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篇号:3695753</p> <p class="ql-block"> 乙巳年清明刚过,风和日丽、草长莺飞。我们四个70多岁的退休老人,结伴川沙古镇一日游。</p><p class="ql-block"> 川沙曾是上海浦东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1300多年成陆史。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设防筑城,留有不少古迹,2014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我们游览了其中的鹤鸣楼、内史第、老街、古城墙、岳碑亭和魁星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b></p><p class="ql-block"> 乘地铁2号线川沙站出1号门左拐,步行300米就是川沙公园。</p><p class="ql-block"> 步入公园,满园春色跃入眼帘,草地碧绿如地毯;树木郁葱挺拔;河边垂柳枝头嫩绿,随风摇曳;桃花粉红,宛如姑娘的笑脸;湖水清澈,碧波荡漾。好一派生勃勃的盎然春景!</p> <p class="ql-block"> 在参天大树丛中,一座飞檐斗拱、五塔七层的仿古建筑巍然屹立。这是鹤鸣楼,被称为“武汉黄鹤楼的姊妹楼”。鹤呜楼建于1991年,高54米,上用琉璃盖顶,下砌玉石平台,画栋回廊,系60金铃,连80立柱,飞檐翘角,古朴典雅,气势非凡,象征了浦东改革开放腾飞。</p><p class="ql-block"> 鹤呜楼是川沙的历史文化象征。其名源自《诗经》中“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古代浦东多沼泽,产盐、多鹤,称鹤沙,取名鹤呜楼具有自然历史依据。</p> <p class="ql-block"> 抬头看,鹤呜楼东南西北的四块匾额分外引人注目。四个方位匾额均以四字命名,并由名人题字,体现了其文化内涵与书法艺术相结合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正门主匾“鹤鸣楼”由原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社会活动家赵朴初题写。楼东匾:海天旭日,由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陈从周题,南匾:声闻于天,为著名画家朱屺瞻题,西匾:江东妙境,系著名书画家谢稚柳题,北匾:钟灵毓秀,则是著名女书法家周慧珺所题。</p><p class="ql-block"> 可惜鹤呜楼内部维修,未能入内登顶俯视川沙全镇。但站在鹤鸣楼下,仍仿佛穿越时空,听到那高亢嘹亮的鹤鸣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b></p><p class="ql-block"> 离开川沙公园,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来到新川路218号,有180年历史的内史第。</p><p class="ql-block"> 这是幢二层的砖木结构建筑,原名沈家大院。清咸丰九年(1859年),业主沈树镛中举并官至内阁中书,遂将宅第更名为内史第。</p> <p class="ql-block"> 内史第是座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化名宅。它是著名教育家,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黄炎培故居。清光绪四年(1878年),黄炎培出生于此。</p> <p class="ql-block"> 内史第也是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的居住纪念地。1890年起,宋氏家族租住内史第西厢房13年。1893年,宋庆龄在此出生并生活了11年,其弟宋子文、妹宋美龄都在此出生,分别住过10年和7年。这是宋氏家族在内史第的全家照。</p> <p class="ql-block"> 如今,宋庆龄居住纪念地复原了当年宋家租住时的生活场景,包括青砖地、竹编凉席等物件,并附宋庆龄父亲《宋耀如家书》影印件。</p> <p class="ql-block"> 黄炎培次子、民主战士黄竞武,三子、水利专家黄万里,堂侄、音乐家黄自,堂侄、会计学家黄祖方,清代碑帖学家、书画鉴赏家沈树镛,中国毛巾工业先驱沈毓庆等名人都诞生在内史第。著名学者胡适、水泥专家黄大能也曾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 内史第具有深厚文化历史底蕴,藏有大量历史文物和书画作品。黄炎培生平展陈列了黄炎培手书《职业教育旨趣》碑刻,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早期文件。</p><p class="ql-block"> 2006年,内史第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b></p><p class="ql-block"> 川沙古镇老街有400多年历史,2400米长的护城河保护完好,紧紧环绕着古镇。</p><p class="ql-block"> 老街,是古镇最有生活气息的地方。游罢内史第,我们游览了老街。</p> <p class="ql-block"> 油润的青石板路,狭窄的街道小巷,“彪炳千秋”老牌坊,错落有致的传统民居和鳞次栉比的商铺,古色古香。这些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白墙黛瓦;也有的是木窗、木门,瓦顶,保留了原始的明清时期风貌。</p><p class="ql-block"> 放缓脚步,慢慢观察每一条老街,细细品味每一处建筑,我们感受它独有的宁静与古朴,领略其积淀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老街,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画卷之中。南市街和中市街交汇的拐角处,有块小小的空地,一株大树郁郁葱葱。树下,老人们坐着木凳,有的闭眼享受春日的阳光;有的端着茶杯,悠闲地品味着茶香;有的拿着菜篮,静静地挑拣水灵的蔬菜;有的则互相聊天,唠叨家常。老街的生活气息是如此安逸祥和。</p> <p class="ql-block"> 古镇老街,不仅是一条街道,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书,记录了古镇老街的人文历史,承载着人们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已到饭点。我们慕名到国营工农饭店就餐。这是一家承载着岁月痕迹的老字号饭店。没有豪华的装修,陈旧的外墙上,依然保存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四个伟大”和“国营”、“工农”的店名,仿佛让人回到了50~60年前那段特殊时代。我们围坐传统的方桌,边品尝浓油赤酱的“老八样”的老味道,边慢慢的回忆逝去的岁月,更珍惜如今的好日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b></p><p class="ql-block"> 巍峨的古城墙是川沙古镇最具标志性的景点之一。来川沙古镇游览,绝对不能错过这个古迹。饭后,我们慢慢走到新川路171号川沙古城墙公园。</p> <p class="ql-block"> 进入公园,只见古城墙青砖垒砌,高大厚实(厚1米,高5米),是明代为抵御倭寇侵扰而建,己有468年历史。据了解,城墙原长2000米,有4座城门;现尚存城墙近80米,城门1座,是上海地区保存较为完好,游人唯一能登临的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 城墙斜坡青草碧绿,周围古树苍劲。城墙上屹立看一座白柱红栏黛瓦,亭顶飞檐翘角、仙鹤独立屋脊的楼亭。右边竖立着一块写有“岳碑亭”三字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 岳碑亭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七月。登上古城墙,见亭内竖有一块用玻璃罩保护的青石碑,碑上刻着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草书七绝:学士高僧醉似泥,玉山颓倒瓮头低。酒杯不是功名具,入手缘何只自迷。</p><p class="ql-block"> 诗碑上还刻有“岳飞草”,并盖有“岳飞”和“鹏举”(岳飞字)两印章。</p> <p class="ql-block"> 这是岳飞在大梁(今河南开封)舞剑阁的手书,赠予学士李梦龙的诗。据说,后来李氏后裔携带岳飞诗帧辗转来到川沙。清道光年间,川沙同知(知府副职,正五品官阶)命工匠将岳飞手书七绝诗刻于石碑保存,才使我们今天得以欣赏到岳飞留下的珍贵古诗和墨宝。</p> <p class="ql-block"> 诗碑背面是前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手书的岳碑亭记事。</p> <p class="ql-block"> 亭柱上有幅对联,上联是:精忠报国挽狂澜,保大宋江山半壁。下联是:斤石书碑题绝唱,存忠臣武穆孤呤。</p><p class="ql-block"> 驻足凝视碑上的七绝诗和亭柱上的对联,我们对民族英雄岳飞抵御外敌、精忠报国的精神而肃然起敬,对他遭遇奸臣迫害感到气愤。</p> <p class="ql-block"> 与岳碑亭相望的是魁星阁。这座飞檐翘角、三层六角宝塔形建筑,始建于1849年,是上海仅存的两座魁星阁之一,另一座在南市文庙。</p> <p class="ql-block"> 魁星阁有着深厚的文化意义。魁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文运之神,一脚立于鳌头,一手执笔点斗,成为文人墨客们祈求学业有成、文运昌盛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古城墙下是护城河,城墙一角有座古炮台,一门古炮对着前方,像是默默地地守护着古镇。</p><p class="ql-block"> 过去,古城墙是川沙人民保护家园的屏障。如今,虽巳失去防御功能,但它见证了历史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城墙漫步,欣赏古城墙的坚固与宏伟。站在古城墙上俯瞰,夹着春天气息的清新空气扑面而来,桃红柳绿的美景尽收眼底。我们感受了岁月的沉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春游川沙古镇,既踏青会友赏春,又阅读了古镇的文化历史,领略了古镇的独特魅力,真不虚此游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背景音乐:《春天在哪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