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民:从县志总述说起

美丽大荔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从县志总述说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8px;">文/王小民</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荔县志》(1994版)是大荔县首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从专业角度评价,内容丰富,记述完整,体例规范,质量上乘,称得上一部科学性、系统性、时代性兼备的优秀志书。</p><p class="ql-block"> 县志作为“官修百科全书”,其编纂水平直接关系到历史传承的准确性与文化价值的延续性。客观地从多维度考量《大荔县志》(1994版),瑕疵在所难免,这里面有历史局限的原因,也有流程控制的问题,还有就是编纂者的因素。出版界有一句玩笑话叫“无错不成书”,玩笑归玩笑,严谨地讲,准确是志书的灵魂,真实是志书的生命,容不得半点马虎。今天,小民试着从县志的总述入手,指出疑点一二与方家探讨。</p> <p class="ql-block">  总述是方志的开篇之作,提纲挈领地介绍本地方方面面综合情况,作用好比《说明书》,“使手持此书者,读概述后,进而浏览全文,其繁者可以用志不纷,其简者亦将推阐焉而有得,或竞不及读全文而大致了了”(黄炎培)。具有全面性、概括性和引导性的总述,在志书中是非常重要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大荔县志》(1994版)“总述”先述区位及自然,然后转入历史,提到:“商、周时即为古同阝国及古芮国所在地。”史实告诉我们,商周时大荔这一块确实是同阝国、芮国所在地,但问题在于,志书采用书面语言,既然已经明确了“商、周时”的概念,就不应该将口语化的“古”加进去。这个“古”不仅是一个字,更是一个概念,往往给人以朦胧。接下来提到:“……西汉时设冯翊郡,唐代武德元年(618)改冯翊郡为同州……”这一段叙述,本意突出接续性,然而错点鸳鸯、混淆是非。首先,西汉没有“冯翊郡”的概念,大荔地界时属“左冯翊”。东汉定都洛阳后,才把左冯翊改为冯翊郡。其次,“同州”最早出现在西魏元钦三年(554),撤销华州,改设同州。隋大业三年(607),同州改为冯翊郡。唐武德元年(618),废冯翊郡复设同州。这,便是同州从初设到废除、再到复设的全过程。志书中的大过桥式叙述,容易带来同州设立时间和承接关系上的错觉,误导公众认知。</p> <p class="ql-block">  建国后,平民县并入朝邑县,朝邑县并入大荔县,笼统地说“三县合一”也行。只是,在叙述行政区划情况的时候,一定要注明“1989年”的时间概念,避免不知所云何时的尴尬。提到:“民族以汉族为主,有回、壮、满、土、蒙、苗等10个民族。”其它倒没啥,问题在于“蒙族”并非正确称谓,应规范使用“蒙古族”这一名称。地方志编纂政策强调民族称谓的准确性,明确指出“涉及民族宗教的内容必须严格遵守政治性、政策性和常识性要求”。例如,不可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为“国民党”。同理,“蒙古族”也不可简称为“蒙族”。</p><p class="ql-block"> 大荔县人杰地灵,名家辈出,总述提到:“清代……有主持正义,坚持护法事业,后抑郁而亡的尚镇圭;民国时期有曾参加辛亥革命,建国后任过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教育部长、外交学会会长的张奚若。”以上两位著名人物,其生平与功绩都具有鲜明的时代过渡性特征,他们身跨两代,身份地位独特,因而不能简单地归类为“清代人”或“民国人”。有观点认为,身份归属的本质是历史叙事的选择(时代贡献决定朝代归属),不是没有道理。尚镇圭提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张奚若首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从两人成长的时间线上看,有历史使命的转折、有法律与政治的决裂,可以说他们存在本身就是具有现代性的文化符号。如同伟人孙中山、毛泽东,他们均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朝代人物”,以“时代”取代“朝代”更为妥切。</p> <p class="ql-block">  志书,不同于娱乐类文化图书,秉持严谨地指出其中的讹误,绝不是吹毛求疵、鸡蛋里面挑骨头。有错当勘,存真求实,是客观公正对历史负责的品德、态度和精神,有且只有这样,志书才会质量更好功效更强,才能更为充分地发挥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