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寒村带给我们的思考 【在海南清水湾的日子里】

明天

<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5年的3月28日,我们昨日入住琼中的希尔顿酒店,一晚仅花费400元,而清晨的早餐却极为丰盛。今日,我们将前往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琼中黎族苗族文化古村落什寒村。</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揭开这个隐藏于深山老林中的古村落的面纱,一个承载着黎族苗族习俗文化的神秘之地。</p> <p class="ql-block">什寒村距离我们昨夜的居所大约25公里,一路上,一半是海南热带雨林旅游公路,一半则是崎岖蜿蜒的小山路。有趣的是,我们驾驶的是广汽丰田的塞纳车,而日系车的电子元器件相较于中国产品,总显得有些逊色,运行速度慢且故障频发。</p> <p class="ql-block">这或许是因为日本人认为我们的技术不过关,坚信他们的电器产品为最佳,从而导致日系汽车的自动控制系统落后于我们,尤其是电子导航系统。今天,我们的导航系统就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p> <p class="ql-block">从旅游公路下来后,我们不得不驶入一条危险难行的盘山小路。这条狭窄的小路最大的难题在于无法会车,一侧便是悬崖峭壁。我们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探险。</p> <p class="ql-block">15公里的路程,我们整整用了两个半小时。每次遇到会车或急转弯时,都让人提心吊胆,仿佛与死亡擦肩而过。</p> <p class="ql-block">有时还需面对急转弯和陡坡,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这也正说明了什寒村的与世隔绝,封闭的环境使得黎族苗族独特的文化习俗得以完整保存。</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接近村子,在一个急转弯爬坡的开阔地带,有几个公务员正在站岗,为即将到来的三月三森林防火工作守山。我们借此“广阔天地”歇歇脚,平复心情。抬头便见一块不小的广告牌,上面的字却让人疑惑不解。</p> <p class="ql-block">帅哥,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中一位年轻人向我们介绍,“奔格内”是黎族语的“来这里”,而“待内典”则是苗族话的“来这里”。</p> <p class="ql-block">还未踏入村子,一股浓郁的黎族苗族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那便是镶嵌在山体上的黎族苗族精神图腾——大力神。</p> <p class="ql-block">什寒村位于黎母山与鹦哥岭之间的高山盆地中,海拔近800米,四周被茂密的森林环绕。这里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常年凉爽,尤其是在空气湿度较高时,峡谷间常汇聚大量云雾,形成壮观的“云海”景观,村落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因此享有“天上什寒”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那么,“什寒”又是什么意思呢?“什”在琼中当地方言中意为“田地”,而“寒”则表示此地气候较为寒冷,因此,什寒村的名字意为“寒冷的田地”。</p> <p class="ql-block">什寒村中,黎族人口为182人,苗族人口为340人,显然,苗族人口多于黎族人口。</p> <p class="ql-block">那么,我国的苗族又是从何而来呢?苗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蚩尤九黎部落。据历史文献记载,苗族的祖先最初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始祖为蚩尤。在那个时代,九黎部落联盟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与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部落形成鲜明对比。后来,这些部落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战争,最终炎帝和黄帝联合战胜了蚩尤,迫使苗族的九黎集团大部分向南迁移。</p> <p class="ql-block">苗族先民在江汉平原之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最终定居在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地。</p> <p class="ql-block">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宗教信仰主要包括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崇拜对象包括天、地、日、月、巨石、大树等。在一些苗族地区,每当农作物抽穗时,都要进行祭祀“天公地母”,祈求天地赐予丰收。</p> <p class="ql-block">此外,苗族还有独特的图腾崇拜和服饰文化,如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崇拜枫木,认为祖先源于枫木;湘、鄂、川、黔交界地区的苗族崇拜盘瓠,至今保留了盘瓠庙、辛女宫。</p> <p class="ql-block">“瓠”的正确读音是hù;其诞生后被置于“瓠”(葫芦)中,并用盘子覆盖,故称“盘瓠”。</p> <p class="ql-block">什寒村的苗族居民大约在2000多年前从中国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南迁至海南岛。</p> <p class="ql-block">那么,我国的黎族又是从何而来呢?我国黎族是从古代越族的一支——骆越发展而来的。黎族与骆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文化、语言和考古发现上。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海南黎族聚居区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这些遗址的文化特征与广东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文化相似,特别是与广西钦州地区、广东湛江地区的原始文化遗存更为相似。</p> <p class="ql-block">黎族的名称经历了多次演变。最早称为“里”,东汉以后演变为“俚僚”、“夷僚”,自南朝时期“俚”字作为族称出现并一直沿用至唐末宋初,最终逐渐转变为“黎”。</p> <p class="ql-block">在现代,黎族自称为“赛”,内部因方言、习俗、地域分布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称呼,如“哈”、“杞”、“润”、“赛”和“美孚”等。</p> <p class="ql-block">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根据方言的不同,分布在乐东、陵水、昌江、白沙、三亚、东方等地。</p> <p class="ql-block">黎族的文化特征包括文身、干栏式船形屋、鸡卜等,这些都是古越人的遗风。</p> <p class="ql-block">此外,黎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男女在这一天通过对歌互诉心曲,表达对爱情幸福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通过上述分享,什寒村是先有苗族后有黎族,因此这里有一个奇特的现象——苗族人口多于黎族人口。</p> <p class="ql-block">什寒村由4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这4个自然村分别是苗村、冲沙村、什托村和元也村。近年来,什寒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经济的显著增长,村民收入大幅提高。</p> <p class="ql-block">什寒村是海南海拔最高的村庄之一。上世纪70年代,村民以打猎、养牛为生,曾因经济条件较好成为周边最早盖起瓦房的村落。随着90年代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传统狩猎方式被禁,村民尝试养猪养鸡,但因山路闭塞导致运输困难,农产品难以外销,成为有名的贫困村。</p> <p class="ql-block">1983年,蒋文英担任村支书后,带领村民以肩挑、手推等原始方式修路,逐步打通与外界的联系。这一举措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什寒村是黎族与苗族混居的典型村落,被称为“天上什寒”。黎语中的“奔格内”(意为“来这里”)成为其乡村旅游的标志性口号。苗族传统文化如苗弩射箭、自酿米酒等保留至今,村民热情好客,常用“啊布溜”(苗语“喝酒”)等方言与游客互动。</p> <p class="ql-block">村庄藏身于黎母山与鹦哥岭之间的高山盆地,长期与外界隔绝,形成了独特的田园生活图景。村口观景台、夯土建筑等元素展现其原始自然风貌。</p> <p class="ql-block">2013年起,琼中县政府将什寒村打造为乡村旅游示范点,发展民宿、农产品销售等产业。村民从徒步背山货转为在家经营小店,蜂蜜、牛大力等特产通过旅游渠道畅销。2013年该村获评“最美中国乡村”,实现从深度贫困到生态富美的转变。</p> <p class="ql-block">通过参观游览什寒村,我们看到了贫困山村在党的乡村振兴政策的引导下,一个相对贫穷闭塞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应看到在乡村振兴运动中类似什寒村的普遍问题,需引起政府决策者的注意。</p> <p class="ql-block">一是建设后期维护成本的充分考虑。像什寒村集体经济如此薄弱,建设后的一切设施都需要维护,钱从哪里来?我们看到什寒村建设的许多可有可无的广场和一些人造景观得不到有效管理维护,已经开始破败难看,既不适应老百姓的需要,又对当地集体增加了不菲的维护成本,这种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应引起政府决策者的高度重视。</p> <p class="ql-block">二是语言标语的污染,一些标语口号过度地重复。</p> <p class="ql-block">结束游览返程再次 导航,我们走在了一条比较宽阔而平坦的路上。原来我们来的时候导航给出一条小路。</p> <p class="ql-block">路遇白沙起义纪念碑园,进去看看,瞻仰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p> <p class="ql-block">向英雄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