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 称:PPDDsxl</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726220</p> 概述 <p class="ql-block">同里古镇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始建于宋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同里古镇以其独特的水乡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这里保存着大量古建筑,精美的雕刻和古朴的色调让人陶醉,宛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卷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一早我们小区太极拳队的拳友们在队长朱老师的组织带领下慕名来到了古镇同里打卡一日游。</p> <p class="ql-block">同里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种、生息繁衍。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吴地最富庶的地方。</p> 古镇概况 <p class="ql-block">浓墨淡描同里画,</p><p class="ql-block">五湖碧水抱人家。</p><p class="ql-block">小桥常炫年资老,</p><p class="ql-block">古宅尤彰神韵华。</p><p class="ql-block">是对水乡古镇同里最绝妙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走进水乡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碧水古桥,青砖黑瓦,一路走来,随风飘动的蓝印花布、红灯笼以及古色古香的临水民宿,漫步街头千年古镇的古韵风貌如同一幅壮阔的水墨画般展现在我们的眼前。</p> <p class="ql-block">据资料记载:同里古镇始建于明清两代。古镇内花园、寺观、宅第和名人故居众多,川字形的15条小河把古镇区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古镇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闻名天下。</p> 水乡格局文化 <p class="ql-block">同里古镇独特的神韵,那古朴幽雅的造作,留存着先人深厚的文化精髓;<span style="font-size:18px;">陈从周教授曾定义同里以水而成名无水则无同里,同里古镇的每一条河溪中流淌的是悠长的光阴,同里古镇的每座桥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故事,拱桥的每一个台阶印记是人间沧桑的痕迹。</span></p> <p class="ql-block">同里古镇四面环水,拥有古桥纵横,水乡泽国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独特江南水乡格局风貌。</span>同里古镇以其独特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格局,赢得“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镇浪漫水乡,同里古镇自成水网,河船、古桥星罗棋布,悠悠绿水水活水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p> <p class="ql-block">古镇的民居具有江南水乡居舍的典型特征。民居多为粉墙黛瓦翘檐的外观,既清新雅致,又具有江南建筑温婉细腻的文化特征。</p> <p class="ql-block">由于古镇旧时为米市,沿河多为前店后住、下店上住的商住两用式房屋,房屋一般门厅狭长层层进深,屋脊由南向北逐渐增高,既满足采光需要,也符合排水原理。</p> <p class="ql-block">同里古镇以其丰富的水资源和桥梁著称,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名人雅士的足迹遍布古镇的每一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尽管这里的建筑古色古香,但却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这里虽然没有古道西风和瘦马那么驰名中外,但却有江南水乡独特的小桥、流水和人家的浓郁韵味。</p> 古镇桥文化 <p class="ql-block">同里古镇的桥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意义。古镇内拥有49座古桥,这些桥梁不仅连接了古镇的各个部分,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古镇内的桥梁多为明清时期建造,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同里古镇最出名的便是三桥了,史称三桥流韵。</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i>三桥流韵</i></b></p><p class="ql-block">同里古镇习俗中的三桥鼎足而立,相距不足50米,它们是古镇同里的桥中之宝,小巧玲珑端庄雅致,而又古朴稚拙凝重沧桑。如三尊精美的石雕屹立于三河交汇处,凝眸对视,遥相呼应;自古以来,走三桥成为了同里古镇一种传统习俗沿袭至今,据说是象征着吉祥如意。</p><p class="ql-block">三桥周围水木清华,街市成环,既不乏树荫葳蕤的幽雅宁静,又尽显人来人往的市井繁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i>太平桥</i></b></p><p class="ql-block">太平桥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再修。太平桥是花岗岩单孔石梁桥,小巧精致,跨东柳、漆字两圩,桥上有联一副,曰“永济南北太平路,落成嘉庆廿三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i>吉利桥</i></b></p><p class="ql-block">吉利桥是半月形的拱桥,跨漆字、秵䆂两圩。桥上有两幅楹联,南侧描绘水乡美景,北侧与太平桥和长庆桥相呼应,寓意生意兴隆或官运亨通。</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i>长庆桥</i></b></p><p class="ql-block">长庆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后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8年)由里人陈镛、谢忱改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建,同治十二年(1873年)再次重建。1988年夏秋同里镇政府对该桥进行了加固整修,长庆桥俗名谢家桥,旧称福建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i>泰来桥</i></b></p><p class="ql-block">泰来桥是同里古镇中心体形最高大的一座石桥,始建于明末(1640年)。</p><p class="ql-block">泰来桥为梁式单孔结构,桥台由青石砌成,其余部分用花岗石建造;桥身长30.85米,宽3.43米,矢高4.35米,跨高10.85米;桥墩南北内侧刻有乾隆丙寅春贞徐焕章氏建的字样,详细记录了桥梁的建造年代和建造者。</p> <p class="ql-block">泰来桥不仅是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更是同里镇历史文化的见证。</p><p class="ql-block">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当地人民心中的宝贵财富。</p> 主要景点 <p class="ql-block">同里古镇的主要景点包括“一园二堂三桥”。其中,一园指的是退思园,退思园是同里古镇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被誉为中国唯一的贴水园,园内以其精巧的布局和优雅的环境著称。</p><p class="ql-block">其他主要景点包括耕乐堂和崇本堂,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是我们必到访之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i>退思园</i></b></p><p class="ql-block">退思园是同里古镇最具代表性的园林之一,取自《左传》中的“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园内布局精巧,亭台楼阁、廊坊桥榭一应俱全,绿水环绕,假山错落,展现了江南园林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退思园占地面积5674平方米,建筑面积2622平方米,横向布局,其中部庭院是住宅和花园之间的自然过渡,主要用于待客。</p><p class="ql-block">退思园是江南古镇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晚清风格的古典园林。园林建筑保存完好,体现了园林主人归隐田园、与世无争的人生境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i>珍珠塔</i></b></p><p class="ql-block">珍珠塔并非真正的塔,而是一组建筑群,包括御史第、后花园、牌楼和宗祠。园内建筑风格独特,后花园尤为美丽;珍珠塔景点原为明代万历年间南京监察御史陈王道的宅邸,经过多次扩建和重建,现存的大厅和书楼展示了陈家的历史和生活痕迹。</p> <p class="ql-block">景点内的建筑包括仪门、轿厅、宏略堂、堂楼(陈翠娥小姐绣楼)、书楼花厅和茹古斋、后花园等,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陈家的显赫身份,还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珍珠塔》故事的发源地,东部是陈御史府邸,西部是后花园,北部有古祠堂和古戏台,偶尔还能欣赏到传统戏曲表演。</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i>崇本堂</i></b></p><p class="ql-block">崇本堂建于1912年,由同里本地人钱幼琴翻建而成。</p><p class="ql-block">崇本堂以其精美的木雕艺术而闻名,建筑布局紧凑,展示了丰富的木雕内容,寓意吉祥,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高超技艺和美好向往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崇本堂的整个建筑沿中轴线向纵深发展,包括门厅、正厅、前楼、后楼和厨房等五进建筑;崇本堂的砖雕门楼尤为精美,特别是“望子成龙”和“鲤鱼跳龙门”的图案,展现了主人对子孙的期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i>嘉荫堂</i></b></p><p class="ql-block">嘉荫堂是仿明古建筑,以其庄重古朴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木雕艺术著称。堂内木雕栩栩如生,是了解同里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嘉荫堂建于1922年,主人是柳炳南。嘉荫堂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纱帽厅”,其梁木构造仿明代官员帽翅,寓意家族兴旺。嘉荫堂的木雕艺术也非常精美,五架梁两侧刻有八骏图,梁两端刻有风寒牡丹,梁底则刻有称心如意、必定高中等图案1</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i>陈去病故居</i></b></p><p class="ql-block">陈去病故居位于同里镇三元河畔,是一处古朴的清代民居。陈去病是近代革命文学社团南社的创始人之一,故居内主要有百尺楼、浩歌堂、绿玉青瑶馆等建筑。百尺楼是陈去病藏书和写作的地方,浩歌堂则是他会客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i>耕乐堂</i></b></p><p class="ql-block">耕乐堂位于同里古镇上元街,建于明代,是一处典型明清风格的江南水乡大户人家私宅,宅前临河,出行方便,展现了古代士族的居住环境。</p><p class="ql-block">耕乐堂原系朱祥宅第,占地约4200平方米,现存三进四十一间房。耕乐堂为前宅后园布局,宅院由两路三进组成。</p> 古镇街景掠影 <p class="ql-block">漫步千年古镇同里,无论是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古街道中,或者脚踩在哪一座小石桥上,哪怕随便走入一条古巷之中,都能深刻感受到浓浓的历史沧桑和古文化的气息,古韵风貌随处可见,令人有恍如隔世般的迷离。这大概就是同里古镇特有的历史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唯美的古镇同里,我们忘却了俗世的烦恼和尘世的喧嚣,享受着令人沉醉的淳朴简单而快乐的氛围,这是一个必须用安静的心去感受生活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古镇石街上,那些拥有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古迹及文化遗产和曲折雅致的小弄院落老街深巷,以及<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些阡陌交错的河道水汊和</span>形态不一的石桥河埠,总会不期然地出现眼前令我们驻足流连。</p> 古镇美食文化 <p class="ql-block">同里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的文化古镇,更是一座遍布美食店铺、饕餮滋味无穷的美食之乡。</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后品尝了:荷塘小炒、红烧昂刺鱼、清蒸白水鱼、清蒸鳜鱼、状元蹄胖、银鱼跑蛋、酱汁螺丝、白水虾、响油鳝丝、梭子蟹年糕、煨蚌肉豆腐、芡实糕等古镇著名的美食美点。</p> 观后感 <p class="ql-block">同里是一座幽雅恬静的居住型江南古镇,既有园林式的水乡景致,又有东方威尼斯的人文情调。</p><p class="ql-block">漫步同里古镇,这是我记忆中的江南水乡—安静美丽,温婉灵动,小桥、流水、古巷、青石路,充满浓浓古韵和浪漫的气息。</p><p class="ql-block">愉快的旅程美好的记忆,我们把脚步交给了同里的街道,把感慨交给了同里古镇空中散出的古老气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