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布谷</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6028670</p> <p class="ql-block">清明前夕阴雨连绵,我独自在老弟店里饮茶。望着门外飘落的沥沥小雨,路上行人稀少,沉闷的阴雨天让人的心情变得格外沉重,也让人格外思亲,魂飞梦萦的思念又想起长眠于九泉之下的父亲。此情此景宛如唐代诗人杜牧的著名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写照。此时哀思格外深沉,思念也变得无尽的绵延,逝者如斯,天堂雨滴或许是对您思念的礼物。</p><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没有在清明扫墓的习惯,一年一次的扫墓活动大多在元宵节前后完成,故清明假日也变得清闲自在。此时的我正翻看手机中的相片,这里保留的每一张照片记载着每一个时期的经典故事。蓦然,一张一堵残墙的照片格外地引人注目,映入眼帘沟起了我阵阵乡愁。</p> <p class="ql-block">这是三年前夏天的一个周末途经此地时拍摄的。一张旧照片记录着一个地方小学的兴衰,满满的乡愁涌上心头。</p> <p class="ql-block">1974年9月,念四年级的我随父来到沿江小学读书,至1976年6月初中一年级结束,在此经历了三年的少年生活。当时不解的是为什么我“洋”点的村要老大远跑到一个连板车路都不通的山区小学读书呢?原来是父亲因有海外关系,受当时政治因素误会的影响,父亲受到了处分,从龙岩师范被“发配”到偏避山村(<a href="https://www.meipian.cn/4owj1ohh"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怀念父亲</a>)。我跟随父亲去沿江小学读书除了在学习上接受父亲的督学外,还能享受免学费的待遇。</p><p class="ql-block">初来乍到,学校只有一座一层平房,六间教室,八间教师宿舍,这是一座宛如四合院式的土木结构学校,光洁明亮。学校正门两侧墙上绘雷锋和少年英雄赖宁(八十年代末才绘上去)的彩色肖像,大门口是一个若大的操场,操场中间有一个标准蓝球场;走进校门,中间通道直通上厅堂,通道两旁有花园,花园两侧各有两间教室和两间教师宿舍;上厅正中有宽广的礼堂,正中悬挂着毛主席头像,两侧挂着马、列、恩、斯的头像,作为开会、表演或聚会场所;厅堂两侧各有一间教室和二间教师宿舍。附设初中班是后来在后堂加建了一座土木结构的四间教舍,由于经费不足,初中部教室地板还没有辅水泥地板,平整后学生就在如此简陋的地方上课,时间长了地面坑坑洼洼,满是黄土灰尘。</p><p class="ql-block">就在这里贫穷的山区小学里我度过了三年学习生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是勤工俭学,二是学会游泳,这两件事至今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因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各地学校均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沿江小学在时任校长胡福隆老师的领导下勤工俭学开展得有声有色,还被县里树为标杆。</p><p class="ql-block">沿江小学勤工俭学活动主要是采摘粽叶。每学期上半年四年级以上学生全部参加,由老师带队并负责后勤和安全保障,学生以班级为主开展竞赛,比学赶帮,前三名学校给予通报表扬,奖励作业纸一本。此举得到全县表彰并辅以推广,及大地推动了全县的勤工俭学工作。</p><p class="ql-block">在这之前我从未摘过粽叶,所以初到竹山不知所措,笨手笨脚的。班上年龄比我大些的同学姐就会耐心地教我摘,怕我落后还会把摘好的粽叶放入我的篮筐中,同学间的互帮互助让我感动不已。通过三天训练后,我采摘粽叶的技术也有了长足进步,成为班级的积极分子。</p> <p class="ql-block">摘来的粽叶打包出售,所得钱款全部补充教育事业。一是基建,扩建校舍。二是补充民办老师工资福利,提升民办老师的工资水平。正所谓“再苦再累不能穷教育”从教学中来,回教育中去。</p> <p class="ql-block">勤工俭学赚到钱后又在后院再建一座四间土木结构教室和在左侧建二层共12间教师宿舍。有了经费后学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原先尘土飞扬的教室地板也辅上水泥板,整个学校也逐步变得清洁亮堂。教学设施和资师力量不断加强,<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而得到县教育局批准设立了高中部。从此,沿</span>江小学成为远近闻名全县唯一办过高中部的完全小学。</p> <p class="ql-block">金丰河从村中穿过,独木桥连接南北两岸变通途。桥高约5米,河水湍急,咆哮着滚滚向西流入广东大埔县西河镇,大河深处多处有暗礁险滩。也就在此,年少的我不畏艰险,勇敢地在河中搏击,也不知沧了多少次水,硬是学会了游泳,从此我也蜕变成会游泳的“金水鸭”。</p> <p class="ql-block">游泳技术有了点长进,胆子更大了,常从独木桥上跳下一头扎入水中潜水。终有一次,跳入水中时碰到暗礁把前门牙齿碰断两颗,上唇碰裂,鲜血直流,隆起大大的鼓包。游上岸后还风趣地说:“还好没碰到头,命大。”哈哈,不知天高地厚年少的我,就这样在沿江小学度过三年时光,既有苦难也有快乐,更多的是收获了不畏艰险的决心和勇气。</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全县唯一一所承办过高中部的小学,从1976年9月——1978年7月承办了两届,毕业了一届高中生。1978年9月高中部撤销,七九届(七七级)学生高二合并到镇上的侨育中学,自此高中部完美谢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也不知从何时开始,学校里学生越来越少,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初中部也被撤销;来到本世纪二O二O年后小学也因招不满学生而关闭。从此,这所兴旺一时的承载着光荣传统的沿江小学也和其他农村小学一样退出了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4月3日,雨过天晴,天空如翻新似的云散日出,太阳也懒洋洋地露出笑脸,暖阳洒满大地,给大地增添许春的气息。好天气自然有了好心情,当即邀约一同学去拜望小学老师。</p><p class="ql-block">老师离我老家的街道不远,步行几分钟便到了,房门疏奄着,轻轻地推门而入。</p><p class="ql-block">“赖老师,在家吗?”我轻声地呼唤着。</p><p class="ql-block">“在的,谁呀?”里面应声答道。</p><p class="ql-block">“是我,您的学生胜奎。”我回应道。赖老师是我小学四<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年级时的班主任,也是我的小学启蒙语文老师,彼时跟我父亲是同事,关系不一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说着,赖老师从里屋走出来,看到我高兴极了“哇哟,原来是胜奎呀,好久不见了,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此时师母也跟着出来与我们一一握手,寒暄,拜过入座,上茶聊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时光荏苒功成既往,恩师教诲铭记心房。今日目睹老师,身材虽消瘦,头发虚梳不少,七十加八早已步入</span>古稀之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但身体健朗,精神十足。恍惚间我亦退休三年了,师生再次见面甚是健谈,许多忘事如开闸的魔方盒,那些曾经的往事就像潮水一般涌了出来滔滔不绝,如穿越时空重回年少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时的教诲如春风拂面,伴我成长路不茫,感激之情难言尽,唯有拜访问安康“今日从杭州回来看望我老妈的机会,特地前来拜访您,以表小时候教育之情,感恩有您。”我言道。老师是下洋中心小学高级教师退休,对县情了解,熟知我的情况,忙道喜:“谢谢,谢谢。你能有如此成就退休,恭喜!恭喜!不狂为当你老师,我为你骄傲。”真是离愁如丝剪不断,心头滋味别样情。</span></p> <p class="ql-block">每当看到“沿江小学”那堵斑驳陆离老掉土渣的残墙,那些搁置于记忆旮旯里快要遗忘殆尽的往事,突然间像掀开尘封多年的坛盖,把缕缕陌生而熟悉的味道源源不断地传送出来。真是“归途看似近又远,心情绵长过千山。山川河流皆有情,唯愿乡愁永相依。”</p><p class="ql-block">也不知何时若大的学校被夷为平地,左侧原先教师宿舍区则被改建成砖混结构的村两委办公楼。</p><p class="ql-block">城镇化的发展让那些有钱人成了“城镇”人,小孩上学教育也随城镇化搬迁到镇以上学校读书。可怜那些“没钱人”成了边缘化人,小孩读书教育随城镇化发展又出现了新的社会化问题。何时农村学校能再次兴起?愁呀愁,愁白了头。</p><p class="ql-block">手机里的乡愁,你在哪里?我在这头,浓浓的乡思,深深的情意。</p><p class="ql-block">乡愁是漫漫归途,每一步都踏向心之所向。</p><p class="ql-block">乡愁是炊烟袅袅升起,缠绕心间,忆起儿时味道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4月6日 永定下洋</p> <p class="ql-block">注: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特此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