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

小满梧桐🌿

<h1>  清明时节。雨,只体贴地在深夜里下,那种细碎温柔的声音,让人就算想起点什么往事,也在这春雨只堪眠的氛围里,不一会就沉沉睡去。</h1><h1>  忘了上一次大家庭集体扫墓是在哪一年。疫情三年让大家自动减少了聚会,生活,虽寻常普通,却也依然变着花样让各自都有不同的忙碌……对了,这表述其实也不准确。因为有一年我在清明之前就先行去扫过墓了,所以是提前跑到饭馆去等候大家归来。那一年,似乎三姨还在饭馆里顺便庆了个生,因为满70岁。</h1> <h1>  三姨。有时想想我母亲的几个姊妹,还真应了“龙生九子,九子不重样”这句话。都是工薪阶层,母亲、舅舅算是经济略好也大方的人,而小姨则是“没有能力”也要付出的人;至于大姨,长期过着紧巴巴的日子,是个有心但没能力,能够被大家体谅人。剩下的嘛,就不说别的,就说这眼前正在我母亲墓碑前念叨的三姨:“我还是活过了63岁,比你划得来了……”</h1><h1>  三姨人其实是个不坏的人。她会真诚地为某个人不幸的际遇而落泪,也会在某年我出差正好经过时,诚恳地表示特意去买了一只鸡炖着,让忙完工作之后务必要去吃——这是非常难得的事。只是这常年的思维与话风,经常的词不达意,也是永远让人哭笑不得的。要不也不会发生被外公把空油桶扔出去的趣事——那是九十年代,大多家庭还在打散装油的九十年代。那时是“金龙鱼”还是别的什么牌子的桶装油上市,算是稀罕物。三姨把单位发的一桶油自己吃完了,拎了一个空油桶回娘家,还喜滋滋地表示:“我给你们拿个桶回来好装油。”结果,当然可想而知。这件事换到我妈妈、舅舅和小姨来处理,估计多半都是拎着单位发的桶装油直接连油带桶给外公了。</h1> <h1>  还有她家的经济条件明明很好,也多次热情相邀亲戚们去做客,但大家往往提不起兴趣来赴约——为啥?就为你能预计到会连吃几顿炒西瓜皮、红薯稀饭。不是说不能吃,而是,不能连着吃吧。还有那个西瓜皮炒肉,味道真是怪怪的,说不上难吃,但也绝对算不上好吃。这时,就要想起妈妈有句名言了:“什么是节约?那是节约自己叫‘节约’。对待别人,太节约就叫吝啬了。”</h1><h1>  然而,想起三姨曾经饭桌上对着一锅鸡汤只喊女儿吃:“你是傻的哇,你鸡腿你快吃嘛”——这是表妹无可奈何私下里当笑话讲的,就明白为何表妹夫小杨能得到舅舅等长辈们的交口称赞了:“说是老婆可以选择,丈母娘不能选择(那就忍忍吧)……小杨这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相当不错”。</h1> <h1>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三姨在负重前行。”清明节扫完墓,在温江“六合居”吃饭午饭,一行人又转到小姨家或者说是表弟的新家坐下来唠家常。不知谁说起三姨的趣事来,感慨道:“这样也好,至少(三姨)她自己活得快乐,不用照顾别人的心情。”于是,我就适时补充了上面那句话。一时惹得大家若有所思,又深有同感地笑起来:“对的对的,确实是这个道理。”<br>  是啊,是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在负重前行。”<br>  想起妈妈当知青时,一年到头养了四只鸡,自己一只没舍得吃,就想着春节带回家,给父母和弟弟妹妹们打个牙祭;想起舅舅说起外公当年带着幼小的他和五姨,在饭馆里买份回锅肉,自己只肯夹点蒜苗下酒,把肉都省给孩子们吃;想起外公外婆晚年尤其是在外公去世后,妈妈和舅舅都有各自无法将外婆接到小家庭中照顾的难处,是小姨和小姨爹主动承担了照顾外婆的义务……哪有什么岁月静好。<font color="#ed2308">一个大家庭,一个小家庭,一个大事件,一个小细节,所有看上去安稳太平的日子,和谐融洽的气氛,都少不了宽容一两个人的任性,体谅三两个人的难处,以及今天是你、明天是我的查漏补缺,还有遗忘,大家都略过不提的“坏记性”。</font></h1> <h1>  就在一群人的嘻嘻哈哈的家长里短中,小姨忽然使个眼色给我。懵懵懂懂随着到房间,原来是让试一件衣服,说送给我的。一看这件小香风的短款羽绒服就很喜欢,心里也明白,大概是新年聚会时我虽暂时没到表弟搬的新家,却给表弟封了乔迁之喜的红包,让小姨忙不迭地就想着要买个东西来回礼——小姨和我母亲一样,总是别人对她一分好,她就十分地还回去。不过喜欢归喜欢,也犹豫地提醒小姨,三姨家的表妹也在,我有她没有,会不会不太好。意思是要不我改天来拿衣服也行。谁知这一提醒不打紧,是个大方人的小姨,立马又叫表妹来试一件几乎全新的玫红色外套——还别说,表妹和小姨身型类似,穿上就像为她量身而作的,也很符合表妹的气质。只是没想到,正在这一片热闹中,三姨出乎意料地嗔怪起小姨来:“你就晓得送衣服给她们,我呢,我还想(缺)一件风衣,你有没有(一件)……送给我。”</h1> <h1>  此语一出,在场大概没几个人不暗暗瞠目结舌。只是表妹和表妹夫见怪不惊很淡然地等着下文——相信这次清明扫墓兼聚会,如果不是三姨爹临时因为感冒不适未参加,好脾气的三姨爹估计也会很淡定地同样等着下文——如果你没法改变一个人,那就只能容忍一个人。这就是三姨家之所以能“岁月静好”的原因吧,哈哈哈。真要说起来,小姨家始终比不上三姨宽裕,此情此景,只能说,一个是真大方,一个是真敢想敢做。只不过,如果按照能量守恒的说法来看,过一会到晚间饭桌上,听到舅舅提起话头苦劝三姨不要去买那个什么公司的保健品,而三姨根本听不进去时,又忍不住边笑边叹息。看来,没有人真能留得住、守得住“财富”,关键看这钱流出时是如何为我所用,是否物有所值,是否惠及他人,又或者,仅仅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还浑然不知。</h1> <h1>  三姨。这样奇葩却也并不让人讨厌只是有点好笑的三姨,却是我的亲三姨,是我那个举止得体,对人大方的妈妈的亲妹妹。想起妈妈曾经提起,小时候她俩轮流管家一个月——也就是负责做饭一个月,米缸的结余总是形成鲜明对比。“你三姨总是打好米,又习惯放点回(米缸)去。我刚好相反,老怕不够,要再抓一把米……”妈妈笑起来:“困难年生,你三姨这样(做)也是对的。她管家的那个月,米总是有剩余。”<br>  所以呢,如果时光倒流,回到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挺有危机意识的三姨,才是那个值得称赞的持家能手。她唯一被现在的我们嘲笑的地方,无非是,没有与时俱进。但与时俱进这个标准,只能用来要求自己,不能用来要求别人——因为一来标准很难定,二来真正达到与时俱进了,受益的本就是自己。</h1> <h1>  耳边仍听舅舅对三姨在苦劝:“现在我们老了,要多听年轻人的意见。他们的信息渠道往往都是对的……”一旁的表妹赶紧又补充一遍她的核查结果,说去“企查查”上查过三姨狂热购买保健品的那个公司,注册时间才几年,哪里有广告宣传的“六十周年大庆”。这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舅舅善于听取年轻人的意见,所以他受益。三姨依然在她动辄几千元的保健品中沉醉,她至少得到了“身体健康”的心理暗示,说到底,还是她受益。</h1> <h1> 哎,舅舅和小姨。说起舅舅和小姨,别人的感受我不知道,在我心中,他们就是母亲去世后,在不远处站着,不时送上温暖让我可以“岁月静好”的那个人。就像这次清明大家庭的集体扫墓,午饭、晚饭,怎么说也是舅舅和小姨各自张罗了一顿。如果没有他们,可能这个以清明在由的聚会也将在外公外婆去世后,不再存在。他们,在这一刻,也是那个主动负重前行的人。</h1> <h1>  清明节扫墓归来的中午,“六合居”有一道甜烧白,洗沙的味道像外婆做的。而席间闲聊中,大家互相又补充了一些家族往事。好像一个拼图,一些过往湮没的岁月,忽然因为某一刻补上一块缺失,而逻辑清晰起来。比如去年在武汉以九十高龄刚刚去世的满琳姨妈,也就是外公的外甥女,妈妈舅舅和姨妈们的表姐,她作为一个五十年代的大学生,当年毕业工作后收入相对较高,在大家庭的传说中,是在困难年代无私帮助过舅舅家的人。值得大家永远感恩与怀念。而这次聚会因为三姨无意中一句闲谈,给这段无私的奉献补上了可能的“前因”——原来满琳姨妈的妈妈,外公的姐姐当时觉得女孩子不用读那么多书,反而是当舅舅的外公,坚决支持外甥女必须要读书,要读大学……</h1> (“六合居”甜烧白) <h1>  善良的因,总会收获善良的果。</h1><h1><br> 看着慢慢一桌子欢畅闲聊的人,我的思绪忽然飘到了许多许多年前,在我没出生之前,甚至在妈妈没出生之前,那些个曾见过的一张大家庭黑白合影上的人物。他们都有各自的故事,各自的喜怒哀乐,也许也有好多缺点,但从家族的流传下来的传说里,最能人记住的,还是他们具有优点的那一面。于是,也成了每一代人,每一代负重前行的人,留给后世的传说。<br><br> 我们记住了他们美好的一面。这是负重前行的“因”,结出了岁月静好的“果”。 </h1><h1><br></h1><h1><br></h1><h1>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