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没来陕西榆林之前对他的了解很少,当我到了以后才发现,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的榆林,是一个充满历史与自然风光的城市;一个隐藏在西北边陲的宝藏城市。这座被忽略的西北城市,绝对是你不二的选择,在这里你可以寻找到真正属于旅行者的天堂。</p><p class="ql-block">在榆林市所管辖的县级市中,发现了我国最大的史前城址“石峁遗址”、有陕西小华山之称的“二郎山”、东晋时期匈奴大夏国的都城“统万城遗址”、黄河绝壁上千年古寺,佳县“香炉寺”、米脂县“李自成”行宫、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等....</p><p class="ql-block">榆林古称上郡,别称驼城,明朝时期作为边防重镇,位于陕西最北部,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东临黄河与山西省隔河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南接延安,北与鄂尔多斯相连,系与陕、甘、宁、蒙、晋五省交界,自古就是边陲重镇,兵家必争之地。</p> 凌霄塔 <p class="ql-block">北台南塔中古城。在榆林古城南大门外高高的坡,一座八角形楼阁式砖塔,与古驼城相望,这就是当地著名的“凌霄塔”。它始建于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共13层塔高43米,这座砖塔过去是榆林最高建筑,为榆林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被誉为“塞上明珠”的驼城,城外大型石雕骆驼静静依偎着镇远门,散发着悠悠古韵,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与远处巍峨的凌霄塔隔街相望,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p> 镇远门 <p class="ql-block">榆林古城作为边防重镇,承担着抵御蒙古骑兵入侵的重要任务。雄伟壮观的镇远门是榆林古城南门,也是古城的正大门,建有瓮城的镇远门,始建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今天来到这里看到的城池为后来修复。</p> <p class="ql-block">登上南门步道,榆林古城尽收眼底,向北沿伸的东侧城墙比较完整,还保留有夯土建筑。古城中轴线两侧青砖灰瓦的明清院落,具有北京版的街巷格局,后来有了“小北京”的美誉。</p><p class="ql-block">古街从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建筑风格独特的老街如同一幅历史画卷,向人们展示了充满市井生活和特有的胡同文化。</p> <p class="ql-block">老街是一个集历史、文化和餐饮于一体生活街区。特别是当地的传统老菜馆、镇川碗托、羊杂碎馆....每一家都散发着浓厚的地方特色。羊杂碎,汤鲜味美,但有别于北京羊杂汤加入了粉条和豆腐,在气候偏冷的北方,一碗羊杂碎再配上一个油旋,榆林人早餐的首选。</p> <p class="ql-block">要说最能代表榆林的特色美食当属“拼三鲜”了,“塞上饭庄”应该是最能代表榆林餐饮业行的龙头老大了,听说政府为了恢复榆林传统饮食文化,特意把当地会做本地菜的老师傅请回来,在老街开了这家代表本地风味饭庄。</p><p class="ql-block">走进这家饭庄特意点了一份“拼三鲜”,它是用十几种食材用烩成,里面有小酥肉、羊肉、炸丸子,还有土豆、粉皮、青菜等配菜,端上来香味扑鼻,汤鲜味美,口感多样,主料粉条爽滑,吃饱喝足溜溜达达穿行于古街旧巷。</p> <p class="ql-block">古城街头巷尾都承载着老榆林的记忆,这里可以让你感受到充满了市井生活和慢节奏的生活气息。街口专注的剃头匠,剃头、刮脸、剪鼻须、这门手艺发廊绝对做不了。老人坐在剃头摊前着晒太阳打起了瞌睡,还有胡同里坐在自家院门享受着暖春的阳光,站在岔路口的大姐,手中抱着盆花还没来及放回家,就被邻居截住聊了起来。</p> 文昌阁 <p class="ql-block">漫步古街首先来到了中轴线的第一座楼阁——文昌阁。文昌阁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为十字歇山顶重檐结构, 雕梁画栋,流光溢彩,供奉的是文昌帝君。</p><p class="ql-block">被粉饰一新的文昌阁,建国后曾经被拆毁,现在看到是在原址上重建。文昌阁很有特色,楼台为四座正方形,高1米多的台基,四面建有通道。台基上24根红色立柱支撑着宏伟壮观的文昌阁,巍峨耸立在古街中轴线上。</p> <p class="ql-block">沿文昌阁下的南大街继续北行。街两侧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老街不是步行街,允许私家车通行,电动车、汽车、擦身而过,车辆打破了这里的宁静。</p><p class="ql-block">古街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穿过独具匠心的文昌阁和提有“漫步驼城”四柱三开间匾额的牌楼,好像穿越时空,回到了旧时的京城,漫步老街享受着老榆林的悠闲慢生活。</p> 万佛楼 <p class="ql-block">这座“万佛楼”你可不能小看,不仅建筑风格独特,气势恢宏,还是陕西省四大名楼之一。万佛楼,高三层青砖灰瓦,底层为砖砌筑四通街道四孔拱洞式结构,在四通式楼基上,建有二层木结构楼阁。分南北两院,楼洞的设计具有西北特色。</p><p class="ql-block">万佛楼始建于康熙27年,历经300多年的风雨。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万佛楼内原曾供上千个大小不等的佛像,该楼也因此得名“万佛楼”。登临万佛楼,可惜的是已经看不到万尊佛像,站在这里能远眺,西南部古城尽收眼底。</p> 星明楼 <p class="ql-block">穿过万佛楼北通透的拱门,一座与“漫步驼城”牌楼隔楼相望四柱三开间写有“大漠珍藏”牌楼展现眼前。作为“九边重镇”的榆林古城,虽然只有六座阁楼式建筑,却着有“塞上明珠”的美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走出榆林别处很难寻到。</p><p class="ql-block">行走在光亮写满历史的青石板上,感受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文昌阁的翻版“星明楼”,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楼基为四座石台,四面有通道,东西通道与老街胡同相同。</p> 钟楼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写满历史的青石板上,欣赏着老街传统而独特建筑,这里每一座骑楼都像是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时的老街好像安静了许多,街上没有拍照打卡的游客,遇到的是闲逛的本地人或居住在胡里出来采购的人们。</p><p class="ql-block">眼前来到了“钟楼”,因三层顶端中央重檐八角亭,悬挂着一口报时的大铜钟,故名“钟楼”。这条街最有看头的应该就是这座中西合璧式建筑的钟楼了,青砖圆柱,欧式门窗,中式顶八角木质亭,一座非常有创意的建筑。</p><p class="ql-block">在钟楼券门上方有一块黑底颜体匾额<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控乌延”</span>引人瞩目,匾额展现了榆林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同时也反映出古代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与控制策略。</p> 凯歌楼 <p class="ql-block">“六楼骑街天下名”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古城的一道靓丽风景,也成就了榆林成为历史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凯歌楼,一座见证了古人智慧与独具匠心的建筑,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充分展现出了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成为我国建筑史上之典范。</p><p class="ql-block">凯歌楼是老街六楼骑街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楼阁。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为重擔歇山式三层砖木结构建筑,二层东西侧各建厢房,分成南北两院,南院竖立木牌楼一座,楼院建有钟、鼓亭。右侧小拱门,现为榆林民俗博物馆。</p> 民俗博物馆 <p class="ql-block">展览介绍了“九边重镇”,榆林古城自明成化元年,延绥镇移住榆林后古城进行过多次拓展,增修、增筑至清同治年间,形成古城现有规模。从榆林古城历史变迁到民俗文化,边商贸易、特色美食、古城四合院的形成等,外地人游客可以通过展览详细了解榆林古城的发展史和市井烟火气。</p> 鼓楼 <p class="ql-block">沿中轴线来到了位于北大街十字路口处的“鼓楼”,也是六楼骑街中的最后一座古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建于明成化九年,二层建有配殿和木牌楼,城台门洞为砖砌拱洞式结构,四洞相通,穹顶造型优美,城台四门,贯通东、西、南、北街道。</p> 镇北台 <p class="ql-block">镇北台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当时明朝为了监控明长城线上的贡市情况而设立的一处观察哨所。它是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边防要塞,有“万里长城第一台”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步入山门,一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建筑展现眼前。这座长城遗址中最宏大的屯兵瞭望台,与山海关、嘉峪关并称为长城三大奇观。墩台上旗帜随风飘动,仿佛在向世人展示长城第一台曾经的辉煌与荣耀。</p> <p class="ql-block">镇北台总高30余米,四层砖石结构逐层收分至四层观望台。虽为蒙汉互市而建,与长城相连接的镇北台,还具备瞭望、驻兵、指挥等多重功能。</p> <p class="ql-block">登上镇北台眺望远方,长城以北外是浩瀚无垠的毛乌素沙漠;长城以南是浴在春光下的现代化高楼。时光荏苒,岁月更迭。雄伟壮观的镇北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创造出了无数传奇。巍峨耸立在这里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向世人诉说着那段远古的故事与辉煌历史。</p> 相约榆林,对话古城 <p class="ql-block">就像古街广告词说的那样“相约榆林,对话古城”,晚上品尝了榆林特色美食“大烩菜”,漫步古城,感受灯光璀璨的老街夜色。夜晚的老街同样漂亮,彩灯将夜晚的古城装扮得流光溢彩。没有了白天的喧嚣,晚上老街巷子深处显得清幽而且宁静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老舍先生笔下的榆林,“十里长街,城扁街宽,坚厚的墙垣,宽敞的庭院,铺户家宅都略具北平的风格”。漫步在榆林老街深巷,感受老街遗韵。巷子沿古城老街由南向北顺序排列,沿街两侧布满了宽窄不一的巷子,巷子里更多的是民居四合院,巷子东西贯通、四通八达。</p><p class="ql-block">老街巷,对于来自北京的我来说并不陌生,就像穿行在北京的胡同中。老巷子的命名很有特色,形形色色。有肉市巷、苇则巷、常官巷、芝圃巷、解放巷、牌楼上巷等等,可以说是五花八。夜晚的灯光打在街巷口,给巷子增添了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今天中午到的榆林,下午逛完古街还要前往郊外的“镇北台”,为了赶时间没走进这家“榆阳非遗展示馆”。晚上来时,金饰漂亮的红色大门虽然开着,但展馆早已关门谢客! 据了解,这里的非遗小剧场每天都有演出,其中温婉细腻的榆林小曲,已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非遗展示馆还开设了传习工作室,为陕北民间手艺人和美术大师提供了这个平台。据说许多都被列入了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到展馆可以近距离感受黄土地文化的魅力与厚重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古城里经商、居住的大都是本地人,老街人都很质朴,在与他们交谈中,你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淳朴和善良。店中这位西北汉子经营着这家小糕点店,主营西北特色糕点:有子洲馃馅 、干炉、糖祺子、马蹄酥、香酥麻花等。</p><p class="ql-block">我对榆林特色小吃“干炉”情有独钟,圆圆的、黄黄的、中拓小红印可爱诱人,当地有个顺口溜说:“吃着香,咬着脆,饱嗝上来干炉味”。 我说出要购买的意思,老板立马拿给我一个干炉让我品尝。出门前购买了咸甜两种口味,临走前还非要再送给我一个“糖祺子”让我品尝,老板目送着我走出他的小店时,回过头来记录下这憨厚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古街每一处都充满了故事感。北大街76号的榆林小曲传习所还亮着灯,爱好者们在这里交流切磋记忆。逛累了,走进这家漠北咖啡屋,点上一杯浓浓咖啡,望着窗外灯火阑珊的街道,欣赏着今夜独有的风景,体验古城特有韵味,好惬意!</p> <p class="ql-block">时间以晚,目送着远去的汽车,我在想,这座全国唯一由皇帝钦定城墙高度可以超过北京的城市,有着600历史文化古城,一座被低估了的宝藏城市,在文旅上感觉确实有点委屈。</p><p class="ql-block">这座文化底蕴厚重的城市,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名城,见证了中原王朝的兴衰与辉煌。在这西北偏远的榆林,还蕴藏着许多美丽而神奇的故事,等待着到访者前来探秘。</p> 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