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深度康养七日游》 ‍(一)第三次上庐山

<p class="ql-block">庐山,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不仅是避暑胜地,更是融合自然疗愈、文化养心、禅意修身的康养天堂。七日深度游以“慢生活、深体验”为核心,结合庐山的生态资源与人文底蕴,打造身心焕新的康养之旅。我被旅行社的这段广告语深深打动,“康养”二字正合我意。前一阵子,我刚结束了一段近一个月的南美之旅,归来后又忙于写作及一些家务琐事,身体难免感到疲惫,是该好好修养调整一下了。毕竟,我已经去过两次庐山,这次再去,只为尽情享受这片美好环境,呼吸清新的空气,给大脑及时充电,以便能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继续完成南美游记的创作。更重要的是,能与家人和闺蜜一同前往,这样的时光怎能不让人期待?</p> <p class="ql-block">2025.3.19日,出发的时刻终于到了!</p> <p class="ql-block">乘火车旅行,最大的乐趣便是车窗外不断变换的风景。那一帧帧画面如画卷般展开,让人目不暇接,神清气爽。</p> <p class="ql-block">一下午的畅聊,到了晚上十点,随着灯光准时熄灭,车厢内渐渐安静下来,人们纷纷进入梦乡。“咣当、咣当.”的列车行进声,在我耳中宛如一曲美妙的催眠曲,让我睡得格外香甜。晨光透过窗帘将我从美梦中唤醒,啊,日出东方,新的一天已然开启。</p> <p class="ql-block">火车缓缓驶上九江长江大桥,跨过长江,我们顺利抵达九江市。</p> <p class="ql-block">到达九江站,一段新的旅程即将开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抵达后,我们即刻乘大巴上山,向着庐山进发。</p> <p class="ql-block">汽车载着我们经过大约400个弯道盘山而上,从北门进入庐山。此刻,我们已置身于庐山的中心一一牯岭。</p> <p class="ql-block">矗立于海拔1164米的牯岭,三面环山,一面临谷,方圆46.6公里,宛如一座桃源仙境般的山城。牯岭原名牯牛岭,因其山岭形状酷似一头牯牛而得名。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入山,租用了牯牛岭的长冲,在此兴建住宅别墅,逐步开发,并依据其气候清凉的特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英文Cooling的音译,</span>将牯牛岭简称为牯岭。这座钟灵毓秀的山城,以牯牛岭为界分为东西两谷,地势平坦,林木葱郁,溪流潺潺。青松、丹枫遮天蔽日,数百幢风格各异的各国别墅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潇酒雅致,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形成国内少有的高山建筑景观。解放后,东西谷均被开辟为疗养、休养地及旅游接待区,疗养院、休养所、宾馆、饭店星罗棋布,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山城中最繁华的地段当属牯岭街。这条自东向西略呈弧形的半面街道,蜿蜒于牯牛岭西麓,依山而建。商店、旅社、餐厅、书店、酒楼、车站、咖啡厅、舞厅、商场等服务设施掩映在绿荫丛中,构成了一幅天街云市般的山镇画卷。</p> <p class="ql-block">庐山书房,是我心向往之的地方。推门而入,一排排书籍错落有致地摆放在不同高度的空间,窗明几净,人们安坐其中,静静地阅读。我们被这书香氛围深深感染,不知不觉也埋头沉浸在书海中,直到同伴将我们唤出室外。</p> <p class="ql-block">我们所在的地方是牯岭街中心的街心公园,辟建于1954年,后于1987年重修。公园南背牯牛岭,北临剪刀峡,傍岭临谷垒坝筑土而成。园中央筑有一个半月形大花坛,坛上安放着一头卧即待起的石牛。石牛由数块巨石镶嵌而成,造型生动,具有抽象的艺术神韵。基座上镌有启功先生题写的“牯岭”二字。这头石牛表达了鲜明的主题,是牯岭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阳光酒满大地,我们坐下来,享受着这份温暖,品味着初到庐山的惬意,更因与家人和闺蜜相聚于此而倍感喜悦。啊,醉了、醉了!</p> <p class="ql-block">从牯岭街出发,很快便到了我们的驻地—-国康云尚山城。</p> <p class="ql-block">驻地距戴笠别墅很近,历史与风景在此交汇。</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沿着小路向下行进一公里,即可到达如琴湖。<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琴湖坐落西谷,峰岭围抱,森林蓊蔚,环境幽雅。</span></p> <p class="ql-block">如琴湖曾经是一个冰窖,一个囤冰之地。大地回暖后,这里一直是个溪水潺潺的水洼。1961年,人们在靠近冰溢口筑起大坝,形成一个状若小提琴的人工湖。夜深人静时,山坡上的水注入湖中,尤如琴弦拨动,故而得名如琴湖。</p> <p class="ql-block">湖中心有一小岛,呈椭圆形。岛上有九曲桥与湖岸相连。岛四周苍松翠绿,宛如一根碧绿的“项链”平铺在湖面上。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几幢别墅临湖而立,<span style="font-size:18px;">绿水青山与摇曳的树枝,相映成趣。</span>行走于岛上,四周美景尽收眼底,妙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湖岸边小道旁的大石块上,红色字体“如琴”、“可听”的字样十分醒目。</p> <p class="ql-block">我们已走到小岛的尽头,这是一个湖面上的水榭,很雅致。立于此,透过漏窗、隔墙望出去,周围的风景尽收眼底,美轮美奂,让人心情格外舒畅。</p> <p class="ql-block">绕过水榭原路返回,我们开始沿着湖边前行。</p> <p class="ql-block">刚刚踏足之处,从这个角度更能欣赏其美。我想,这个延伸至湖面中的水榭应该是小岛中最为惊艳之处,古色古香的水榭为如琴湖增添了一份雅趣。所谓匡庐奇秀甲天下,庐山之美,美在高山,美在湖泊。庐山之上大小湖泊众多,最为出名的就是如琴湖和芦林湖了,而我更钟情于这温软如玉的如琴湖。</p> <p class="ql-block">如琴湖的末端连着花径公园,花径又称“白司马花径”,因白居易曾循径赏花,留下千古名篇《大林寺桃花》而得名。花径,曾是庐山历史上的三大名寺(西林寺、东林寺、大林寺)之一的大林寺所在地。在唐代,这里被人们誉为“匡庐第一境”。</p> <p class="ql-block">步入“白司马花径”</p> <p class="ql-block">这是书法家胡献雅书写的巨幅石刻“白司马花径”</p> <p class="ql-block">漫步诗意花径,感受千年春意。这里不仅是自然美景的汇聚地,更是因唐代诗人白居易而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被贬任江洲(九江)司马时,于公元816年登庐山游览。时值暮春,山下桃花已落,而此处却桃花盛开,白居易有感而吟诗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让花径声名远扬,因而后人也称此地为“白司马花径”。我们漫步其中,仿佛能感受到白居易当年的诗意情怀。</p> <p class="ql-block">这座伞状红顶的圆亭是花径亭,亭中的石刻“花径”二字,相传是白居易手书。</p> <p class="ql-block">花径中的白居易草堂陈列室。它建于1988年,完全按照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记》“五架三间草堂,石阶挂柱竹编墙”的建筑形式复建,坐北朝南,木结构,草顶。这座草堂占地65㎡,再现了竹篱茅舍风光好的诗境。</p> <p class="ql-block">入内参观,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草堂前,有一座2米多高的白居易塑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由著名的雕塑家王克庆于1996年雕刻成的)。立于</span>塑像旁,我们仿佛在聆听诗人向我们诉说着千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草堂东面有一股瀑布,水悬一米余,灌入石渠中,水声如抚琴瑟。</p> <p class="ql-block">花径湖畔</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毕,走出花径公园,但这里的自然美景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始终在脑中萦绕,我们仿佛能听到千年前传来的朗朗书声,感受到白居易笔下的诗意春意。</p> <p class="ql-block">临别之际,再拍张照吧,我们要把这美好的画面牢牢封存在记忆中。</p> <p class="ql-block">岁月欢喜一步步,成就人间朝与暮。</p><p class="ql-block">第一集结束,下一集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