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an Kundera 米兰. 昆德拉

James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米兰.昆德拉 的去世,在世界的文学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同时也为他是否会是下一届若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的猜想,画上了句号.</p><p class="ql-block">他曾经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青年的代表符号之一. 那时候,你要么谈论张爱玲,要么赞叹村上春树,要么炫耀米兰昆德拉. 否则,你就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学青年. </p><p class="ql-block">我了解米兰昆德拉是从观看以他的同名小说拍成的电影开始的(1988)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很可笑的是,当时是怀着看色情电影的忐忑看的电影. 加上语言上的障碍,既没有看懂电影的故事,更没有感悟到作者希望的更深层次的表达和挣扎. 过去三年的疫情期间,无意中又重新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电影. 颇有感触. 隐隐约约的感受到他受Kafka的影响和波西米亚文化中特有的质感. 还能看到德沃夏克,新世界(New World) 的影子. </p><p class="ql-block">米兰.昆德拉最擅长的语言技巧其实不是语言本身,而是他把具体,个别事件的描述,上升为抽象,一般原则的归纳. 常常耐人寻味, 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人们经常引用他的一句话,</p><p class="ql-block">“The struggle of man against power is the struggle of memory against forgetting.”</p><p class="ql-block">放在他流亡者的具体背景之下,你可能会把Power 一词理解为是对镇压布拉格之春的暴政的批判. 但是他把这种抗争比喻为是记忆与遗忘的挣扎. 这就完全回到了人性的一般性讨论. 而Power一词因该更准确的表达为束缚. 即可以是暴政的压迫,也可以是自然,社会的束缚. 他一生厌恶媚俗(Kitsch),把媚俗一词精炼的定义为“活在他人的眼里”. 这是不是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简单照一照,就可以鉴别,自己是不是一个媚俗的人. 想到这里,我还真的有点后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