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峪村的记忆(六)

李大维

<p class="ql-block">  “咱们村要修自来水了!”滑峪村的群众听到这一消息,激动不已,瞬间谈论起来。</p><p class="ql-block"> 有的专门来到我们这里或到村干部那里询问消息是否属实。我们告诉他们,现在正在前期论证,如果客观条件具备,我们就会尽快去实施。</p><p class="ql-block"> 看到老百姓们如此迫切和关注的样子,老史和我们的心里也都心急如焚,当务之急必须尽快去探寻水源。</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早饭后,村支书刘玉明带着二组组长刘建平和村委会会计吕有福一起来到了拉林家,见到了老史和我,我们俩刚从农户家吃早饭回来。</p><p class="ql-block"> 村支书刘玉明进门就说:“老史啊,今天我们来主要是请示您啥时候去看水源。这两天天气不错,我想尽快去山脚下看看那股山泉,如果可行,咱们的项目就可以顺利实施了。”</p><p class="ql-block"> 老史说:“好啊!我们想到一块儿去了,这两天我也正想去看呢!趁大家都在,我看今天就去。”</p><p class="ql-block"> “好啊!您看需要带什么工具?我们抓紧去准备。”支书说。</p><p class="ql-block"> 老史说:“我建议把小朴也叫上,她和小李都是学水利的,懂专业,到了现场能提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p><p class="ql-block"> “我建议带上几双雨鞋,到了有水的地方可以穿着雨鞋去;再带上一把长卷尺,到时候可以丈量水源地到村子住户的距离。”我说。</p><p class="ql-block"> “有,雨鞋和卷尺我家里就有,我现在就去准备。”拉林说。</p><p class="ql-block"> “我建议再带上一根长竹竿,到时候可以测一下水深。”村委会会计吕有福说。</p><p class="ql-block"> “太好了,还是人多智慧广,大家的建议都很重要。”老史高兴地说。</p><p class="ql-block"> 拉林的父亲听说我们要去寻找水源,也凑了过来。</p><p class="ql-block"> 他说山脚下的确有股山泉,他到那里砍过柴,亲眼目睹过,至今那股山泉还在流淌着。他建议我们去的时候最好带上几把镰刀,因为山泉周围长满了灌木,荆棘遍地,到跟前须穿过那些荆棘,需用镰刀去开辟道路。</p><p class="ql-block"> “大叔,您的建议太好了!如果没有您的提醒,恐怕我们到了山泉附近都无法靠近啊!”老史感动地说。</p><p class="ql-block"> 拉林的父亲笑着说应该的,自己因为熟悉那里的地形和环境,所以尽量把情况说清楚,以便我们到了那里查看水源能顺利进行。</p><p class="ql-block"> 不一会儿,小朴来了,她听说今天要去查看水源,激动地说太好了,只要找到水源,实施项目就有基础条件了。</p><p class="ql-block"> 一切准备就绪后,老史带着大家出发了。我们绕过拉林家的房屋,向南有一条笔直的道路,一直通向太白山脚下。这条路大约有五米多宽,是村民自己修的土路。刚好能并行两辆农用三轮车。路面南高北低,靠近山的地势最高。</p><p class="ql-block"> 大家一边走路一边看着道路两边的庄稼地。支书向我们热情介绍着这里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他说这片土地就是他那天在会上说的山坡地,大约有五百多亩。因为没有水源,大部分栽植的苹果树,少部分地块种植了蔬菜。他一边讲,一边手指着给我们看。</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到整个山坡上长满了苹果树。这些果树长到了成年人那么高,树枝上挂满了拳头大小的绿色苹果,果实累累,特别喜人。</p><p class="ql-block"> 支书说:“这些果树已经生长了三年多了,是从咸阳礼泉县引进的苗木,绝大部分是秦冠,也有红富士,但数量少。”</p><p class="ql-block"> 老史问:“秦冠和红富士区别大么?”</p><p class="ql-block"> 支书说秦冠生长快,易护理,挂果早,耐储存,但个小,皮厚,着色差,口感一般,价格低。红富士则相反,个大,皮薄,颜色鲜红,口感酥脆,味道甜,价格高。</p><p class="ql-block"> 听了支书这么介绍,我们对当地栽种的苹果一下子有了更多了解,同时增长了见识。难怪市场上苹果有贵有贱,原来种类不同,价格就有差异。</p><p class="ql-block"> “那我们为什么不多栽一些红富士呢?”站在一旁的小朴问。</p><p class="ql-block"> “原因是红富士是这两年刚刚兴起来的新品种,当时我们引进果苗的时候还没有这种品种,我们准备后期更新苗木时再大量引进。”支书说。</p><p class="ql-block"> 大家走着走着,又见到了一片蔬菜地,只见地里种着莲花白和辣椒等,那些蔬菜长势旺盛,绿茵茵的。莲花白一颗挨着一颗,长得整整齐齐,一个个像绽放的花朵,叶瓣硕大,中间饱满;辣椒长得密密麻麻,形状各异,有圆的,长的。圆的像小灯笼,长的像姑娘的小辫儿;颜色有红的、黄的、绿的,混在一起,色彩纷呈,让人赏心悦目。</p><p class="ql-block"> 支书说:“这些蔬菜地大部分是劳动力较少的人家种的,种蔬菜比栽苹果树相对省力一些。栽果树特别费时费力,每年秋冬季要挖坑施肥,还要剪枝拉条,到了春夏季还要浇水打药,到了秋季快要着色的时候还要套袋。一年四季必须精心料理才行。”</p><p class="ql-block"> “哦,我原以为栽果树比种庄稼省事呢!没想到更辛苦,看来农民想利用好一片土地真不容易!”老史感慨地说。</p><p class="ql-block"> 大家一边走一边领略着这些丰收在望的庄稼和果树,心中充满了轻松和快乐。</p><p class="ql-block"> 再过一个多月就到秋季了,那时候菜园里、果园里一定人头攒动,果农们和菜农们一个个喜笑颜开,收获着自己的劳动果实,那心情甭提有多高兴。我期盼着早一点看到那激动人心的场面。</p><p class="ql-block"> “快到山泉地了,大家加把劲往前走!”支书刘玉明喊道。</p><p class="ql-block"> 听说快到山泉地儿了,大家浑身来了劲,努力加快了步伐。</p><p class="ql-block"> 很快大伙来到了山脚下,面对巍峨的太白山,仰望它那雄伟的身姿,不由得感慨万千,让人不由得佩服大自然的神奇。那山峰绵延起伏,高耸入云,犹如一条巨龙由西向东俯卧在大地上。山上长满了各种树木,郁郁葱葱,秘不可测,显得非常幽静和神秘。</p><p class="ql-block"> “同志们!我们已经到了太白山脚下了,大家稍加休息一会儿,看看眼前的大山,这里是太白山的北部山峰,还不是最高的地方,最高处有三千七百多米,也就是秦岭的主峰,它就位于咱眉县境内。喜欢登山的同志,改天可以从咱们的汤峪口进入,然后沿着山路一路向上,最终可以登上主峰,届时好好一览太白山的胜景。”支书说道。</p><p class="ql-block"> “好啊,我们瞅机会一定去登一登太白山。”小朴高兴地说。</p><p class="ql-block"> “老史,山泉就在前面的山沟里,我们需要走小路下去。”支书说。</p><p class="ql-block"> “好的,那您在前面引路,我们跟着您去。”老史说。</p><p class="ql-block"> 于是,刘支书带着吕会计,还有刘建平他们前面行走,拉林紧跟我们身后,大家每人手里拿了一把镰刀,脚上换上了雨鞋,向着山泉方向走去。</p><p class="ql-block"> 小路很窄,只有一尺多宽,刚好容得下一人通过,开始还比较平缓,走着走着就变陡了,小路两边全是一人高的杂草和灌木,一不小心就会被划伤或扎破皮肤,刘支书他们不停地提醒我们一定要小心,他们在前面使劲地砍着两边的灌草,但灌草长得密密麻麻,一下子很难砍尽,只能勉强跟着行走。那些树枝树叶偶然间扫在人的脸上生疼生疼,但是我们硬是忍者疼痛不吱声,坚持向前走。</p><p class="ql-block"> 此时,我们隐隐约约听到了“哗哗哗……”的流水声。</p><p class="ql-block"> “是不是前面就是山泉?”我问。</p><p class="ql-block"> “还不是,那是从山缝里流水的声音。山泉还在前面,那儿有一个漏斗状的坑,磨盘那么大小,从附近山缝里流下来的水基本都汇聚在那里,我们要找的就是那个水坑。”支书刘玉明解释道。</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们继续前行,大约又走了一百多米,支书刘玉明大声说:“快看!那就是山泉。”</p><p class="ql-block"> 我们所有人都停下了脚步,顺着正前方望去,只见前面山坳里有一个大水坑,里面的水特别清澈,但一眼看不到底,上面漂浮了许多树叶。那个水坑正如刘支书说的那样,就像磨盘那么大小,水源是从山缝里流出来的,顺着一条小水沟径直流向那个水坑,水坑形成了一个自然的蓄水池,水流汇集得满满的,沿着四周随意地流去,发出“哗啦啦”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找到了,我们终于找到山泉了!”小朴惊喜地说。</p><p class="ql-block"> “真是一洼好水啊!清澈透亮,没有一点污染,而且源源不断,这下我们引水就有希望了。”老史兴奋地说。</p><p class="ql-block"> 我说:“我们先去测一下水深吧!看看它的蓄水量有多少?”</p><p class="ql-block"> 二组组长刘建平说:“让我去吧!”</p><p class="ql-block"> 说着他拿了一根竹竿伸到水池底部去目测,测完后,他说水深大约八十公分。</p><p class="ql-block"> “水量不小,但是将来还必须专门修蓄水池,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村子用水。”小朴说。</p><p class="ql-block"> “另外,我建议用瓶子装些水带回去,然后送到县上质检部门检测一下水质,看看符合饮用标准不!”老史说。</p><p class="ql-block"> 拉林说:“我带水瓶了,这就去装。”说着,他去装了满满一瓶水。</p><p class="ql-block"> 顺便他用双手掬了一捧水,尝了一下,笑容满面地说:“好甜啊!清凉甘甜,绝对是矿泉水!”</p><p class="ql-block"> 大家笑着对拉林说,你可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p><p class="ql-block"> 找到了山泉,我们犹如找到珍宝一般,兴奋不已。这是我们准备为滑峪村解决饮水难题的首要条件。下一步只要检测水质没问题,我们就可以放心地实施项目了。</p><p class="ql-block"> 回来的路上,我们又丈量了一下从山泉到村庄的最短距离,大约三千五百米,应该说距离还不算太远。</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大家一个个兴高采烈。老史说:“人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滑峪村有山有水,如果我们把山上的水利用好了,全村吃上了自来水,那么我们这个村就变成一块风水宝地,大家的生活水平就明显提高了。”</p><p class="ql-block">  听了老史的话,我们的心里就像点燃了一团火,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当前的设想变为现实,早日将那清澈的山泉引向滑峪村的每家每户,让他们吃上属于自己的自来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