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庭坚是宋代草书第一大家,影响后世深远。对于他的执笔方式如何?史上并不关注。当时已入高脚家具时代,写字已普遍采用坐姿五指“双钩直执”。其师友苏轼因采用古法三指“单钩斜执”,遭时人诮笑。史料中几乎不见黄庭坚执笔的痕迹,说明其执笔是正常状态不突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数年前在网上偶见理论家刘涛《黄庭坚执笔》一文,罕见的触及了涪翁执笔的话题,观点新颖,说的是:</p><p class="ql-block"><b>黄庭坚如何执笔,后人无从亲见,但他留下了执笔心得:“凡学书欲先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无名指倚笔则有力。”又说“凡学字时,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己意左右。”</b></p><p class="ql-block"><b>黄庭坚采用的是五指执笔法,即双钩直执法,如我们今天拿毛笔写字的姿势差不多。不过,其中也透露了他执笔的两个特点:“回腕”和“高执笔”。</b></p><p class="ql-block"><b><i><u>回腕。指腕掌弯回,掌心对着胸前。清末何绍基执笔写字是回腕法,很有名,殊不知黄庭坚早用此法。</u></i>回腕执笔,锁住了手腕,有违人的生理机能,却可充分发挥臂力、背力及腰力,尤其适合书写榜书大字,因此黄庭坚传世的大字作品有很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应是开了这方面的先河。予临习黄庭坚书法有年,2023年偶然发现某些大草书中的某些字的个别笔画体现出的笔锋方向和线条轨迹基本不吻合,用常规“双钩直执”很难写得出。去年秋在【美编】上写了短文《黄庭坚的执笔与回腕》,成为了精品,阅读量逾万。</p> <p class="ql-block">文章涉及“双钩”、“回腕”、“悬腕”等专用名词的解释,解析了黄庭坚之“回腕”,其实是运笔古法“回其腕”的简称,并不是何绍基式的“回腕”。“回”是“转”的意思,回腕就是转腕,令其左右自如运转而已,此法早在东汉时已有。“双钩”即是“五指执笔”。山谷用“双钩直执”时还外加了高悬,非何绍基式的“回腕执笔法”。“<b>至于黄庭坚书法中‘有些字的笔画用常规持笔方式很难写得出,笔的方向和线条轨迹基本不吻合’,<i><u>关键因素是当代人喜欢站姿写字,而非坐姿</u></i>。殊不知,执笔方式影响写字姿势,进而影响运笔效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近期重温旧时读宋人笔记时的笔记。其中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二第一条:“</span><b style="font-size:18px;">苏、黄两公皆善书,皆不能悬于手。逸少非好鹅,效其宛颈尔,正谓悬于转腕。而苏公论书,以手抵案使腕不动为法,此其异也</b><span style="font-size:18px;">。”(p30)</span></p> <p class="ql-block">怎么回事!苏黄“<b>皆不能悬于腕</b>”?显然与山谷自述以及刘涛与仆的观点完全相左。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与苏黄烂熟,亲眼看过他们持笔写字,不能轻易质疑。出现这种情况一定是某个地方出了误会,估计有三种可能性:</p><p class="ql-block">第一,既然黄、陈之言都可信,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他们各自描述的,应是不同时期、作不同书时的书写状态;</p><p class="ql-block">第二,今人掌握史料不全,结论都错了;</p><p class="ql-block">第三,有新的解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考察第一种情况是否存在?陈师道与黄庭坚的交游是元祐在朝,此时正是山谷学苏字的时期,传世山谷这一时期及其以后的手札完全可佐证。若临写过苏黄二人尺牍,更能体会并确信黄学苏字无疑。此时山谷也和东坡一样枕腕、斜执,不同的是,苏是三指执笔,黄是五指。于是自然不疑陈师道苏黄二公“皆不能悬于腕”。</p> <p class="ql-block">黄庭坚传世的典型书法风格都是晚年变法后的作品,具体讲,发生在绍圣被贬黔中后,不论行书、草书还是楷书,作品尺幅、字径往往都较大。巧的是主张“双钩”、“回腕”、“高悬”,亦是此时。也就是说,<b>黄庭坚这种“双钩直执”外加“高悬”的执笔方式与其成熟后的书法风格遥相呼应。</b>证实了黄庭坚、陈师道各自描述的持笔方式,是不同时期、书写不同字体时的书写状态。黄庭坚所言的是,大作品大字径行书、草书、楷书;陈师道讲的是,行狎手札尺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看第二种。古语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最好的验证方法是亲自实践。当用何绍基式的回腕执笔书写,不仅写不出黄庭坚的手札,就连他的草书也很难写得出。回腕执笔确实能左右运笔,但不能上下翻腕。而黄庭坚晚年大草则是上下左右齐翻动,而且幅度还很大,理应存在翻腕动作。言下之意,刘涛所言不可信。至于本人的观点也有想当然的成分,自以为一个人写什么字执笔方式都一样,忽视了黄庭坚写手札时有可能是在枕腕状态下完成。北宋时已是双钩直执写字,高悬写小字尺牍,线条、结字极易不稳定,在坐姿的情况下自然不合理、不可取、不可信,不利于平稳书写的常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滋生出第三种可能——新解释。黄庭坚的执笔方式因写字的大小而随机变化,写手札是五指枕腕斜执。写大字时则是五指高悬执笔,可能存在有些许类似何绍基式的现象,不过“回腕”幅度一定远不及何氏,否则史料上当有记载。不见,就说明黄庭坚执笔并不突兀。</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