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中好书记——梅大鑫

梅大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秭归县沙镇溪镇长春村悠悠的历史长卷中,梅大鑫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星辰,熠熠生辉。从1956年到1986年,三十载时光悠悠流转,他肩负着长春大队书记的重任,在这片土地上赢得了百姓们至高无上的敬重与爱戴。未曾踏入过学堂半步的他,凭借着骨子里那股坚韧不拔的自学劲头,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慧机敏、好学不倦,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怀揣着勇于创新的无畏精神,将长春人民的幸福安康,时刻紧系于心间,用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实际行动,深刻而生动地诠释了“人民公仆”这四个字的真正内涵。</p><p class="ql-block"> 1956年,梅大鑫身兼长春高级社书记与社长的双重职责。一次偶然的茶厂参观之旅,让他与那台铁质揉茶机结下了一段奇妙的缘分。当他初次见到那台机器飞速运转,有条不紊地揉捻着茶叶时,心中满是惊叹与赞赏。他如饥似渴地凑近,仔仔细细地观察着揉茶机的每一处结构,并不耻下问,虚心地向在场的工人师傅们请教其工作原理。回到长春后,他一刻也没有耽搁,马上找来手艺精湛的木匠,凭借着脑海中清晰的记忆和深刻的理解,一笔一划地画出了设计图纸,随后精心指导着木匠师傅们施工。经过无数个日夜的不懈努力与反复调试,一台凝聚着他心血与智慧的揉茶机终于成型。而后,他又不断地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直到这台揉茶机成功投入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一时间成为当地百姓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美谈。这台揉茶机,就像一位忠诚的卫士,默默坚守岗位,一直服役到了80年代。</p><p class="ql-block"> 1958年,那是一个充满探索与激情的时代。梅大鑫在大杉树这片土地上,亲自构思设计,并成功修建了风力推磨。同年,他又在白果树湾大胆地进行了“一牛带三磨”的实验。尽管这些创新之举在当时未能立刻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在那个相对封闭、思想亟待解放的环境里,它们就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劳动人民对于传统劳动方式变革的深刻思考,为后来的发展埋下了希望的种子。也是在这一年,他独具慧眼,组织社员们在孔岭开办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养鸡场,饲养了两千多只活蹦乱跳的鸡。他充分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农村多种经营的发展开拓了全新的思路,让这片土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1961年,梅大鑫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充分考虑到长春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毅然决定在长春2队、10队建设一片面积达40亩的茶厂。然而,这一决策在推行之初,却遭遇了部分队长的强烈反对和重重阻力。面对这些困难,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耐心地从土地的天然优势、茶厂的发展前景等多个方面,向社员们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释和说明。他的真诚与执着最终打动了大家,赢得了众人的支持与认可。就这样,长春最早的经济作物茶厂在众人的期待中顺利建成。岁月更迭,如今那片茶园依旧郁郁葱葱,绿意盎然,不仅规模在不断地扩大,种植技术也在持续地改进和提升,成为了长春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同样是在1956年,当初级合作社转变为高级合作社之后,社员们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他们分到的油菜籽需要前往十几公里以外的大岭去换油,路途遥远且交通不便,这给大家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梅大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四处奔走,多方筹款,最终购置了一匹骡子和一匹马,开办了一个榨油厂。这个榨油厂以低廉的价格为社员们加工油菜籽,不仅极大地方便了群众,节省了社员们的宝贵时间,而且榨油剩下的秙还能作为优质的肥料,为农田增添肥力,同时也为集体增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真正实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p><p class="ql-block"> 长春这片土地,蕴含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但由于开采技术难度较大,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梅大鑫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不辞辛劳地外出考察学习,虚心请教专家,聘请了专业的技术人员。从1956年至1976年,在他的努力下,长春一共开办了4个煤矿。这些煤矿的成功开办,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极大地推动了长春的经济发展,使长春迅速崛起,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直到上世纪80年代,煤炭产业一直都是长春的支柱产业,而这一切的成就,都离不开梅大鑫的辛勤付出和卓越领导。</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在那个农村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时期,推磨碾米这样的日常劳作全靠人力完成,这无疑给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梅大鑫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让长春在全公社最早获得了一台碾米机和一台钢膜。机器到手后,他亲自学习加工技术,不辞辛劳地义务为群众加工粮食。他的这一善举,极大地改善了社员们的生活条件,为大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赢得了村民们的一致赞誉。</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春的人口逐渐增长,社员们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建房的需求日益旺盛。然而,当时的长春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没有瓦厂,又缺乏机动车辆,村民们需要到20里远的云盘去购买瓦片,而且全靠人力运输,一趟下来要耗费整整8个小时。不仅瓦片价格昂贵,运输过程也极为艰难。梅大鑫深知这一问题的严重性,1963年,他毅然决然地做出了开办瓦厂的决定。为了掌握做瓦的技术,他放下身段,向他人虚心学习,学成归来后还收了4个徒弟,悉心传授技艺。他又特意请来当地闻名遐迩的李文祥师傅来烧窑。在他的精心筹备和努力下,瓦厂终于顺利建立起来。瓦厂的建成,彻底解决了群众缺瓦的难题,大大降低了瓦的成本,让长春从此告别了缺瓦的历史,村民们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梅大鑫虽然自己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他却有着远超常人的远见卓识,深知教育对于山村发展的重要性。1965年,长春小学的条件十分简陋,仅有一个班级、一名教师和一间简陋的民房。1967年,当政府提出大办小学的政策时,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长春教育发展的一个绝佳契机。于是,他不辞辛劳地四处协调各方关系,积极征收土地,筹集建设资金,还亲自参与到学校的设计工作中。在他的带领下,社员们齐心协力,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小学终于在长春落成。学校拥有一个宽敞明亮的大礼堂、六间设施齐全的教室、一个整洁有序的办公室,外加厨房、厕所和教师寝室,这样的硬件设施在当时的农村地区堪称一流水准。从这所学校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子,其中大中专生就接近200人,学校的教育质量在全公社遥遥领先,成为了长春人民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在农业领域,梅大鑫同样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高度重视农业技术的提升,先后培养了5个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带领着大家自研、自种杂交水稻和玉米种。在农业学大寨期间,他身先士卒,带领着社员们挖堰塘7口,修水渠一条,进行坡改梯100多亩,将50亩旱田成功改造成水田。这些举措,为长春农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这片土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他不仅关注着长春的整体发展,更时刻牵挂着那些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他经常深入社员家中,与大家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和需求。他热心地帮助大龄青年解决婚姻问题,为生活困难的群众送去温暖和关怀,积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于那些无儿无女的五保户,他更是关怀备至,悉心安置,让老人们能够安享晚年,老有所养。在社员们的心中,他不仅仅是一位领导,更是一位贴心的家人,是大家心中当之无愧的好干部。</p><p class="ql-block"> 在职期间,他始终不忘为长春的未来发展储备人才。他积极培养了40余名党员,选拔了8名优秀的民办教师,为长春的后续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p><p class="ql-block"> 梅大鑫担任村支部书记的这30年里,始终将长春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放在首位,无私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1963年,他为大队烧窑数十窑,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收取任何报酬;1968年修建学校时,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家中价值300元的一株油杉树无偿交给学校,分文未取。1975年,当长春已有1400余人时,他一家6口人却还挤在一间半简陋的土屋里,生活十分简朴。直到1976年大儿子结婚,他才在万般无奈之下修建了三间土屋。</p><p class="ql-block"> 1976年,由于长期的过度劳累,梅大鑫的身体终于不堪重负,病倒了。然而,即便在病床上,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心系着长春的发展。1979年,在县医院的检查结果犹如晴天霹雳,他被确诊患上了直肠癌,需要进行开刀切除癌肠并改为挂瓶治疗。社员们得知这个消息后,许多人当场痛哭失声,大家都为这位一心为民的好书记感到无比痛心和惋惜。当得知他需要输血时,有20余人自发地前往县医院,毫不犹豫地为他献血。当这些村民们来到他的病房时,梅大鑫激动得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在场的医护人员也被这感人至深的一幕所打动,热泪盈眶。一个月后,癌细胞开始无情地扩散,在病痛的残酷折磨中,他依然心心念念着长春的未来发展,心中始终装着长春的百姓。</p><p class="ql-block"> 1986年,梅大鑫带着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无限眷恋,与世长辞。长春村人民为他举行了一场简单而又庄重的丧礼,大家用最质朴、最特别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位老书记深深的爱戴与无尽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梅大鑫的一生,是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的一生,是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一生。他总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却很少为自己考虑。他生活作风严谨,公私分明,清正廉洁,两袖清风,是长春村人民心中永远的好干部。他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如同璀璨的明灯,将永远照亮长春这片土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春人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永不退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