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三羊子”创办国民学校

侯福志

<p class="ql-block">  原载2025年4月8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署名:侯福志</p><p class="ql-block"> 在小裕庄采访时,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他们村的谢姓是旺族,曾在当地创办了一所国民学校,一直被传为佳话。 </p><p class="ql-block"> 小裕庄,今属武清区上马台镇,位于镇驻地西北部3公里,现有人口500余人(今已搬迁至隆泰家园)。清乾隆七年《武清县志》在村庄名录中始称其为于家庄,并指其隶属崔二里。光绪七年《武清县志》继续沿用这个村名,并指其隶属于崔一里。1914年《京兆武清县地图》、1926年《直隶省地形图》均标注为小于庄。1939年、1948年《武清县全图》均标注为康裕庄(包括小裕庄、小康庄两个自然村)。</p><p class="ql-block"> 赵、王、谢等三个姓氏,是小裕庄人口规模较大的姓氏,加起来占全村人口的百分之九十。谢姓是影响最大的姓氏。据谢姓老人介绍,他们谢姓源自山西,在小裕庄生活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据老人回忆,在他小的时候,谢家祖坟规模非常大,并且按照顺序排列,当时就已经有十几代人了。谢姓乃为诗书传家,民国时期,很多谢姓后人迁往北京、天津等地定居。象棋名家谢小然,1929年从小裕庄赴当时的北平求学,就读于某私立大学读预科,一年后拿到文凭。后继续深造,专修法律本科。因得病,加之经济遇到困难,未完成学业即走向社会,他以像棋为生,后成为一大家,与广东杨官璘有“南杨北谢”之称。谢向英是著名诗人、作家、书画家,她还是一位慈善活动家,曾担任中国绿化基金会绿色创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农工党中央资源委员会副主任。谢向英自幼好学,随其父、著名书法家谢云生先生研习书画。后经多个国内书画名师指点熏陶,加之自己刻苦研习,终成大气,逐步形成独有的书法风格。谢向英不仅擅丹青,其散文及诗词亦佳。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雨后的丁香》《幽兰引》《品若梅花》等三部诗词散文作品集,在文学界产生重要影响。 谢钟俊,人称外号“毛三羊子”。据传,他爷爷就是一个秀才,他认为,小于庄的“于”,谐音是“鱼”,因为“毛”(指猫)天性吃鱼,而村北小河(即筐儿港减河)里到处都是鱼,鱼被猫控制,猫就发大财。于是就给孙子起了个“小毛”的小名。也许是因为爷爷起了这么一个吉利的名字,小毛长大后果然有出息,并成为当地颇有声望的财主,周边很多土地都成了他的财产。谢钟俊俨然成了村民的榜样,“做人都要像人家毛三样子”这句话成了教育孩子的口头谈。因为他行三,“毛三羊(样)子”就成了他的外号。“毛三羊子”曾在小裕庄(当时称康裕庄)创办了一所国民学校,包括王老庄、塘坊及北五村等周边十几个村庄的学生都到这里上课。校舍设在谢钟俊的住宅内,这所住宅,有外院、里院等两座大院,大院内有正房、东西厢房、倒座共三排房子,都是磨砖对缝的砖瓦房,当地人把这所大院称作“谢家大院”(又称南大殿)。据村民介绍,民国时期,这所学校的教员有王老师、卞老师,新中国成立后是大康庄的谢英廷老师。十年前,“南大殿”部分房屋尚存,后因村庄整体被征收,南大殿被拆除。 另据1919年出版的《京兆武清县报告书》载,康裕庄国民学校负责人谢钟俊,教员为袁广林,拥有学生36名。1939年,该校更名为乡立初小。据1940年出版的《河北省武清县事情》载,康裕庄乡立初小拥有教职工2人,在校生41人(含女生5人)。</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侯福志,1964年11月11日生于武清县石各庄公社(今石各庄镇)李各庄村。天津知名文史学者、乡土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天津档案馆近代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大运河词典(天津卷)》编辑委员会专家顾问组组长。天津市规划资源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原处长。</p><p class="ql-block"> 自1986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累计在《天津日报》《今晚报》《中老年时报》《中国老年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等报纸及《地球》《化石》《天津文史》《天津史志》等杂志上,发表文史随笔、科普作品及散文作品4000余篇。累计出版著作有:《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经眼录》《大地史诗——地质史上的天津》《津沽谈往录》《津沽乡情录》《沽水旧闻录》《桑梓纪闻》(卷二)、《桑梓纪闻》(增补本)、《津沽诗集六种》《老天津的旧报旧刊》《老天津的地质风物》《评剧皇后刘翠霞》《老天津的诗社和诗人》《李各庄风土记》《武清乡村老物件》《报人王小隐其人其事》《武清村庄史话(第一辑)》《武清村庄史话(第二辑)》等20余部。主编或参与主编了《天津地矿工作二十年》《天津地热(温泉)志》《天津历史地图集》等著作。另参与和平、河西、河东、河北及武清等5个区的30余本文史资料编辑或撰稿工作。参与编辑《崔黄口史话》《陈咀史话》《黄庄史话》等地方文献的编辑撰稿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