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7号下午,在赛金花故居短暂参观后,继续前往宏村参观游览。宏村是安徽推广最早的古村落,我也来过两次了。第一次印象最深刻,到的时候正逢大雨,下车都困难,坑洼不平的停车场满是积水,我们只好往黟县县城折返,半路上找到一家小客栈住了下来。店主人推荐到旁边他兄弟开的餐馆吃饭,这个餐馆是上过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的,但第二次来宏村时再也没有找到。终于看到阳光明媚下宏村的另一种景致,村前的南湖碧绿如茵,粉墙黛瓦马头墙,在湖面投下晕化的倒影。正赶上几批学生进村,到处都是人头攒动,狭窄的小巷更是摩肩接踵。好不容易找个人少的地方拍照,刚站稳,又涌来一波人流。作为安徽最早打品牌的古村,也成了这些年各大旅行社的人们选择。</p> 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是一座“牛形村落”,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民居为牛躯,水圳为牛肠,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河溪上架起的四座桥梁作为牛腿。宏村三面环山,布局基本上保持坐北朝南状。宏村的古建筑为徽式建筑,粉墙青瓦分列规整,檐角起垫飞翘,整个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强调天人合一,利用自然的理想境界,使宏村村落的整体轮廓与地形、地貌、山水等和谐统一。宏村现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主要景点有:月沼、南湖、南湖书院、承志堂、宏村水圳、古树、树人堂、明代祠堂、乐叙堂等。早在2000年,以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5日,宏村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2012年12月17日,宏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结束宏村的游览后,前往黄山南门所在的汤口镇。这是我前一次路过吃午饭,一次住宿过的地方。前两次的印象至今历历在目,但都难寻踪迹。这次预定的莫泰168酒店就在游客中心不远处,院子也可停大巴车。到安徽的第一天,原计划是住汤口镇的,也联系了这家酒店,但因为是别的酒店介绍的,又无早餐,就改住北门了,计划是北门上,南门下了再住汤口,最终因天气原因,这个改变了计划也未能实现,而且把后面的行程整体往前移了一天。这当中,又因预计到的可能在歙县多住一天,把时间赶平,等于到了要上黄山时,已经被挤掉了一天时间。<div> 当晚在酒店大厅与酒店负责收拢散客的工作人员聊天,说起我们南上北下的计划,她说,从南往北走,上坡多一些,会比较累。她的意思我们老年人多,应选择北上南下。但情势已然如此,只能南上北下了。</div> <p class="ql-block"> 黄山是此行的重中之重,就连受伤的茉莉也表示,她就是冲着黄山来的,无论如何她都要上一趟,哪怕就在索道终点周边(第二天,她还真走到了迎客松)。我自己也是为了前两次的遗憾(第一次大雨未上,第二次仅到迎客松,因大雾没看到别处),也为了大家推迟6天上黄山的计划,硬生生等来一个好天气。为上黄山,我几个夜晚都在研究线路与方案,后又安排并教不会预约门票的队友预约门票,弄得住在酒店的其他旅客都有了意见。黄山景区有东南西北四个大门,其中南门有紫光阁(玉屏索道)、云谷寺(云谷索道),北门松谷庵(太平索道)、东门谭家桥(无索道)、西门钓桥庵(主要是针对西海大峡谷的地轨缆车)。我最担心的是穿越南北的时间够不够,反复研究比较了从云谷索道上山与玉屏索道上山的线路长度、游览耗时、索道与景交车上下班时间等,最后选择了玉屏索道上,太平索道下的方案。一是耗时相对较少,二是可以让不打算穿越的几位队友就近游览迎客松景点。</p> 18号早晨,本来是打算要赶第一波景交车与索道的,但无奈头一天预约门票时只能约9点的。但我们还是不到7:30就装好行李后离开酒店去了游客中心(不上山的队友与司机可以延迟至中午1点退房)。从酒店到游客中心不足200米,虽然约的是9点,但约好门票、景交车的可以直接进。后来分析,不是9点前的门票已预约完,而是景区担心上山早了,天气寒冷、道路结冰。从换乘中心到紫光阁玉屏索道入口大约35分钟左右的车程,除了山路和树木,一路上基本没什么景色可看。但到乘上索道一路上行,则是景随海拔移,画随角度变。第一次遇到如此清晰的黄山风景画,让人倍感激动。出了索道,大家都是对着清晨阳光下的第一眼看到的黄山奇峰一顿猛拍。随后再开始攀越,到达迎客松景点。虽然我们出发早,但这里已经是熙熙攘攘。<div> 黄山与长江、长城、黄河同为中华壮丽山河和灿烂文化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人间仙境”、“天下第一奇山”。黄山不仅有黄山四绝,还有号称“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米。<div><br></div></div> 从迎客松开始,开启了我的黄山陌生之旅。一路高高低低、上上下下,虽然坎坷路遥,却因天气、陌生感、景色也没觉得多累,尤其当远远看到光明顶的标志性圆球后,穿越的信心立马高涨,想象中的困难与紧迫感顿时烟消云散。那些在豆包上咨询过的徒步时间(7-9小时),其实早被我们的高效游览大大压缩。本以为理论上的徒步游览时间都是根据平均值计算出来的,而我们这些五零六零后还要在平均时间上多加一、两小时,可谁知现在能走路、能吃苦且有毅力的恰好是这批人,而那些八零后以下的大多数人,连出来走动都是一种奢侈。路过莲花峰,莲花峰未开放,不过真正要看莲花峰的全貌,还得是远观而非登顶;路过一线天,也可能因为冰雪未化而封闭。唯有光明顶,是这次穿越的第二个兴奋点,光明顶基本是全程的最高峰,这里有多个观景台,可以从多个角度一览黄山不同方向的美景奇峰。从光明顶出发,有两个方向,一是往东的始信峰、狮子峰、白鹤岭方向至云谷索道,这一路景点较多,但耗时更长。下到云谷寺后,返回北门的景交车路程长。而是往北经天海、飞来石、飞来石到丹霞站,乘太平索道到北门。为了保险,我们没敢选云谷寺方向。 在光明顶短暂休息后,继续往北,一路上因不少路面地处黄山背阴面,除了有少量积雪未化,石阶上的薄冰也未完全融化,让人走得提心吊胆,有几位队友还曾滑倒,好在因为警惕性高,都无大碍。经过飞来石,飞来石正在维护,被关在脚手架里,不过,基本轮廓还是非常清晰。这一路最亮眼的其实是几个角度看到的西海大峡谷。西海大峡谷虽还未到开放季节,但那天西海大峡谷的地轨缆车正好开始开放,每人100元。我们正好在高空俯瞰地轨缆车的上下运行情景。我对黄山的兴趣,其实来之西海大峡谷的地轨缆车运行图。但当时以及后来很长时间都没弄清楚西海大峡谷的究竟。两次到黄山,接触的内容都与西海大峡谷毫无关系,没想到,这次一个无意之举,竟然就看到了西海大峡谷的大致全貌。 大概两点多,我们就接近了太平索道,时间还早,就在服务站休息,补充食物。这中间,桔子等往左沿一条平坦的路往西而去,我们休息好后继续上台阶去丹霞站,刚走上台阶不远,接到桔子打来的电话,说那边景色非常美,而且看完后不用返回,可就近去乘索道。于是我们又下来,沿往西的路走去,其实不足百米,就是西海大峡谷的排云亭,这里看西海大峡谷更壮观。可以说,这次黄山穿越,最让人难忘、也最能震撼人的就是从几个位置看到的西海大峡谷。西海大峡谷,因谷中有白云溪,又称白云谷,由近旁的石柱峰、石床峰,右前方的薄刀峰、飞来石,对面的排云亭、丹霞峰、松林峰和左前方的九龙峰、云外峰等奇峰怪石所围成的景区,以奇秀幽幻著称,是黄山重要的绝美胜境。从高处看西海大峡谷,气势虽小,但却少了体力的消耗。 索道下山后,就是北门换乘中心终点,这里可以到北门游客中心,也可以到南门,但去往南门的车比较少,间隔时间长。在北门游客中心可以远远看到已经在安徽第一天住宿过的格林豪泰智选酒店附近的建筑群,但实际走起来还有9公里的路程,差不多一半多是盘山路。大家一边等酸菜几位,一边等我们的大巴前来接。还算赶得巧,酸菜他们下来时,大巴也到了。下午四时左右,大巴接上我们后回到了酒店休息,提前结束了黄山的穿越之旅。回想起几天来对穿越黄山的时间、困难预估,算是非常宽松地实现了穿越。也为以后可能的黄山游积累了知识与经验。 <div> 虽然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但是,随后我们又连克二山:九华山与天柱山。19号一早,离开黄山北,前往黄山以北98公里外的九华山。九华山古称九子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西南,属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以佛教文化和自然与人文胜景为特色的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华山古刹林立,现存寺庙99座,其中全国重点寺庙9座,省重点寺庙30座,历代保存下来的佛像1万余尊,九华山因此获得了“莲花佛国”的美誉。晋唐以来,陶渊明、李白、苏东坡、王安石等文坛大儒游历于此,并留有数首传世诗篇。九华山现存文物2000多件,历代名人雅士的诗词歌赋500多篇,书院、书堂遗址20多处,其中唐代贝叶经、明代大藏经、血经,明万历皇帝圣旨和清康熙、乾隆墨迹等堪称稀世珍宝。</div> 游客中心紧邻大愿佛教文化园景区,这里是新开发的景点,有着硕大的广场、倒影池、牌坊与世界上最高的地藏菩萨圣像、弘愿堂。99米高的地藏菩萨像,与九华山99座山峰、金地藏享年99岁寓意相一致。由于在大愿景区耗时较长,乘景交车(50元含往返及全部景点)到了九华街,时间只够礼佛,再无时间去往天台与花台。作为佛教名山的九华山,主要寺院集中在九华街,重要寺院分别是祗园禅寺、化城寺、回香阁、旃檀林、通慧禅林、上禅寺、肉身宝典、地藏禅寺、弥陀殿、龙庵、闵园尼庵群等。可能是佛教文化的历史悠久,礼佛、旅游开放较早,九华街反而是宗教与世俗文化相互融合,人们的吃住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遗憾未能上天台景区,错失大觉禅寺、古拜经台、天台禅寺与观音峰等景点。 返回游客中心后,乘着还有点时间,返回大愿景区,参观了需要购买门票的弘愿堂。弘愿堂的名称源自地藏王菩萨的宏大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体现了地藏菩萨度尽一切众生的精神。弘愿堂为四层覆土式建筑,地上两层,地下两层,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占地约4.6万平方米。其设计以“根植于大地之中,而非凌驾于大地之上”为原则,融合了徽派建筑的传统特色与佛教艺术思想。建筑核心部分劝善厅采用下沉式设计,伏藏于地下,南北侧展厅采用覆土处理,东西两侧沿中轴线以重重错落的墙体组合,赋予建筑徽州传统聚落组群的独特气势。作为世界最大最完整的地藏文化展示中心,弘愿堂通过雕塑、展馆、彩绘等艺术形式,全方位展示地藏大愿精神,让人们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了解地藏、感悟地藏。让人称奇的是:站在大厅正中,刚好可以从狭长的后窗看见地藏王菩萨的雕像。<div> </div> 弘愿堂的外部显得平凡而又低调,但内部装修极具宏伟、庄严,丰富的文物、艺术品,让这里实际上成了一个佛教文化、尤其是有关地藏王菩萨的博物馆,我也是在参观后对佛教四大名山供奉的佛有了初步的了解:五台山供奉的是代表智慧、辩才的文珠菩萨,普陀山供奉的是代表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峨眉山供奉的是代表实践、誓愿的普贤菩萨,而九华山则是救度地狱众生与保护世间众生的地藏菩萨。<div> 也有群友直接上了天台景区,从花台返回,错过了九华街的核心景区。学陇等还想折返去九华街,但时间已经不允许。等齐了全体队友,结束了九华山的游览。原打算是要住在九华山镇的,但没想到这里的住宿比较贵,而且又比较分散,只好往前多赶三十多公里的路,住到池州高铁站附近的格林豪泰酒店,自此开启了有自助餐早餐的住宿条件。</div> <p class="ql-block"> 20号一早,吃过早餐后出发,向西出发,前往150公里外的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景区,这是几天来连续攀登的第三座安徽名山。天柱山曾是古代的南岳,景区共分为八大景区,即主峰、大龙窝、马祖庵、虎头崖、九井河、三祖寺、龙潭河、后山。景区内分布有名崖、奇石、异洞、涧瀑、云海等自然景观,名列安徽省三大名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之一。天柱山风景名胜区属大别山脉,岩性以混合花岗岩为主,南麓有部分片麻岩,形成于中生代晚期,经长期自然力的作用,特别是地表流水的切割冲蚀,岩石风化剥蚀强烈,逐渐形成以雄奇、灵秀为特色的自然景观。早在1982年11月8日,安庆市天柱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11年5月5日,天柱山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p> <p class="ql-block"> 天柱山因为地处安徽偏西的地区,能够捎带的景点不多,游客也就相对较少。但其景色、尤其是各类奇峰、奇石与独特地貌,的确无愧于世界地质公园的称号。乘索道到达后,开始爬山,其主要山峰乍看起来并无稀奇之处,而且显得破碎、乱石遍山,但也有一切在地质演变中形成的细微处惟妙惟肖的造型,让人忍俊不禁。随着道路的升高,那些石碑、石柱、石笋、石门、石瀑、石峡与迷宫、鳌脊、飞来石,才开始渐入佳境。到达主峰顶上后,景色更是让人不禁叫绝。大华说,她之所以没上已经去过的黄山,就是憋着劲要上天柱山的。我也觉得,某种程度上,天柱山的奇峰怪石,某种程度上比黄山还有观赏价值。其花岗岩与片麻岩山体,有点像福建的太姥山,只是感觉地质年代似乎更新生一些。</p> <p class="ql-block"> 天柱山有许多传说,其中之一是:天柱山是支撑天庭的柱子,直通云霄。后来柱子受到妖魔袭击,摇摇欲坠,有勇敢的神仙下凡化身山神,撑住了柱子,稳住了天庭与大地,此后这座山便被称为天柱山。另一重要传说是:盘古开天地后,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交战失败,恼羞成怒的撞折了天柱不周山,天塌地陷,于是女娲炼石补天。补好天后,海中神鳌献出四条腿做擎天柱,而天柱山就是当年神鳌撑天的四条腿之一,所以当地人也把天柱山称作“鳌山”。把两个传说联系在一起,我在发朋友圈时,写下了“共工何必撞天柱,有劳女娲来补天”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天柱山的游览,一不小心,大多数队友又走了一个中环线,而且走得也不是太累。结束游览后,直接赶往潜山市,入住预定的中怡精品酒店入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