府设立上海商业会议公所,后改称上海商务总会。辛亥革命后,上海商务总会与江浙绅商合并,组成上海总商会。总商会支持过辛亥革命,参加了五四运动,发动领导了抵制洋货运动,为旧上海的商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拾阶而上,来到河南路桥,几经改造,如今的大桥十分宽敞,交通繁忙。站在桥边,顺着阳光照射的方向凭栏远望,游船随流而下,穿越座座桥梁;苏州河两岸高楼林立,一派现代建筑景象,浦西最高的世贸大厦映入眼帘,顶部的天际线如两柄长剑直插天空,颇有“尖顶直插云霄间,似剑欲把青天穿”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跨过河南路,沿街是河滨大楼。建于1935年的大楼,是上海建筑总面积最大的公寓住宅楼,中间拐角处顶端建八角形塔楼,建筑四面临马路,是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早期主要为英美人以及西班牙人租用,国外多家影片公司租用该公寓并设立机构。我暗自思忖,住在这所公寓里的人一定很自豪,他们每天都能看见太阳在苏州河上升起和落下,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福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毗邻河滨大楼,是建于1924年的邮电大楼,曾被列为上海十大建筑之一,现为上海邮政博物馆。塔楼为意大利巴洛克风格,体现了典雅格调与雄伟气势,门首由江泽民题写馆名。邮政博物馆位于四川路桥堍北,来这里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博物馆以翔实的史料和实物,追溯了邮政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陈列了各种邮用和邮运工具,介绍了邮政服务产品和发展,展出了各时期的特色邮票,成为弘扬先进思想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绿灯亮起,跟随人流走过四川路,前方是乍浦路桥。桥上是最好的观景台,凌晨,就有摄影爱好者蹲守在此,捕捉天空出现的火烧云,随着天边露出第一抹红,火烧云的绚丽色彩开始在天空中绽放。红色、橙色、紫色交织在一起,仿佛一幅巨大的油画挂在天际。这些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我走上乍浦路桥,金色的太阳已经挂在半空,碎银般的波光在缎绸般的河面上跳跃。顺着苏州河朝东望去,上海滨江最美的景色一览无遗,浦东的三件套在蔚蓝天空下熠熠生辉,苏州河两岸新老建筑错落有致,上海大厦和外白渡桥全景入画,美得让人窒息,不忍离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漫步在河滨大道,眼前是上海大夏,河岸边五彩的鲜花丛中立着一块奇石,上书“河滨之源”四个大字,这里是苏州河的尽头。河边有一处休闲之地,花树丛中,一间淡黄色的小屋正在营业,几个游客靠江边而坐,端着小杯,若有所思地慢慢品尝着咖啡。树荫下,凉风习习吹过,走累的游客坐在木椅上小憩,从背包里随意掏出小食品,边享受边观景,悠然自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来到桥头,花岗岩石碑上镌刻着“外白渡桥”四个刚劲有力的魏碑体大字,这是苏州河上第一座桥梁,处于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界处,于1908年落成通车,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设计,使它成为上海的标志之一,也是上海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象征。在上海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城市里,今天的外白渡桥仍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过外白渡桥,来到苏州河南岸,岸边已建成百花盛开、绿树茂密的大花园,旁边就是上海的外滩源。“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里围着一片优雅恬静的老建筑,屋前铺着绿地毯般的草坪,畸形的老树吐出新枝,枫树在树林中泛出红叶,古老的房屋显得神秘而端重。原来这里是前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建于1849年,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古老的一座19世纪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海开埠后,英国人首先踏进上海的大门,在这里他们从事外事活动,以港口开放、贸易通商为契机,向中国政府提出土地要求,获取居留地,形成最初的租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列强大规模建造高楼大夏,形成外滩万国建筑群。该区域的建设,可以说是上海租界乃至上海现代城市发展的起点,成为开埠后上海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知不觉,时间已来到晌午,太阳晒在头顶,我感觉有些热,但心情向好。踏在黑色的沥青路上,思绪如打开闸门流向黄浦江的苏州河水,汹涌澎拜。我慢慢地朝外白渡桥踱去,漫步在百年老桥,彷佛走过一段漫长的时间隧道,双眼透过纵横交错的钢桥梁,苏州河蜿蜒绵长,两岸经历百年嬗变,不断更新着历史,增添新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百花开遍园林,又春归也谁为主。”上海百年来的变化,旧建筑带来的凝重和繁荣,有国家积弱积贫,饱受国外列强凌辱的悲哀,也有历史和机遇对这座城市的眷顾。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国家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上海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显示出社会制度的优越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精神,上海的发展是集全国人民的力量和世界文明进步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的苏州河,已不再是散发着恶臭,颜色发绿、发黑,人们掩鼻而过,避而远之的臭水塘。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变成波光粼粼、河水清澈、鱼虾成群的通达大渠。游船载着游客在河上航行,龙舟赛在河中展开,苏州河成为市民的清水河。十多公里的河岸建成五彩缤纷的绿化带,河岸边一条人行栈道,市民健身游走,乐得其所,呈现一派欣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等闲识得东风面,千紫万红总是春。”四月,徜徉在苏州河畔,欣赏水岸交织的春日诗画,是多么适时宜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