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十朝遗迹寻访之旅在刘以海老师带领下,每周六组织寻访活动已经达十期了。今天是4月5日,又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将对鼓楼,大钟亭,钦天山,国子监遗址进行实地寻访,几十名寻访成员如期如约于上午九点来到了集合地南京市鼓楼公园。</p> <p class="ql-block"> 鼓楼</p> <p class="ql-block"> 鼓楼公园位于市中心,以明代鼓楼为核心景观,融合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最美四月天里的鼓楼公园更是无限风光。</p> <p class="ql-block"> 大家聚集在鼓楼前宽阔的平台上,刘老师将这明时鼓楼,清代碑楼的历史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 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鼓楼区文物志》称其为全国鼓楼之冠。鼓楼所处地原名黄泥岗,一群友当场用指南针所测,鼓楼坐西北朝东南。明朝时鼓楼是用以迎王、选妃、接诏等大典大庆,平时用以昼夜报时。</p><p class="ql-block"> 鼓楼建筑含上下两层。下层台墩,长44.04米,宽22.60米,高8.80米,中间并列三道拱门贯通前后,左右两端各筑券顶楼梯通道,以供上下。上部为木结构的殿宇建筑,规模与楼座同大,滴水直落台座之外。</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过通向鼓楼第二层的券门,手扶石阶的木栏,来到了第二层。</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继续说到:鼓楼的位置为大明京城的方位中心,在鼓楼建成的同一年,皇太孙朱雄英与其奶奶马皇后先后去世。鼓楼上层结构与鼓具在明末清初时已无存。</p><p class="ql-block"> 二层展厅内高大的石碑巍然屹立,石碑二侧摆放着一对木雕龙凤塔,堪称稀世珍宝。屋内布展的文字与图片详尽说明,供游客们观展了解。</p> <p class="ql-block"> 刘老师手指着被誉为“顶天立地”的石碑告诉大家,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十一月初一抵江宁(南京),初二就上登鼓楼,视察大明南京的格局。在离宁时留下圣谕,嘱咐两江官员奉公爱民。时两江总督王新命与属下将皇帝南巡圣谕勒石成碑,立于楼阁之中,称之戒碑。正面碑文二十行,满行四十四字,楷书。碑阴刻王新命等大小二十名参与立碑官员的官衔和姓名。并起建阁楼以尊护。鼓楼楼名由此亦为“碑楼”,亦名“戒楼”。</p><p class="ql-block"> 1957年鼓楼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鼓楼建在市中心圈地势最高的位置,登上鼓楼的最高点第二层,极目远眺,环视四周,古朴楼宇之影与现代大厦宏图交汇相融,穿越时空之美之奇,无不让人心旷神怡和内心感悟的涌动。</p> <p class="ql-block"> 大家兴致勃勃的在鼓楼公园内打卡拍照,并集体在雄伟的鼓楼前留影,让这明楼清碑的辉煌历史深深的记忆在心中。</p> <p class="ql-block"> 大钟亭</p> <p class="ql-block"> 大钟亭位于鼓楼广场北面中央路的东侧,与鼓楼相隔广场遥遥相望。</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钟亭公园大门,一块寓意着佛意的石雕映入眼帘。此公园园址不大,但非常精致,白墙黛瓦,花艳竹青,池水潺潺流淌,楼阁错落有致,典型的江南园林。</p> <p class="ql-block"> 在这风景如画的园内,在这名闻金陵的大钟亭前,刘老师向大家讲述了大钟亭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大钟亭重檐六角攒尖顶,灰筒瓦屋面,以六根铁柱支撑的大钟亭,高14.5米,上架六角交叉梁,大钟悬在梁下,古色古香,轻巧雅逸,与西侧三姑殿组成景点。</p><p class="ql-block"> 大钟系紫铜浇铸,高3.65米,口径2.3米,底边厚0.17米,重四万六千斤。钟的顶部铸阳纹莲瓣一周,提梁上饰以云纹和波浪纹。上铸有"洪武二十一年九月吉日铸"的铭文(即1388年铸),钟质精形美,声音宏亮。 </p><p class="ql-block"> 原钟楼位于鼓楼西高岗,于清初康熙年间倒塌,二钟坠地,立者咸丰年间被毁,卧者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由江宁布政使许振祎在此建亭悬挂,遂称大钟亭。大钟亭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寻访之旅的成员们在公园内观赏拍照。资深的户外活动和文保者张队告诉我,出于对大钟亭的保护和对于文物爱好者的支持,公园内的大钟亭只有每个星期四上午才开放,才能零距离观赏到这座大钟,并提供了几张精彩的照片让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 最后大家在大钟亭前集体合影,圆满结束了对大钟亭的寻访。</p> <p class="ql-block"> 钦天山</p> <p class="ql-block"> 说起钦天山的名字,大多数南京人还是陌生,说起北极阁,南京人都不会陌生。其实钦天山就是北极阁。此山的名子更变就是非常趣彩的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 钦天山,曾先后名鸡笼山、龙山、鸡鸣山、北极阁。山高60余米,东连九华山,西接鼓楼岗,北近玄武湖,为紫金山延伸入城余脉。</p><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以其山势浑圆,形似鸡笼而得名鸡笼山。</p><p class="ql-block"> 刘宋初年(421年),黑龙屡现玄武湖,遂改名龙山。</p><p class="ql-block"> 南朝齐武帝到钟山射雉至此闻鸡鸣,故改称鸡鸣山。</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十八年(1385)设观象台于山上,又名钦天台。山亦更名钦天山。</p><p class="ql-block"> 清代建“万寿阁”、“御碑亭”于其上,因亭阁均位于明代真武庙后上方,故称北极阁。</p> <p class="ql-block"> 站在省气象台所在地的北极阁2号门前,刘老师和大家说,刘宋时期曾在山顶建立史上第一个日观台,以观天象与测风候。祖冲之在此研究天文、历法和推算圆周率,发现和确立了圆周率,这一科学成果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是南京人和北极阁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继续说到,在这里历史上发生过很多事件。</p><p class="ql-block"> 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曾于此就读雷次宗开设的学馆。</p><p class="ql-block"> 清建“万寿阁”、“御碑亭”,咸丰三年(1853年)被太平军焚毁。同治十年曾(1871年)重建。</p><p class="ql-block">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张勋设指挥所在北极阁,遭江浙联军炮轰,毁损严重。</p><p class="ql-block"> 1927年,竺可桢在此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同年建立中国近现代第一个国家气象台——北极阁。</p><p class="ql-block"> 大家在这里打卡留影。</p> <p class="ql-block"> 钦天山(北极阁)历史厚重,明清二代曾在这里先后建庙十余座,山右曾有老地名“十庙口”,由于战争都诸多因素,原建庙已荡然无存,但当年这种景象将永在史册中。</p><p class="ql-block"> 我们先后观赏了位于山坡旁的民间石器公园和立在山间道边的文思亭等含有浓浓文化韵味的景物并打卡留影。</p> <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张九龄,李白,李商隐,李煜,王安石等诗人,徜徉于此山麓和玄武湖畔,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今天有关部门在山脚下建了文学会客厅,南京是世界文学之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山门前合影后来到了文学会客厅参观,给这次钦天山(北极阁)的寻访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 国子监</p> <p class="ql-block"> 国子监是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南京建立的国家最高学府,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国立大学。其占地面积很大,东起小营,西达进香河,南至珍珠桥,北及鸡笼山南麓,现东南大学一带是它的主要部分。</p><p class="ql-block"> 由于读书人经国子监苦读、取得做官的资格以后才可以成为“贤人”,所以国子监所在的街道被称为成贤街。</p><p class="ql-block"> 明太祖朱元璋对教育十分重视,大力发展官学。早在明朝建立前三年,即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就将元朝集庆路学校改为应天府学(在今夫子庙)。洪武十四年(1381年)移府学于鸡笼山前,更为国子学,再更名为国子监。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就是在南京国子监编抄成书的。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11095册,是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 南京市人民政府和南京市人民政协分别是北京东路41号和43号,这里也是国子监的区域。由于是市政府和市政协的办公地,一般情况下是无法进去寻访的。</p><p class="ql-block"> 在成贤街路口的国子监的碑牌前,刘老师详细讲述了当年国子监的历史以及重要地位和作用。在热烈的赏声中,结束了今天的十朝遗迹寻访,</p> <p class="ql-block"> 金陵帝王州,十朝都市地,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灿烂的文化。寻访十朝遗迹之旅,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这个城市的辉煌和沧桑,增加了知识,获得了快乐,也让我们更加热爰这片土地和今天美好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谢谢寻访十朝遗迹之旅的朋友们,谢谢刘老师精彩纷呈的讲解。此时此刻,我又期待着下一次十朝遗迹寻访活动的到来,满心热烈的期待着!</p><p class="ql-block"> 注,以上的解说文字部分来自于刘以海老师文稿的整理,并致谢。</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