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赣西北铜鼓山区的广袤土地上,行走着一位令人喜爱的民间艺人——周小平。每当喜庆的鞭炮声响起,那清脆的竹板声便在农家小院、酒店茶楼中响起。周小平手持竹板,踩着山里人特有的节奏,用客家土话、风趣幽默的语言,将五彩缤纷的生活呈现给听众,为地方红白喜事增添独特的仪式感。他的表演宛如一杯陈年撑酒,既带着山野的醇厚,又洋溢着时代的芬芳,淋漓尽致的欢快效果,让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笔者因为在县中心工作办公室工作的缘故,在朋友的介绍下,有幸近距离走近他,认识他,领略其做人的亲和,其作品所体现的独特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周小平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朴实诚恳,他有着过目不忘的超强记忆力,这为他的艺术创作与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他交流时,他总是虚心倾听,这种谦逊的品质让他有许多朋友。有机关干部,有家庭妇女,有田间劳作的村民,也有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他通过自己细致入微的观察,提炼,把他们生活的幸福与艰苦,追求与收获,用鲜活的语言,充满善良的情感生动地表达出来。</p><p class="ql-block"> 于是,周小平的快板表演成了铜鼓山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在《两头忙》中,“正月提媒二月娶,三月添丁六月读”的叙事,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人生漫长的经历,浓缩在急促的节奏里,展现了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许。在《防溺水十劝》里,周小平则用“河水凉气温高,莫学鱼虾水里飘”的直白劝诫,敲响防溺水的警钟,体现了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在婚庆现场,他能即兴编排出“新郎好似冬笋壮,新娘好比山茶香”等吉祥话,让新人在笑声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风趣幽默,玩笑嬉闹,都是一种深深的祝福,让人听后感到舒畅而快乐。作为宜春市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周小平始终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取向,为此,他坚持扎根在铜鼓红色的土壤、绿色的生态与深厚的客家风情中。借鉴铜鼓山歌的韵律,将客家方言的独特韵味融入快板节奏,使作品更具地域特色与历史深度。</p><p class="ql-block"> 周小平的作品,没有为了追求金钱而媚俗,呈现低级趣味,他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传播正能量。为基层群众服务,为时代服务。在疫情防控期间,他创作的《十要十不要》,“喜事延一延,疫情过后再开宴”的新唱词,用通俗的艺术形式承担起时代责任,展现了民间艺人的社会责任。</p><p class="ql-block">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周小平借助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让铜鼓客家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他的客家话快板在抖音平台上收获了数万点赞。这种与时俱进的传播方式,不仅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更让铜鼓方言、客家习俗通过新媒介焕发新的生机。正如他在直播间所说:“竹板打得响,文化传得远。”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铜鼓客家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新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周小平来自铜鼓的大山,他的身上沾满着大山的晨雾与珠露,从山间小溪到田间地头,从客家庭院到网络云端,他始终保持着民间艺人的本真,始终留有铜鼓山里人特有的细腻与豪放。于是,他的快板没有华丽的浓墨重彩,却充满了人间烟火;没有晦涩的高深难懂,却道尽了生活的苦辣酸甜。他的作品有了高度与深度;也有了厚度与温度。他用竹板敲出了一条文化传播的新路径,让铜鼓客家的声音在新时代的春风里愈发嘹亮。他自己也赢得了宽广与坚实的舞台,赢得了喜爱他的观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辉:宜春市铜鼓县人,知名时评人</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