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丁香香满院

山民

<p class="ql-block">2025年游记之八</p> <p class="ql-block">  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四月的北京,处处花红柳绿。法源寺的大门前,早春的花儿竞相绽放,迎春的花朵姹紫嫣红。我站在石狮子守卫的入口,抬头望见“法源寺”三个大字,一种久违的心情涌上心头。这座千年古刹,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起,便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文明的坚韧。</p> <p class="ql-block">  据导游介绍,法源寺初名“悯忠寺”,是唐太宗为悼念东征阵亡将士而敕建。历经辽代战火、明清更名,它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寺内的《无垢净光宝塔颂》碑,记录了安史之乱的史实,而悯忠台的残石,更是历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  走进寺内,古色古香的建筑映入眼帘。绿色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流转。这座寺庙的每一砖每一瓦,都仿佛在低声吟唱着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沿着中轴线,我穿过七进院落,山门殿的鸱吻高翘,天王殿的四大金刚怒目镇守。大雄宝殿内的明代木胎贴金“华严三圣”像庄严慈悲,毗卢殿的千佛绕毗卢铜像重达七吨,佛龛雕工繁复,堪称明清佛教造像艺术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  作为汉传佛教律宗祖庭,法源寺却展现出多元交融的魅力。元代曾为喇嘛教寺庙,清代成为满蒙僧众修行道场。大悲坛内藏传绿度母像与汉地观音共处一殿,这种“诸宗并弘”的气度,使其成为多民族信仰交融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四月的法源寺,丁香盛开。现存明清古丁香二十余株,尤以天王殿前明代紫丁香、藏经阁畔百年白丁香为珍。老干虬枝四月怒放,紫云香雪掩映飞檐,暗合佛家“枯木逢春”禅机。</p> <p class="ql-block">  漫步寺中,未闻钟声先醉花香。大雄宝殿前白紫丁香织就香雪海,藏经楼畔花枝低垂轻拂经幡。风起时落英似雪,飘坠碑碣石狮,与檐角铜铃共谱春之梵乐。</p> <p class="ql-block">  满院花盛开,花香溢墙外。精美的古建筑,满院的丁香花,慕名赏景的游人,四月的法源寺,若春节里的庙会,一副热闹景象。手持长枪短炮的专业摄影者,极力寻找最佳机位,想拍出震撼人心的美片。拿着手机对着花儿一阵狂拍的游人,在花树下挤成一团。我的耳畔飘来了一声低声的嘟囔:“人比花多”。</p> <p class="ql-block">  法源寺堪称佛教艺术殿堂。唐《无垢净光宝塔颂》碑、辽代石函、明万历《大藏经》雕版、清雍正《龙藏》经卷皆为瑰宝。观音殿明代木雕自在观音斜倚莲台,戒坛清代《法源八咏》诗碑字迹苍劲。</p> <p class="ql-block">  后园古柏森森,碑碣林立。悯忠台前辽代经幢镌《心经》,金代石狮憨态庄严,元代石钵浮雕莲花栩栩如生。四时景致与梵呗相和,恰如乾隆题诗“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p> <p class="ql-block">  有一座大殿不对游人开放,我怀着好奇心,趴在门缝往里看了看,虽然里面的东西没有看清楚,但这个探究的过程让我感到乐趣无穷。保持一颗童心,你偏执地认为,看不到的就是最好的,也挺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  晨钟暮鼓中,僧众依律修持。佛诞日浴佛法会、腊八施粥习俗延续千年。每年丁香花期举行供花仪轨,信徒以鲜花礼佛,暗合《华严经》“一花一世界”奥义。</p> <p class="ql-block">  1956年中国佛学院在此创立,赵朴初题写校名。现为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数字化经藏向全球开放。丁香诗会升级为国际诗歌周,禅意插花展、梵乐演出赋予古刹新韵。</p> <p class="ql-block">  法源寺里竟然有一块产自山东招远的黄金原矿石,富集程度这么好的矿石极为少见。这家企业将这么好的一块原石放在这里展出,增加了企业知名度,也让游客感受到黄金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走出法源寺,外面的烂缦胡同让人眼前一亮。墙上的红花鲜艳无比,不是浅红也不是深红,我称其为艳红。在四月上旬,能把花培植得这么好,实在少见。也难怪此处被称为烂缦胡同,祝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子过得像花一样,红艳艳美滋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