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草木含情 笔墨生香</p><p class="ql-block"> ——读《人间草木》有感</p><p class="ql-block"> 2024年秋期,我又一次走近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只是换了另一个角度带领同学们感受它的美。我对文章的喜爱之情也更深一层:很唯美,很耐读,很有生活味……于是放假的第一天就网购了一套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p><p class="ql-block"> 先生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叶”是“梧桐叶”。“梧桐叶大,易受风。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不由想到这样科学的观察、用心总结和合理的想象是多么好的作文指导教学案例呀!“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嗖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尽。”写到此处,先生又用《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一诗佐证梧桐叶落得慢。这样的文字不仅温婉,而且富有文学色彩,更增添了真实可信度,文章的篇幅也自然长了。又一处好的写作指导案例!</p><p class="ql-block"> “据我的印象,梧桐大片的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子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看满地落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先生进一步交代叶子的落,这样內容详实、完整,细致入微的真实感也跃然纸上。所以,课堂上中我也要教导学生处处留心生活,只有观察好了,才能写出“真”,写出“新”。</p><p class="ql-block"> 接着先生详细描摹了读小学时,大风过后,和同学们在小学校园里争着捡梧桐叶,再用叶柄“磨墨”的往事。读到此处,不由想到我的童年 ,想起我也曾和同学们在小学校园里争抢着捡落花、捡叶柄……我们捡的大概是泡桐的花和叶柄吧。</p><p class="ql-block"> 印象中我的小学校园里,后排西头教室的前面有一棵大泡桐树,上面还挂着一个大铁钟,只要听到“当、当、当”的下课铃声,同学们就一窝蜂似地往外跑。</p><p class="ql-block"> 春天来了,泡桐树上开满浅紫色又带点白的喇叭形的花,略有淡淡的香味和苦味。看到风吹落的花,女生们抢着捡起来戴在手指头上,追着在校园里喜戏,有时也把花砸砸粘在指甲上玩,亦或挖个坑埋起来。不久泡桐就长出了叶子,经过春风春雨的吹拂和洗礼,叶子越长越大,长成的叶子有的比梧桐树的叶子还大。只是它的柄没有梧桐的叶柄长,长得密密匝匝时,盛夏也就到了。泡桐树像一把大绿伞一样伫立在校园里,给我们带来凉荫。秋天,我们捡上一大把直直的叶柄,再找来一块砖(或是平一点的石块),把手里装整齐的叶柄竖起来对着砖块砸,看到洒落一地很开心。有的很松散地独自躺着,有的密密麻麻地交织在一起。交织的越少越开心,因为这样预示着夺冠。于是就迫不及待地捡撒好的叶柄,规则是一根一根地捡,不能触动其它的,如果其它的动了就不能捡了,这样另一个同学接着砸,再捡起。上课铃声响了还要再比比谁赢得多,才恋恋不舍跑进教室。</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也曾层用它绿绿的叶子包住鱼烤着吃,鱼肉特别香!我还记得妈妈也常常用我家院子里新鲜的大桐树叶铺在锅里蒸馒头……</p><p class="ql-block">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在校园里,还是在村庄里,温润我童年的泡桐树却不常见了……</p><p class="ql-block"> 合上《人间草木》,窗外夜色已深。先生的梧桐叶和我记忆中的泡桐叶在脑海中交织飘落,引发无限思绪。在这个逐渐远离自然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找回那种"一叶知秋"的敏感,重新建立与草木、与季节、与生活细节的亲密联系。正如先生所示范的,唯有怀着敬畏与热爱去观察、记录、思考,才能在日常中发现永恒,在平凡中触摸诗意。</p><p class="ql-block"> 先生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寻得一丝宁静与美好。</p><p class="ql-block">(修改于2025年4月8日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