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浦东机场出发,经迪拜转机,辗转21小时后,我们终于从空客380双层大飞机上走下来,踏上了北非魔都卡萨布兰卡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 机场地面湿漉漉的,中午刺眼的阳光把我们从机舱昏睡状态唤醒。还没来得及呼吸一下异国雨过天晴的空气,我们就被带上了地接社安排的车子,直奔第一个景点:穆罕默德五世广场。(团队游就是这样,目的性太强😂)</p> <p class="ql-block"> 因广场上有很多鸽子,中国旅行团队把这个广场叫做鸽子广场。</p> <p class="ql-block"> 广场始建于1920年,那时众多欧洲人为躲避战乱逃到这里,也把当时欧洲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带到了卡萨布兰卡。于是穆罕默德五世广场周围留下了市政厅、法院、中央邮局PTT等西式文明的丰富建筑。广场上也有很多阿拉伯-安达卢西亚风格的建筑。不同文化完美共存于广场之上。</p> <p class="ql-block"> 摩洛哥的市内公交系统相对落后,但是拉巴特和卡萨布兰卡各有两条有轨电车线路。隔几分钟就看到双向车子经过广场,车子干净时尚,感觉比我们国内的地铁质量好。</p> <p class="ql-block"> 接下我们来到里克咖啡馆楼前。因电影《卡萨布兰卡》让这座城市被更多的世人记住,游客都会把里克咖啡馆作为打卡点。尽管这部电影并不是在这里拍摄,大家也都是在这里幻想一下影片里的爱情桥段。</p><p class="ql-block"> 进咖啡馆要预约,我们的行程没有这项安排,到此打卡后离开。</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来到迈阿密海滨大道,迎着海风,远眺哈桑二世清真寺宣礼塔,瞭望大西洋。</p> <p class="ql-block"> 天气变化多端,这里的雨说下就下,加上海风吹着,一股凉意袭来。我们在影片《卡萨布兰卡》宣传画前打卡后上车去酒店。</p> <p class="ql-block"> 原本半天的行程内容结束了,卡萨布兰卡的主要景点哈桑二世清真寺是安排在行程最后一天上午的。为了把卡萨布兰卡的内容集中在一个美篇里,还是把最后一天的清真寺内容合并进来。</p><p class="ql-block"> 到了酒店,一系列的入住手续完成以后,被通知晚饭要等到八点半才能吃。我们这次来摩洛哥,正好是斋月,穆斯林一天禁饮食,到晚上才能开斋。所以我们的时间节奏还是受些影响的。离吃晚饭还有点时间,我看了一下地图,酒店距离哈桑二世清真寺不远,问了导游知道清真寺在太阳落下后十分钟准时亮灯,于是放下行李,看着导航前往哈桑二世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 哈桑二世清真寺从1986年历经8年的施工于1993年8月竣工,是世界第七大清真寺,也是北非最大的现代化清真寺。它是由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提议修建的,因此该寺以他的名字命名。</p> <p class="ql-block"> 可以用“精美宏大”来形容哈桑二世清真寺。它由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Michel Pinseau(米歇尔·潘索)承担了工程的设计任务,总投资达5.4亿美元。所用材料来自世界各地,祈祷大厅的水晶吊灯来自意大利威尼斯,铝合金大门由法国生产,还有伊朗编织的毛绒地毯。。。</p> <p class="ql-block"> 在面向大西洋的9公顷建筑用地中,仅清真寺便占地2公顷,塔高200米,堪称世界最高。</p> <p class="ql-block"> 清真寺的三分之一建在海上,是因《古兰经》提到“神所在的区域要在大水上”,同时也是以此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来。</p> <p class="ql-block"> 清真寺通体采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绿色的琉璃瓦和形状各异的铜饰品镶嵌其间,给庄重的清真寺平添了几分亮色。</p> <p class="ql-block"> 清真寺分主体大殿和露天广场两部分,殿内外回廊玉柱气宇轩昂,主体大殿内可容纳2.5万名穆斯林祈祷,整个建筑用地可以容纳8万名穆斯林同时礼拜。</p> <p class="ql-block"> 清真寺还配套建有神学院、图书馆、博物馆。由于时间关系无暇顾及。这是广场上的国家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清真寺内通体宽阔,装饰精美,自然光与照明光交织出的光影给人以安详的感觉。洁白的大理石墙壁精雕细琢,凸凹有致的雕刻线条、晶莹剔透的大理石地面还有缝制精美的阿拉伯地毯,体现出伊斯兰建筑和装饰的优雅和奢华。</p> <p class="ql-block"> 介绍说这个清真寺除了精美奢华还体现在现代化上:它的主体屋顶可遥控开启闭合,开启正门使用一组密码而不是钥匙,大殿内地板自动加热等等。这些我们游客是无缘看到的。</p> <p class="ql-block"> 清真寺的地下一层是大型莲花喷泉和净礼池,可同时供1400名穆斯林祈祷前小净冲洗。</p> <p class="ql-block"> 雨停了,阳光下的哈桑二世清真寺更加夺目。它除了向全世界穆斯林开放,也向各国游客开放,这也是我们在摩洛哥唯一能进入的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们在卡萨布兰卡只游览了几个地方,但是必须知道这个城市的历史: 公元前6世纪腓尼基人在此建立了个小贸易站。7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2世纪穆瓦希德王朝时期这里成为阿拉伯海盗的据点,并作为贸易港发展起来。14世纪支配北非地区的柏柏尔人的马林王朝将这里伊斯兰化。15-16世纪在被葡萄牙占领时城市曾一度遭到破坏,18世纪由阿拉维王朝的苏丹辛迪.默罕默德.伊布.阿伯杜拉再建,并将其命名为达而贝达,意为“白色的房子”。18世纪末西班牙殖民者将它译为西班牙语的卡萨布兰卡。随后在19世纪作为羊毛交易的核心地区而蓬勃发展。1907年被法国占领城市受到欧洲文化影响,迅速步入现代化的道路。虽然独立后摩洛哥政府将城市名称改回达而贝达,但大家都愿意叫卡萨布兰卡这个响亮的名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