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外地出差回到县城,听说电影院片区要进行城市更新拆迁,明早得赶紧过去拍个照片留个纪念。地处县城中心位置的电影院承载着几代人的青春记忆和沂蒙文化印记,据沂南县城乡建设档案馆记载,这座建筑原始竣工图纸右下角盖章单位为“沂南县革命委员会基本建设局”。工程始建于1970年12月,于1972年10月竣工,建筑面积1860平方米,设坐席1200个,为当时临沂地区规模最大的县级影院。(出:沂南县志。文化篇)建筑物外观低调、质朴,如同我们沂蒙老区人民的憨厚性格。整个建筑的主体“采用石砌大跨度结构,代表了我县当时建筑工艺的最高水平”。(出:沂南县城乡建设志)外墙采用彩色水刷石施工工艺,内墙麻刀灰(注1)抹面,舞台、阶梯式观众席为水磨石地面,是沂南建筑社(后改为沂南县建筑公司)老一辈建设工匠外出学习大连抹灰工艺和临沂建筑公司的精细施工做法,承载着那个年代建设者的施工工艺水平。据相关访谈记载,在工程建设中施工队负责人李德福主导解决了石砌大跨度结构的关键技术难题,并独创“竹筋代替钢筋”技术有效缓解了70年代初期钢材短缺的困难,后来担任建筑公司总经理的建筑工匠大师孙有才经理同父亲组成父子团队吃住在工地,当时的爷俩父子兵一个用精湛的施工技艺当队长带领抹灰,一个担任施工技术员全程参与建设了这座“沂南地标性建筑”。笔者对这座历史建筑的设想:一个是,对建筑物进行修复和室内优化提升进行再利用,给市民增加一个休闲文化场馆,可参照临沂市沂州路新东关文化展览馆改造经验进行提升再利用。再者可以结合区域的沂南一中(现为沂南中学)老校区进行区位整合划归学校,作为学校建筑的一部分,增加这座“沂南老一中”的历史文化厚重感,传承县区沂蒙人民的历史文化情感。 沂蒙建设者</p><p class="ql-block">注:麻刀灰就是用乱麻绳剁碎,掺在熟石灰中而加工成的,是一种建筑材料,用于一般墙面抹灰用,市场上有成品。剁碎麻绳在里面的作用是防止开裂。麻刀灰是纯天然的,环保的建筑材料。</p> <p class="ql-block">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老建筑的见证,从而增加它的历史厚重感,也能留住几代人的记忆。当年北京城墙拆除的时候林徽因哭了,她曾痛心疾呼“你们现在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盖个假的了”。</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我们不希望历史的悲剧重演!</p><p class="ql-block">有人会说:“岁月更替,时代变迁无法阻挡,已经发挥它的最大价值了,留着只那个时代人的念想,而且这个社会不只属于那个时代的人”</p><p class="ql-block">可如果用“时代价值”否定历史价值,是认知的短视。</p><p class="ql-block">老建筑的价值从不止于“当下”,它是文明的活体档案,也是集体记忆的锚点。</p><p class="ql-block">拆除老建筑,如同撕毁未读完的史书——你失去的不仅是“过去的纸”,更是理解未来的钥匙。</p><p class="ql-block">以“社会不属于某个时代”为名割裂传承,是文明的断层。</p><p class="ql-block"> 每个时代都是历史链条的一环,否定过去即消解当下的根基。</p><p class="ql-block">文化多样性需要时空拼图,发展不等于“除旧立新”,真正的进步,是让老建筑以新功能延续生命,而非用推土机粗暴切断文明脉络。</p><p class="ql-block">保护老建筑,是对“发展”的更高阶理解。</p><p class="ql-block">真正的时代进步,是让每个时代的文明成果都能在当下找到坐标,而非让“破旧”成为“立新”的唯一注脚。</p><p class="ql-block">文明的接力棒,从来不是靠“断代”传递的。守护老建筑,不是对抗时代,而是让每个时代都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星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