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No.01 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散文)

袁汉勋

<p class="ql-block">美篇号:4902793</p><p class="ql-block">昵 称:袁汉勋 </p><p class="ql-block">(文:1573字/图:自拍)</p> <p class="ql-block">串场河夜景/滨河路段</p> <p class="ql-block">  众知,说到母亲河,就不能只写母亲河,还要写到她的历史变迁。盐城的母亲河是串场河。但相比于大运河而言,盐城串场河的名气并不大。</p><p class="ql-block"> 然而,从域名上来看,盐城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盐命名”的地级市,而且还是“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之地,却没有“同在江北”的扬州出名。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哦,原来扬州曾因乾隆“到此一游”,所以有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美谈。而盐城就没有这么幸运了。</p><p class="ql-block"> 难道历史上就没有介绍盐城的诗词吗?显然不是。比如, “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就是北宋名相范仲淹在盐城西溪任盐税官时留下的佳话。</p><p class="ql-block"> 只是我们尚不明白范仲淹笔下的“西溪”是不是暗喻盐城的母亲河(串场河)呢?我相信是。因为西溪正好与串场河是毗邻关系。而西溪又是历史上的盐税重地。北宋时期,盐城(东台)的盐业生产已相当发达,年产居淮南之首,开宝七年(974年)泰州在西溪设“盐仓监”管东台境内(老政区)的各个盐场。北宋时期晏殊、吕夷简、范仲淹三宰相,曾先后在这里担任过盐官,与盐城结下了不解之缘,被后人称之为“三宰相”,也有叫“西溪三杰”。</p> <p class="ql-block">  其中,范仲淹在西溪做盐官时就曾写下《至西溪感赋》的五言诗:</p><p class="ql-block"> 谁道西溪小,</p><p class="ql-block"> 西溪出大才。</p><p class="ql-block"> 参知两丞相,</p><p class="ql-block"> 曾向此间来。</p><p class="ql-block"> 相比之下,还是晏殊所写的《浣溪沙》更有名气:</p><p class="ql-block"> 一曲新词酒一杯,</p><p class="ql-block"> 去年天气旧亭台。</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几时回。</p><p class="ql-block"> 无可奈何花落去,</p><p class="ql-block"> 似曾相识燕归来。</p><p class="ql-block"> 小园香径独徘徊。</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们单从母亲河这个角度上来看,串场河早已融入了盐城人的血脉。因为我们从她那不竭的流水中,便可寻觅到盐城最早的土著人的身份信息了,那就是盐民。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头灶,北灶,三灶,李灶,沈灶”等地名上获得“佐证”。因为这些地名就是一个个“活化石”,她不仅反映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还为后来的考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方向。</p><p class="ql-block"> 而据考证,串场河始建于唐大历元年(766年),至今已有约1259年历史。‌‌这条人工运河的形成与唐代修筑海堤(后称范公堤)直接相关,主要功能是串联淮南十大盐场,成为盐运的重要通道。南宋、明清时期均经过多次疏浚和修筑,至乾隆三年(1738年)实现全线贯通。‌</p><p class="ql-block">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串场河在盐城被称为"母亲河",不仅是盐运通道,更承载了当地1200多年的盐文化发展史。‌</p><p class="ql-block"> 然而,直到元末明初,苏北盐城等地还是那种“地广人稀”的状况,而且还都是盐民。而大明王朝为了快速发展经济,经过精心策划,便有了后来的“洪武赶散”。也因为有了大批南方人的迁入,串场河畔才“人丁兴旺”起来。由此可知,串场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盐城人。所以,我们深知串场河水的博大而精深。</p><p class="ql-block"> 此刻,串场河水由南边的西溪古镇,一路向北,慢慢的,慢慢的,静静地流淌着,经过城南的珠溪古镇后继续北上,当到达老城区时,突然拐了个弯,向西,再向北,经天妃闸(北闸)的西侧,流向城北的新兴古镇。</p><p class="ql-block"> 春风轻轻抚摸着串场河面,水面泛起细细的波纹,岸边的老柳树随风点头哈腰着,把青绿的枝条垂进河里。河边,石帮岸上的儿童们,有的骑着滑滑车,有的举着花纸鸢,奔跑着,戏闹着,突然惊起了水边啄食的白鹭。刹那间,天和地都浸染着鲜活灵动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站在串场河边远远望去,这百转千回的碧波里,有凭栏垂钓的闲情;有洗衣妇人的繁忙;有操练龙舟的浪痕;也有贴着水面的袅袅炊烟。</p><p class="ql-block"> 春分这天,我们还看见了期待已久的鱼鹰捉鱼。只见鱼鹰在渔夫的驱使下,一会儿钻进水里,一会儿跃出河面。当看到它的嘴巴里逮到了大鱼时,渔民便急忙将银色的船桨划入清波,水面刹那激起了一串亮晶晶的水花。</p><p class="ql-block"> 母亲河里的故事,就这样在人们的经意和不经意间流淌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