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紧握在地下 , 叶相触在云里》(文字版)

露珠

<p class="ql-block">《根紧握在地下 , 叶相触在云里》</p><p class="ql-block">在陇西县民族小学,曾经毕业过这样的一个班:三十五名汉族学生,七名回族学生。就像黄河里的浪花,各有各的晶莹,但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奔涌。在这里,民族团结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教室里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是放学时等在校门附近拉家常的家长,是孩子们书包里的馓子和油香。</p><p class="ql-block">一位老教师退休,我接手了这个班级。面对着一年级稚嫩的学生,觉得他们真是可爱,绒绒的头发,清澈的眼眸。回族姑娘棠,首先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双黑溜溜的大眼睛嵌在健康的小麦色脸庞上,齐耳的妹妹头看上去像个洋娃娃。她是班长,打扫卫生总是冲在前方。不叫苦,不说累,精力充沛。她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回族学生。</p><p class="ql-block">渐渐地,我和孩子们熟络起来。校园里的他们,没有太大差异,一起学习、一起运动、一起玩耍、一起劳动。</p><p class="ql-block">在学校,若说最大的不同,应该就是“吃”这方面了。营养早餐,满足了学生的营养需求、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回族同学不吃汉族的食物,但我们可以吃他们的,特别是开斋节过后,香酥油果让人解馋又幸福!热心家长的服务涉及方方面面,有一次教室聚餐,十几袋各色食品鱼贯而入,同学们难掩心中喜悦,忙着摆桌凳、端食物,宛如蚂蚁搬家。回族家长一人备餐,忘了买水果,汉族家长人手多,食品一应俱全。家长们完成任务临出教室时,回族家长转过头,面带喜色地对着回族孩子们说:“吃他们的水果去!”随即和其他家长说说笑笑一同离去。那一刻气氛太和谐,太美好。一句“吃他们的水果去”,让我读到了文化相通、情感相合的融洽,让我感受到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亲切。虽然是不同民族,却同是勤劳的炎黄子孙,善良的华夏儿女,都是血脉相连的中国人。</p><p class="ql-block">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真正的团结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尊重差异。真正的团结不是掩盖矛盾,而是化解矛盾。</p><p class="ql-block">五年级时,汉族男生小华的腿疾严重,不高的二层楼,对他来说却是个大难题。老师出谋划策,不论上下学还是课间操,同学们都轮流搀扶着小华,为了节省时间,身强力壮的同学干脆背着他上下楼。我观察到,回族同学小斌在放学时,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书包义无反顾地扔到一楼,然后蹲下来背上小华,再一步一步、稳稳当当地下楼。虽然小斌学习成绩不佳,但在那一刻,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他!一个内心坚毅的他!再后来,因病休学后的小华,在毕业前夕来到学校,和同学们留下了珍贵的毕业合影。</p><p class="ql-block">升入初中,同学们进入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师生之间的联系少了很多。偶遇家长,总能获悉同学们的新动向。消息也不总是好的,听说同学丁香得了严重的腿病,做了手术,心情无比沉重。之后,大部分师生和家长,都去看望了丁香。乌央乌央一屋子人踟躇着不知说什么好,看着长大了一岁的孩子们先打破沉默,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大人们的眼泪也无声地跌落。就是这样沉默的关怀,我们的心永远为彼此牵挂!</p><p class="ql-block">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差异不是隔阂,而是让世界更精彩的调色盘。听过这样一句话:“青年若懂得欣赏差异之美,中国便永远不会有裂痕。”今天,我们诵读经典、拥抱多元、破除偏见,正是为了守护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株“石榴树”。在党的领导下,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理解化解隔阂,用真诚凝聚力量,让团结的根扎得更深,让共荣的花绽得更久,让红石榴籽紧紧相拥。中华大家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