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甘竹寻旧———右滩左滩 环看古镇焕新颜

bill(福群)

<p class="ql-block">  广东佛山顺德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境内水道纵横,改革开放前,由于桥樑甚少,交通非常不便,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杏坛镇更是处于西江的主航道的一侧,支流绕镇,鱼塘遍布。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江边甘竹滩的位置,国家建设了一个发电站。发电站大坝上方连接了对岸的龙江镇,形成了右滩、左滩两个既分又合的区域。</p><p class="ql-block"> 据历史资料,甘竹滩洪潮发电站是顺德工业史上的一座丰碑,其诞生与变迁深刻烙印着岭南水乡的奋斗精神与时代智慧。这座位于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与杏坛镇交界处的水利工程,不仅是中国低水头发电技术的先驱,更承载着半个世纪的民生记忆与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 甘竹滩地处西江支流甘竹溪入口,因河道礁石密布、水流湍急,素有“甘竹滩,鬼门关”之称。清朝时期,这里便以“甘滩雪涛”列为顺德八景之一,其险滩地貌既孕育了独特的水文景观,也成为航运与防洪的巨大挑战。历史上,这里曾是广州通往粤西的重要航道,但频繁的船难事故使其成为“船过要沉,艇过要翻”的险途。</p><p class="ql-block"> 20世纪70年代,顺德面临电力短缺与水患威胁。1970年11月,顺德县成立工程指挥部,决心将险滩改造为兼具发电、防洪、航运功能的综合性工程。1971年1月1日,来自全县10个公社的7000名建设者齐聚滩头,以“誓把吃人滩变成幸福滩”的口号开启了这项史诗般的工程。<span style="font-size:18px;">工程历时3年4个月,累计投入劳动力超300万人次,炸石清渣9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4.6万立方米。1974年5月1日正式并网发电,年均发电量1107万度,满足了当时顺德70%的用电需求。</span></p><p class="ql-block"> 2009年全面停产后,电站转型为文化旅游景区。2025年4月,佛山市政府调研提出“修旧如旧、活化再生”理念,计划将其纳入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由于杏坛镇文化旅游产业的振兴, 亦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右滩、左滩正在焕新颜。</p> <p class="ql-block">  一坝连两滩,江水割不断。</p> <p class="ql-block">  旧的发电厂房。</p> <p class="ql-block">  走进右滩,一条新的文旅路线,正在吸引着城市的游客,逐渐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增长点。</p> <p class="ql-block">  黄氏大宗祠位于杏坛镇右滩村,是岭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明代祠堂建筑,也是顺德唯一留存的状元家族祠堂。作为文状元黄士俊的宗族宗祠,其历史脉络、建筑艺术与文化价值相互交织,构成了一部鲜活的明清岭南社会史。</p><p class="ql-block"> 一、历史溯源:从科举传奇到家族荣耀</p><p class="ql-block"> 黄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其核心人物黄士俊(1570-1661)是顺德科举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他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殿试夺魁,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明代广东唯一的“状元宰相”。祠堂最初为黄氏族人祭祀先祖而建,后因黄士俊的显赫地位,逐渐成为家族荣耀的象征。清咸丰、同治年间及1931年多次重修,2005年完成最近一次修缮,现存建筑融合了明、清及民国时期的风格。</p><p class="ql-block"> 黄士俊的生平充满传奇色彩:他27岁放弃会试回乡照顾兄长,后以“清正”闻名官场,三次辞官避祸,晚年参与反清复明活动,最终以91岁高龄终老乡里。这些经历不仅塑造了其个人品格,也赋予祠堂深厚的历史叙事性。</p><p class="ql-block"> 二、建筑艺术:岭南工艺的集大成者</p><p class="ql-block"> 黄氏大宗祠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沿纵深依次为头门、仪门、正厅、后堂,两侧辅以廊庑和厢房。其建筑工艺体现了珠江三角洲明清祠堂的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 1. 木雕瑰宝:梁架、斗拱、雀替等构件遍布精美的木雕装饰,题材包括麒麟、瑞兽、花卉及《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历史典故。正厅的“百鸟朝凤”驼峰木雕尤为瞩目,刀法细腻,层次分明,展现了岭南木雕“多层镂空”的精湛技艺。</p><p class="ql-block"> 2. 灰塑与砖雕:屋脊灰塑以“双龙戏珠”“八仙过海”为主题,色彩鲜艳,造型灵动;山墙砖雕则以“郭子仪祝寿”“三英战吕布”等故事为蓝本,刀法刚劲,立体感强。这些装饰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暗含“忠孝节义”的儒家伦理。</p><p class="ql-block"> 3. 空间礼制:头门与仪门之间的天井采用“步步高”台阶设计,隐喻“科举进阶”之意;正厅的“黄氏大宗祠”匾额由清代书法家李文田题写,彰显家族地位。后堂供奉黄氏历代祖先牌位,两侧墙壁镶嵌《黄氏族谱》碑刻,记录家族迁徙与科举成就。</p><p class="ql-block"> 三、文化意义:从家族记忆到城市符号</p><p class="ql-block"> 1. 科举文化的见证:作为顺德唯一的状元家族祠堂,黄氏大宗祠保存了大量与科举相关的文物,如黄士俊的殿试策论手稿、官服补子、朝珠等。2013年辟为“顺德状元文化博物馆”后,新增《金榜题名时·顺德状元文化展》,系统展示顺德自宋代至清代的科举成就,其中包括4位文状元、1位武状元的生平事迹。</p><p class="ql-block"> 2. 建筑遗产的保护:1998年被列为顺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晋升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修缮过程中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例如2005年修复时采用传统“蚝壳灰”材料,保留了清代建筑的梁架结构与装饰风格。</p><p class="ql-block"> 3. 文旅融合的典范:与六祖殿、甘竹滩洪潮发电站等景点串联成“状元文化+西江文化”旅游线路。2024年,清晖园博物馆推出“少年造园家”研学课程,将祠堂建筑与园林美学结合,吸引青少年参与传统文化体验。</p><p class="ql-block"> ( 根据网上资料综合摘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亦陈列着几位广东著名的历史文人的简历,其中伦文叙是最有代表性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伦文叙(1467年—1513年),字伯畴,号迂冈,明代南海县黎涌村(今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黎涌村)人,是岭南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状元之一。他出身寒门,凭借超群的才华和勤奋,在科举道路上连中两元(会元、状元),并开创“一门四进士”的家族荣耀,其故事在广府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崇文尚学”精神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伦文叙出生于贫寒家庭,父亲伦显以撑渡船、种菜为生,母亲区氏操持家务。尽管家境困苦,伦文叙自幼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两三岁时便能背诵唐诗,七八岁已能出口成章,被乡人称为“神童”。他曾因家贫辍学,以卖菜维持生计,却坚持在菜市场、私塾外偷听讲学,甚至用菜叶练字。一位何姓塾师被其求学精神打动,免费收他为徒。塾师病逝后,伦文叙一度陷入困境,幸得粥铺老板接济,每日赠粥充饥。这段经历成为后世“状元及第粥”传说的原型。</p><p class="ql-block"> 弘治二年(1489年),23岁的伦文叙以儒士身份参加乡试,因文章出众被巡按御史周南赏识,选入太学深造。十年后,他赴京参加会试,以第一名(会元)的成绩晋级殿试。据传,殿试原定浙江才子丰熙为状元,但因丰熙腿有微跛,明孝宗认为有损国威,遂改立伦文叙为状元,丰熙降为榜眼。这一戏剧性转折虽在正史中无明确记载,却成为民间津津乐道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伦文叙高中状元后,历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右春坊右谕德等职,曾参与编修《明孝宗实录》和皇室族谱《玉牒》。他以学识渊博、直言敢谏著称,在经筵讲学中常以史为鉴,引导皇帝亲贤远佞。正德八年(1513年),他出任顺天府(今北京)主考官,选拔出一批贤才,同年病逝于任上,年仅47岁。</p><p class="ql-block"> 作为文人,伦文叙著有《迂冈集》《白沙集》等作品。其诗文风格沉凝典雅,用典精当,如《吊古》中“凤楼寥寂金莲步,燕馆荒凉玉树歌”,以历史沧桑感见长。他的对联才华尤为突出,传说曾为寺院题写“杏坛七十二贤,贤资希圣;云台二十八将,将将封侯”,巧妙嵌入数字,至今仍被传颂。</p><p class="ql-block"> 伦文叙的家庭教育堪称典范。他的三个儿子均考取功名:长子伦以谅为正德十一年解元、进士,官至南京通政司参议;次子伦以训为正德十二年会元、榜眼,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三子伦以诜为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南京兵部武选郎中。父子四人共获“四元双进士”,被明武宗御赐“中原第一家”牌坊,成为科举史上的佳话。</p><p class="ql-block"> 伦文叙的故事在广府地区衍生出众多民间传说。最著名的是“伦文叙三戏柳先开”:湖广才子柳先开自诩“新科状元”,与伦文叙展开对联和赋诗较量,最终败北。此外,他与唐伯虎、王阳明同届科考的经历,以及“独占鳌头”“金笔挥墨”等典故,均被改编为粤剧、电影(如1994年《伦文叙老点柳先开》)和评书,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符号。</p><p class="ql-block"> 伦文叙的生平体现了“寒门贵子”的励志精神,其故事在民间经久不衰。佛山市黎涌村至今保留“状元井”,相传为伦文叙幼年饮水处,村民行开笔礼时仍会取井水调墨。南海区狮山镇的状元公园以伦文叙为主线,通过雕塑、浮雕展示其生平,成为传承科举文化的重要场所。此外,“状元及第粥”作为广府美食,至今仍是学子考试前的“开运餐”。</p><p class="ql-block"> 伦文叙的一生,是寒门士子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典范,也是岭南文化与中原文明交融的缩影。他的故事,跨越时空,至今仍激励着人们追求知识与理想。从卖菜郎到状元,从历史人物到文化符号,伦文叙的传奇不仅属于佛山,更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p> <p class="ql-block">  祠堂外竖立着三十多块考取举人的历史遗迹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祠堂外村民房屋一瞥。</p> <p class="ql-block">  “六祖殿”是右滩村的一大亮点。其影响力已远远超出杏坛镇。</p> <p class="ql-block">  据资料介绍, 右滩六祖殿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佛教建筑,其历史渊源与禅宗六祖惠能的弘法事迹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 六祖殿始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禅宗六祖惠能(即南华寺六祖真身供奉者)的一段传奇经历。据史料记载,惠能在躲避追杀期间,曾乘船途经甘竹滩(今杏坛镇附近),因风雨受阻而滞留右滩村讲经说法,当地村民为纪念这一事件,遂在此建殿供奉。右滩村开村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六祖殿依托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成为融合状元文化、西江文化的重要地标。</p><p class="ql-block"> 六祖殿整体建筑风格为典型的岭南传统祠堂样式,兼具佛教寺庙的庄重与地方特色。其建筑工艺精湛,集灰雕、砖雕、石雕、木雕和陶塑之大成,体现了珠江三角洲明清时期建筑的典型艺术特点。例如:</p><p class="ql-block"> 木雕工艺:梁架与门窗上的雕花雅致细腻,题材多为花卉、瑞兽及佛教故事,展现了岭南木雕的高超技艺。</p><p class="ql-block"> 灰塑与砖雕:屋脊和山墙的灰塑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墙体上的砖雕以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为主题,刀法流畅,立体感强。</p><p class="ql-block"> 空间布局: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六祖殿等,沿山势层层递进,气势恢宏。尽管六祖殿历经重修,但仍保留了清代建筑的风貌,成为研究岭南佛教建筑与禅宗传播史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六祖殿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符号。其历史脉络与惠能的弘法历程相呼应,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本土化实践。此外,殿内保存的建筑工艺与文物,为研究明清时期岭南地区的宗教、艺术与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样本。对于游客而言,参观六祖殿不仅能感受禅宗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领略顺德水乡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重修“六祖殿”捐助人芳名榜。</p> <p class="ql-block">  在“六祖殿”的山岭下,还有一座仿古的建筑,它是右滩群众活动中心的会堂,同时还是杏坛镇曲艺演出中心,可容纳五百多人。会堂始建于1970年代末,占地1800平方米,原为三级戏院,曾是村民观看粤剧、电影的主要场所。2014年重修时保留了仿明清风格的砖木结构,并融入状元祠拆建的原始材料,兼具历史价值与岭南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远处的杏坛右滩,走过甘竹滩水电站的大坝,右方江边便是左滩村,但它属于顺德的龙江镇。</p> <p class="ql-block">  这是水电站的俯瞰示图。</p> <p class="ql-block">  在左滩的岸边,水电站2017年被列为顺德的红色教育基地,通过旧厂房、展馆,实物与场景的复原,展示“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甘竹滩精神。水电站现在是工业的遗产和省级水情的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展馆的入门之处,一幅黎子流的临别赠言,令人思绪和感概万千。</p><p class="ql-block"> 在龙江镇,黎子流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出生在顺徳龙山乡,其家族世代在此务农。(根据龙江镇行政区划沿革,龙山乡在1987年撤区建镇后并入龙江镇)1951年,黎子流以土改队员身份投身基层,1953年起历任龙山乡副乡长、乡长、区委书记等职。在龙山乡期间,他主导了多项民生工程,其中围海造田与水利建设:组织群众在西江沿岸围垦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并兴修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灌溉条件。这一经历塑造了他“敢为人先”的务实作风,也为后来在顺德推动农村改革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 他在顺德工作了33年,1983年至1989年任江门市委书记,1990年至1996年任广州市市长。他以“平民市长”的亲民作风和敢为人先的改革魄力闻名,在地方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文化传𠄘等领域留下深刻的印记,在广州市至今仍得到民众的深切怀念,是一位深得民心,民望非常高的市长。他的形象和故事,在网络仍继续流传,其中一句“得就得,不得就返顺德”的经典豪言,深入人心。</p> <p class="ql-block">  “嚟”字是粤语来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左滩因位于甘竹滩左侧而得名,北枕大金山,南望犀牛山、西江与甘竹溪,呈“U”型环绕,形成“三山夹两水”的独特地貌。北宋时期,先民在此筑堤围垦,开启桑园围水利体系的雏形。明清时期,依托甘竹溪的航运优势,左滩成为蚕丝贸易的重要节点,“一船丝运出,一船白银归”的盛景延续数百年。</p> <p class="ql-block">  见龙桥始建于明代,具体年代未明确记载,但根据《顺德县志》及地方传说,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末。关于桥名的由来,最广为人知的传说是:明末崇祯皇帝之子朱慈烺为躲避清兵追杀,在顺德状元黄士俊的护送下南逃至甘竹滩。当船只行至左滩石桥附近时,突遇狂风巨浪,太子不幸溺亡。当地百姓为纪念这位末代皇子,将石桥命名为“见龙桥”,取“见龙在田”之意,寓意皇室血脉在此陨落。</p><p class="ql-block"> 另一版本的传说则与清代乾隆帝相关:相传乾隆一子在皇位争夺中遭诬陷,被迫跳江自尽,尸体被发现于左滩桥下,乾隆遂赐名“见龙桥”。不过,这一说法在地方文献中缺乏明确记载,更多作为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存在。</p><p class="ql-block"> 见龙桥身石材的拼接工艺精湛,未使用任何黏合剂,全凭石块间的咬合结构维持稳定。这种“干垒法”是明代岭南石桥的典型建造技术,体现了古代工匠的力学智慧。</p><p class="ql-block"> 2021年,见龙桥升级为佛山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左滩村以见龙桥为核心,打造了“桑园围文化体验游”线路。这座古桥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探寻岭南历史的脉络。</p> <p class="ql-block">  见龙桥旁的大涌口水闸。</p> <p class="ql-block">  村内的壁画,往日鱼塘桑基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江边新材料的码头通道,也是一条全新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据了解,随着文旅产业的开发,左滩村以见龙桥为核心,打造了“桑园围文化体验游”线路,串联甘竹滩洪潮发电站历史展示馆、麻祖岗贝丘遗址等景点,并和右滩历史文化景点遥相呼应,龙江镇与杏坛镇双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可以想象,在江边漫步,欣赏古桥与西江落日的诗意画面,或参与酱鱼文化节、龙舟邀请赛等民俗活动,这里将是焕发出一片旅游天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