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陝豫旅行笔记(五)广武长城 雁门关

刘桐

<p class="ql-block">  四月五号,春风带着暖意,我们在前往五台山的路上,经过广武段长城,然后过雁门关,当晚宿于代县县城。</p> <p class="ql-block">广武段长城位于山西省代县,属明代内长城核心段落,地处勾注山要冲,连接雁门关与白草口,全长约10公里,现存敌楼、烽火台30余座,墙体以条石砌筑,部分利用山体形成“山险墙”,尽显“因险制塞”的军事智慧。此段长城因紧邻广武汉墓群而得名,历史上是汉匈、宋辽对峙的前沿,现存“月亮门”“六郎城”等遗迹,见证古代边防体系。墙体随山势起伏,敌楼密集,保存相对完整,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明代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实物,也是徒步探访长城古韵的热门区段。</p> <p class="ql-block">  刻着“长城—广武段”的石头标志牌映入眼帘,古老的城墙静默地矗立在那里,城墙上稀疏的杂草,掩不住曾经存在墙砖痕迹,不知道有多少过来的岁月,长城是任人拆毁的?不堪回首年代造成的创伤,深深地烙印在这片土地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找到一段介绍广武长城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长城的烽火台上,矗立着著名的月亮拱门,蓝天无云,阳光明媚照耀下的景色令人神清气爽。沿着阶梯攀登,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站在高处眺望,蜿蜒曲折的城墙与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山顶上的长城烽火台显得格外雄伟,长城随着起伏的黄土高原蜿蜒绵亘。站在这里,仿佛能感受到古代将士们守卫疆土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是万里长城的重要关隘,素有“中华第一关”之称,以“险”著称,被誉为“天下九塞之首”。其始建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此筑塞抵御匈奴,后经汉、唐、明等朝代扩建,形成“两关四口十八隘”的立体防御体系。作为中原与塞外的咽喉要道,雁门关见证了1700余次战争,包括杨家将抗辽、李牧破匈奴。其长城、敌楼、烽火台等建筑依勾注山险要地势而建,雁塔为制高点,兼具军事防御与民族融合象征。作为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节点,雁门关促进了汉蒙商贸往来,昭君出塞、唐蕃和亲等事件亦与之相关。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2009年修复后成为集军事遗迹、自然景观与文旅体验于一体的历史地标。</p> <p class="ql-block">景区入口处树立着三块宣传牌,“世界遗产地”、“千古雁门关”,以及一句标语:“来过,便不曾离开”。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深深敬意与热爱。古建筑群落中,有一座塔楼非常显眼,游客们正在参观游览。这些古老的建筑,不仅是我们了解历史的窗口,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山丘上矗立着一尊巨大的雕像,应该是一位著名的守关将军吧。这样的景象,仿佛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烽火连天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一排石雕骑士雕像矗立于道路两旁,这些今人的拙劣作品,似乎是在让游人们见证那些浪费掉的金钱,而没有起到为景观增色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游客们沿着古长城行走,在阳光下享受着户外活动的乐趣;旌旗随风飘扬,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氛围。</p> <p class="ql-block">长城上的古炮台与塔楼,坚固而古老,周围绿树环绕,远处可见更多攀登者沿着蜿蜒的道路前行。</p> <p class="ql-block">查找资料得知:</p><p class="ql-block">雁门关长城上的塔名为雁塔,位于关城北坡的过雁峰之巅,是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以下是关于这座塔的详细信息:</p><p class="ql-block"> 一、名称由来与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命名渊源:</p><p class="ql-block">雁塔因所在的“过雁峰”得名。传说大雁南迁北徙时,需从雁门关两侧的山峪穿越,过雁峰恰好位于这一通道的制高点,古人在此建塔以观测雁群迁徙规律,同时兼具军事瞭望功能。</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雁塔始建年代不详,但明代《代州志》已有相关记载。现存塔体为明代重建,清代曾多次修缮。2009年景区大规模修复时,依据历史资料对塔基、塔身进行了加固,并恢复了部分损毁的檐角和装饰。</p><p class="ql-block"> 二、建筑特色与功能</p><p class="ql-block"> 建筑形制:</p><p class="ql-block">雁塔为方形九层密檐式砖塔,高约21米,底层边长6.8米,逐层内收。塔身外部以青砖砌筑,每层檐角悬挂风铃,顶部置覆钵式塔刹。塔内中空,原有木梯可登顶,但出于保护目的现已封闭。</p><p class="ql-block"> 军事功能:</p><p class="ql-block">作为雁门关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雁塔与烽火台、敌楼共同构成预警网络。守军通过塔上的瞭望孔观察关外动静,夜间点燃塔灯传递信号,白天则以旗帜或狼烟示警。</p><p class="ql-block"> 文化象征:</p><p class="ql-block">塔名“雁”字既呼应地理特征,也暗含“鸿雁传书”的和平寓意。古人认为雁群迁徙遵循自然节律,建塔于此亦有祈求边塞安宁、战事平息之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周边景点与游览价值</p><p class="ql-block"> 过雁峰观景台:</p><p class="ql-block">登上雁塔所在的过雁峰,可俯瞰雁门关全景。向东可见蜿蜒的长城沿山脊延伸,向西可远眺勾注山群峰,向南则是代县盆地的田园风光。</p><p class="ql-block"> 镇边祠:</p><p class="ql-block">位于关城天险门外东侧,原为纪念战国名将李牧的武安君祠,现存建筑为2009年复建。祠内供奉李牧、薛仁贵、杨家将等历代守关名将,展示了雁门关2600多年的军事文化。</p><p class="ql-block"> 碑林:</p><p class="ql-block">雁塔下方的碑林收集了历代文人墨客咏雁门的诗词石刻,包括李白、王昌龄、范仲淹等名家作品,是研究边塞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四、相关历史故事与传说</p><p class="ql-block"> 杨六郎射塔:</p><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北宋名将杨六郎镇守雁门关时,因不满阿育王塔(位于代县县城)“不显灵”,曾向塔顶连射三箭,箭痕至今留存于塔体西侧。这一故事反映了民众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的厌恶。</p><p class="ql-block"> 雁塔风铃:</p><p class="ql-block">塔身檐角的风铃不仅用于警示风向,其声响还被赋予“镇邪驱鬼”的寓意。古代守关将士相信,风铃的叮咚声能震慑外敌,守护关隘平安。</p><p class="ql-block"> 五、游览建议</p><p class="ql-block"> 最佳观赏时间:</p><p class="ql-block">春季(4-5月)可欣赏山花烂漫与雁群迁徙的生态景观;秋季(9-10月)则能感受红叶漫山与长城秋色的壮美画卷。</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的雁塔既是军事防御的历史见证,也是边塞文化的重要象征。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建筑形制与民间传说,使其成为游客了解雁门关“九塞尊崇第一关”地位的重要窗口。若计划游览,建议结合镇边祠、碑林等景点,全方位感受这座千年雄关的沧桑与荣耀。</p> <p class="ql-block">长城蜿蜒于山间,远处可见一座烽火台矗立;天空湛蓝,云彩悠然飘动。这样的场景,正是中华大地独特魅力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仿制的铁炮矗立于长城之上,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醒目;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与近处坚固的城墙形成对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