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欧罗巴--(37)因特拉肯印象

宁静致远

ID: 33720858<br>编摄:宁静致远<br>地点:瑞士因特拉肯 【题记】<br>  小镇因美丽的少女峰而兴起,却成为了瑞士旅游的代名词。 清晨,大巴车停在了何维克街(Hoheweg)附近的停车场,同车的游客大多来这里购买瑞士手表、军刀等。我可不是来购物的,趁他们“抢购”的当口我要环镇一周。 路旁的汽车引擎盖上凝着阿尔卑斯的霜露,隔壁面包房飘出辫子面包(Zopf)的黄油焦香。自助缴费机打印票据的声响惊飞了维多利亚酒店门前的灰雀,翅影掠过百年钟表店的橱窗--那些精密齿轮与少女峰的雪线,是瑞士人丈量时间的法器。 因特拉肯(Interlaken)拉丁文原意为“两湖之间”,少女峰下的小镇,在图恩湖(Lake Thun)和布里恩茨湖(Lake Brienz)之间,而两湖被称为上帝的左、右眼。 何维克街是小镇的主街。它将两湖间的平原连接起来。这里一年四季气候温和,从维多利亚时代起,就是向往湖光山色的贵族绅士所倾心的世外桃源。它拥有世界级的风光,充斥着中古世纪的文化底蕴。 小镇人口仅6000,主要依靠旅游服务业。纺织、手表制造、印刷等也为当地带来不菲的收入。无论乘火车、汽车还是游艇至此,经过连绵不断的高山峡谷、河流湖泊,眼前豁然开朗,突兀出一马平川。古朴美丽的中古小镇如童话般浮现在眼前,亦真亦幻…… 镇上有一些中世纪的建筑、教堂和堡垒。 小镇纤尘不染,没有死角,色彩斑斓,如诗如画。 百年前的马车辙痕仍嵌在花岗岩路面,与新能源车轮胎的螺纹印构成时空密码,雨后斜阳蒸腾出淡淡的硫磺味--那是中世纪商队马蹄铁摩擦的余烬。 转角书店的遮棚下,老绅士用牛皮纸包裹着新购的《山岳词典》,油墨味混着远处芝士火锅店的硫磺味道,在街道上织出气息的网格。 教堂钟声破云而下,听惯动静的燕雀觅食如初。偶尔一两只红嘴山鸦掠过街边药房橱窗里码放整齐的雪绒花膏,在玻璃上留下转瞬即逝的灰绸。 由何维克街中段向东,走到尽头便是因特拉肯东站。眼前是连接东西两湖的维格河(Aare)。再往东就是布里恩茨湖(Brienzersee)了。 停靠在因特拉肯东站(Interlaken Ost)的列车。<br> 在瑞士常见的列车有三种:<div>【经典列车】:在茨韦西门和因特拉肯之间运行,蓝色车头,采用东方快车风格的复古内装。主题列车内还有酒窖车厢供品酒,班次较少,无需订位。</div> 【金色山口快车】:是卢塞恩往返因特拉肯和蒙特勒,属于普通列车,车身为红白配色。车内设有大片观景窗,尤其是卢塞恩到因特拉肯路段的景色非常壮美。 <div>第三种是【全景列车】:运行于茨韦西门和因特拉肯之间,车身呈金色,现代感十足。同样配备大片观景窗,其中有八个必须订位的 VIP 席,能让人欣赏到列车全程的美景,但班次较少。<br></div><div>过一会儿,我们要从这里乘金山快车去往卢塞恩(Luzern)。</div> 从因特拉肯东站墨绿色的新艺术站牌出发,何维克街像一卷被阿尔卑斯山神缓缓铺开的瑞士花呢,经纬线由钟表齿轮与郁金香茎秆交织而成。 前方右转 Bahnhofstrasse,向东50米,Bucherer钟表博物馆的橱窗正在上演精密戏剧:18世纪教堂塔钟的铜摆与百达翡丽星空腕表在防眩玻璃内外同步摇晃,秒针的银光劈开潮湿空气,惊醒了隔壁花店陶盆里沉睡的蓝铃花。 行至中央邮局,青铜邮筒吞下第101张印有少女峰的明信片,投递口残留的温度旋即被滑翔伞商店飘出的尼龙气味冷却。橱窗内折叠整齐的伞翼如收敛的鹤群,而店外实时更新的电子风速仪,正将每秒5.3米的西风翻译成跳伞教练的俚语。 接近因特拉肯西站的最后三百米,街道渐次收窄成童话书的装订线。 姜饼屋式的西站建筑外,1912年制造的蒸汽机车模型仍在虚张声势地喷吐棉絮状蒸汽,而SBB列车的猩红车头已如手术刀切开雨云。 回望来路,何维克街的鹅卵石路面正将暮色、齿轮油与融化的瑞士莲巧克力,浇筑成一条镶满时空琥珀的甬道。 依旧是维格河,前方是东北方向。 对面是河北岸。 前方不远处就是图恩湖了,时间关系至此折返。 过街时,某架返航的滑翔伞在市政厅尖顶投下飞鸟状阴影,断断续续的乌云与Höhematte公园的椴树趁机将碎光筛成金币,铺满露天咖啡座的拿铁拉花。 何维克街中段是镇中心,这片名为Hohematte的宽广绿地是观赏少女峰的好地方,也是滑翔伞落地的地方。<div>路边坐着观景,戴蕾丝帽的老妇用银勺轻敲杯沿,声波撞上观光马车夫的短音符,在空气中裂成彩玻璃渣般的和声。草地是昔日修道院的庭园,现如今这里禁止兴建任何建筑。</div> 羞答答的少女峰在云雾间若隐若现。 山区的天似娃娃的脸,一阵风吹过,天空开始泛蓝。 当暮霭沉沉瞬间褪作远山淡墨之时,滑翔伞阵列以优雅的弧线悠然吻向地平,宛若落入凡尘的天仙。<br> 湖畔的伊瑟尔特瓦尔德(Iseltwald)小镇蜷缩在湖湾,暖色调的建筑依偎在半湖暮霭间,像晨露与暮色反复浆洗过的亚麻画布;像老电影胶片上的褪色吻痕;更像黄昏烘焙出的榛子酥皮,香甜了小姑娘灿烂的笑脸。游艇归港的笛声惊起涟漪,波纹将倒映的雪顶揉碎成银箔,又迅速修复如初--阿尔卑斯的山神哟!你有数不尽的完美备份。 站在洛特峰半坡,脚下的列车正以瑞士钟表的精度切开暮色。铁轨在山毛榉林间折出三道优雅的弧弯,像上帝遗落的怀表链条,将图恩湖的钴蓝与布里恩茨湖的翡翠铰合成双色的表盘。 11:40 按时返回因特拉肯东站,与购物大军汇合。 古老的木制枕木,以质朴坚韧之态默默承载着岁月沧桑,见证无数列车的往来与时光的流转,散发着历史与文化交融的独特韵味。 掏出在何维克街购买的机械表,秒针与山脊线在某一刻度重合。瑞士人用百年时间将山岳驯化为景观,又将景观熔铸成齿轮。此刻黄昏正以液态琥珀的质地,封存铁轨、游艇与背包客的剪影--或许千年后,这些都将成为新的化石层,供未来文明解读我们曾如何痴迷于丈量永恒。 当列车缓缓驶向琉森,阿尔卑斯群山的轮廓在晨雾中渐次舒展,仿佛瑞士百年辉煌的史诗正随铁轨的延伸徐徐展开。这个深居欧洲腹地的高原国度,如蒙古之于亚洲--以坚韧的脊梁撑起大陆的骨骼,却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书写传奇。<br>在这里,雪山之巅的齿轨列车与湖畔蒸汽船的古铜汽笛共鸣,雷托罗曼人的罗曼什语在山谷间与苏黎世的金融脉搏交响。瑞士人将高原的冷峻淬炼成精密钟表的齿轮,把多语种的文化差异编织成联邦议会的民主经纬--正如威廉·退尔射落的苹果,这个缺乏海岸线的国度,却用智慧之箭洞穿地理的桎梏,让冰川融水化作滋养世界的创新泉源。<br>当伯尔尼纳快车攀上世界遗产级的陡坡,车窗外掠过的不仅是海拔两千米的云霞,更是一个民族用百年坚忍垒砌的精神海拔:在阿尔卑斯永恒的沉默里,瑞士人教会世界,真正的辉煌从不在喧嚣的港口,而在静默耕耘时表盘下跳动的精密心脏,在多民族誓约石前永不熄灭的团结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