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城旧史(二):坞口殿道士的大头天话<br> 引子:兰溪老城桃花坞地块已拆(塌)得稀里哗啦,据传,正静静地等待凤凰涅槃的那一高光时刻。虽说汹涌澎湃的市井物议与成片成堆的废墟全都会被雨打风吹去,但镌刻在老城肌肤里的千年文化沉淀和人间烟火尘埃,却不容易似秋风扫落叶般一塌刮子被拣进垃圾分类箱里。作为已回不去的桃花坞旧居户,眺望其地,徘徊其间,凄凄惨惨戚戚的《黍离》之悲已不合时宜,伟人敦敦教诲我们:牢骚太盛防肠断。但从故纸堆里寻寻觅觅,抠出一些兰溪的“城南旧事”,拉拉扯扯码出几堆文字,给关注兰溪老城复原重生的看客们提供饭后谈资,总没有太大的违和感吧?<br><br><br> 坞口殿道士的大头天话<br> 蔡予新(原创)<br> 从前,兰溪县城东门外有座坞口庙,又叫坞口殿。庙里住着一位老道士,大名何伯亨,他呼吸日月精气,练成仙术,法力不得了。可是,何老道爱表现,喜欢出风头,擅长捉弄人,经常施展仙术开别人的严重玩笑,与隔壁老妈关系搞得很紧张。很多人到县衙告何伯亨的状,随着状子接二连三递进来,知县对这位何老道感到烦人,讨厌他的人来疯。<br> 某年大旱,兰溪知县差使一名衙役,手持“信票”把何伯亨唤到县衙大堂上,姿恭神敬地对他发话:何仙道,本官听广大群众反映,你的道术很灵光哎,能呼风唤雨。今年大旱灾,按照往年惯例,本官理应亲自爬上蟠山祈雨。但是(强烈的转折语气),近日公务繁忙,案牍劳神,本官身体小恙,爬不了蟠山。这次祈雨任务就安排你去完成,如果求不到雨,本官将治罪于你,你有啥意见可提出来(貌似很亲民的口吻)。<br><br> 何伯亨稽首领命,喏喏而退。择了一个良辰吉日,何老道在坞口庙门外筑坛施展法术。他手舞足蹈,口念咒语,不一会,焦热的阳光被浓黑的乌云遮挡,风云聚会,雷电交加。刹那,兰溪城里下起瓢泼大雨,这阵势宛如孺人家端着满脚盘的洗脚水往街路上倾倒。说来也怪,大雨只下在城里,城外则滴水不洒,知了依旧扯着沙哑的嗓子叫得欢。这场雨来得猛也跑得快,好多城里人在雨幕中尽情冲凉,还没欲仙欲死地过把瘾,雨滴就没了。只见每间屋檐上挂满水草浮萍,街路上尽是活蹦乱跳的鱼虾。那鱼口张得老大,不停地张合。冲凉的人浑身鱼腥味,骂骂咧咧的同时,也不忘记低头捡几条鱼儿拎回家。<br> 何伯亨确有求雨术,但他没学会避雨法,他的头上沾贴着水膏叶(乡间饲猪的水草,类似西湖莼菜),道袍上湿淋淋的,挂着一缕缕绿藻丝,脚边躺着几尾小毛雨,活脱脱的一只落汤鸡。他狼狈不堪地爬下坛,虽然很尴尬,心里却是欣慰,圆满完成知县老爷下达的祈雨任务,屁股不会挨板子咯。<br><br> 站在正堂檐下观雨景的知县大人心想:这何老道真格十八力,耍弄几下就把雨求来,还捎带了不少鱼,老百姓应该感恩戴德了吧。<br> 知县的兴奋期没消退,衙门外的大鼓咚咚咚地被敲响,知县差人去看究竟。不一会,门子来报:城外黑漆漆大批农民伯伯头顶香案,抬着供奉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牌位的祈雨龙亭蜂拥进城。<br><br> 据探知,仅一眨眼功夫,城外各村庄池塘水都被不知哪里来的妖怪吸得一干二净,塘中鱼虾都没了。田里禾苗缺水,眼看颗粒无收,急急恳请青天大老爷抗旱救灾。<br> 知县脑袋嗡嗡响了几声,清醒之后,他第一时间想到何伯亨,恶狠狠道:何老道,竟敢施妖术蒙骗本官,你的屁股该挨十八板子了!<br> 几天后,晒得乌黑发亮的知县老爷一瘸一拐地从高耸入云的蟠山爬下来,被人搀入县衙。而住东门头的人都看见白鲜鲜的何伯亨双手捂住屁股,也一瘸一拐走回坞口殿。<br><br> 讲完这则故事,列位看官也许认为是大头天话(兰溪方言),莫数是我胡编乱扯的,那可冤枉我了。这故事出自明代江西上饶人郑仲夔《玉麈新谭》书中,并非我滥白邪言。<br> 何伯亨道士居住的坞口殿在兰溪历史上真实存在过。清《光绪兰溪县志》卷三庙祀记载:“忠祐庙,在东门外圣寿寺左,俗呼坞口殿。”由此看来,坞口殿(庙)的正式叫忠祐庙,这忠祐庙的历史可长了,容我“娓娓道来”。<br> 据载,忠祐庙供奉隋代大司徒陈杲仁。陈杲仁,晋陵(常州)人,吴兴郡太守,出生于南朝梁太清三年(549)。隋大业十三年(617)一说义宁元年(617),其实同一年份,陈杲仁奉皇帝命令(不知哪位皇帝?反正不是隋炀帝)平定东阳(东阳郡,今金华一带)楼世幹二十万之众,官拜大司徒。卒后,他被常州人当作神祭拜供奉。唐初,皇帝下诏正式为陈杲仁立祠,乾符二年(875)封陈杲仁为忠烈公。之后,历朝历代对陈杲仁累有加封,五代梁开平年间(907--911)封他为福顺王,十国淮南杨氏(919--937)封他为忠烈王,南唐时(937--975),上尊号为武烈帝。北宋宣和三年(1121)给陈杲仁祠赐额“忠祐”,忠祐庙之名从此确定下来。南宋嘉泰六年(1206),临安(今杭州)祷雨,陈杲仁显灵降下甘霖,皇帝加封他为:孚佑真君父季明封启灵侯。<br><br> 两宋皇帝对陈杲仁推崇备至,全国各地兴建忠祐庙分庙。兰溪的忠祐庙始建于何时,已难以考证。据说当年陈杲仁平定东阳(东阳郡)楼世幹之乱后,兰溪民众感恩,给他立庙。然而,隋代兰溪尚未建县,建县之前的史料非常不容易收集,姑且存考吧。<br> 忠祐庙建在兰溪县城东门外五里,坐落在“枕孤山,瞰二江”之地,由于年久失修,到了南宋绍兴二年(1132)的时候,已破烂不堪。咸淳三年(1267),南宋皇帝在春郊祀礼毕之际,下诏要求各地修缮登记在册的神祠,也包括忠祐庙。咸淳五年(1269)冬十月,锡山人辥至担任兰溪知县,锡山是常州属县,陈杲仁与辥至也算是同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下车伊始,辥至就赶往忠祐庙祭拜陈杲仁,看到老乡居住的建筑破破烂烂,房梁屋架摇摇欲坠,他于心不忍,马上吩咐有关部门立即修复。忠祐庙复建工程始于咸淳六年(1270)春,完成于咸淳七年(1271)冬。竣工典礼之时,金华人徐元刚撰写一篇文章,内有“九峰岩兮,崇崇二水映带兮,明神之宫。皇皇后帝兮,睠此兰土”文绉绉的句子。<br><br> 元延祐五年(1318),元朝皇帝加封陈杲仁为“真君”,尊号长达十二字之多。封赠陈杲仁圣旨的文件精神从常州传到兰溪,兰溪民众欢欣鼓舞,一派欢腾。元(后)至元元年(1335),兰溪民众把忠祐庙修缮一新,举行了隆重又热烈庆祝仪式,邀请大文豪柳贯(1270--1342)撰文记录盛况。优秀市民代表赵璇、严继辉上台发言,并且慷慨出资,把柳贯文章刻成碑文。<br> 明代,忠祐庙从城东五里之地迁到城郊圣寿寺左边。<br><br> 在老百姓口中,忠祐庙叫做坞口殿,原因不明,根据赵廷璜1940年绘制的兰溪城区图,圣寿寺(大寺)之前、忠祐庙之右有一口坞口塘,或许是坞口殿之名的来由吧。<br><br> 清同治年间(1862--1874),重建被烧毁的庙宇。民国时期,忠祐庙仍然是民众信仰场所。解放后,成为兰溪一中的一部分。<br> 忠祐庙遗址在原兰溪一中(今兰溪二中)大操场的左侧地块。忠祐庙最终消失的具体时间,待考。<br> 根据旧方志记载,兰溪县南七十里龙岩乡山口,有显祐庙,祀陈大司徒。南宋淳熙间(1174--1189)赐庙额,庆元间(1195--1200)封威惠侯。明成化七年(1471)后改属汤溪县,《汤溪县志》称它为灵应庙。<br> 今兰溪境内,奉祀陈杲仁的庙宇也有之。白露山下的白露庙,见有“大司徒”的匾,想必也是忠祐庙的分庙。<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