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章作者:李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个看似平淡的人生之旅,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作者,而真正的创作者,无论是文学巨匠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记录者,首先是一位深刻的生活体验者。他们以一颗敏感而好奇的心,去感受周遭的一切,既是细微情感的捕捉者,也是宏大叙事的见证人。在这样的角色定位下,作者首先是一位观察者,用双眼洞察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同时,他也是一位思考者,于平凡中发现不凡,于混沌中提炼清晰。只有当这些丰富的体验与思考累积到一定程度,才最终化作文字,笔端,成为所谓的“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观察,是创作的起点。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接收,更是心灵的触碰与共鸣。正如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所言:“摄影是关于你看什么,以及你看的方式。”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所有形式的艺术创作。作者需要培养一种独特的视角,去捕捉那些日常中被忽略的美好或残酷,用新鲜的眼光重新审视熟悉的事物,从中挖掘出不一样的意义。这种观察,要求作者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和深刻的同理心,能够跨越个人经验的界限,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理解不同背景下的喜怒哀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思考,则是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内化与升华的过程。它不仅仅是逻辑分析,更是情感与理性的交织。思考让我们得以穿透表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底层逻辑。正如古人孔子所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不仅是对人格的一种分类,也是对人生视野的一种深刻洞察。心怀坦荡,是因为他们拥有广阔的视野,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问题,不因眼前的得失而斤斤计较;那些视野狭窄的人,往往容易因小事而心生怨怼,难以释怀。这种思考,促使作者不仅关注“是什么”,更探究“为什么”,从而在作品中展现出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洞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表达,则是将观察与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具体形式的过程。这有两种主要路径:一是用生动的文字描绘生活,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二是通过思辨分析,抽丝剥茧,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激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前者依赖于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后者则需要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深刻的洞察力。两者并非截然分开,优秀的作品往往兼具二者之长,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引人深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生气”为例,“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古人孔子的话启示我们,生气往往源于视野的局限。那些只看得到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眼光的人,更容易因小事而生气,因为他们总是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相反,那些胸怀宽广,能够站在他人立场考虑问题的人,往往能自我反省,认为自己可能做得不够好。这种思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个体情绪的根源,也引导我们在生活中培养更加包容和理解他人的态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个人经历方面,我也有两个老师,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塑造了我的生活习惯与性格。一位师傅教会了我吸烟,虽然这并非一项值得炫耀的技能,但它却成为我们师徒间独特交流的方式,每一次烟雾缭绕中,都蕴含着深厚的师徒情谊。另一位师傅则传承给了我对酒的热爱,让我学会了如何在酒桌上修炼自己的风格与坚韧。这两段经历,虽然看似与文学创作无直接关联,实则深深影响了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我学会了如何在生活的点滴中寻找乐趣,如何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保持真诚与豁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相聚,总是伴随着烟雾与酒香,这份简单而纯粹的快乐,让我体会到平凡生活的美好与有趣。师傅们的朴素与真诚,不仅是他们个人品质的体现,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传递。他们教会我,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内心总要保留一片净土,用以滋养灵魂,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好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作为创作者,我们首先应当是生活的深度参与者,通过不断的观察与思考,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则是将这份积累转化为文字或其他形式,它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他人心灵的触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理解世界,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正如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们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触动人心,正是因为它们源自真实的生活体验,蕴含着作者对世界的深刻洞察与真挚情感。让我们继续以生活为师,以思考为笔,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2025李光:“原石古拓,这张纸是有一定年份的。汉兖州刺史,汉王稚子左阙,跋文精妙,不可多得之好拓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字之光,照亮智慧之路,好学不倦,方成大器。在此,愿助孩子们一臂之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李光,1997年就读于河北省艺术学校,其后进修于北京大学。曾参与原省委党校教学楼的部分设计,河北省文化厅全省乡镇文化站建筑设计,石药大楼正门厅设计,河北省防疫应急大楼正门厅设计,石家庄市白求恩医学院外观大楼改造设计以及大楼门厅设计,原27军师部多功能综合大厅设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阅微知著,文功知略,确需保养心目颐养精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