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引而出》——上海民族乐团2025-2026演出季开幕音乐会

海宁妙松

<p class="ql-block"> 《脱颖而出》</p><p class="ql-block"> 上海民族乐团2025-2026乐季开幕音乐会</p><p class="ql-block"> 《脱颖而出》是上海民族乐团专为青年演奏家打造的展示平台,自二O一六年首次推出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季《脱颖而出》音乐会。今年的《脱颖而出V》——上海民族乐团2025-2026乐季开幕音乐会将由乐团驻团指挥姚申申执棒,由八位乐团“90后”“00后”青年演奏家担当主奏,演绎一批民族管弦乐作品,吹弹拉打、各展其才,一展青年民乐演奏家继承传统而敢于创新的艺术追求。观众将在新人演绎的《春秋》《火祭》《愁空山》等作品中,感受青年民乐演奏家对当代经典民乐作品的思考与理解,也将在《伎乐天》《自在》《云水三章》等近年新创佳作中,感受新人与新作的交织共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四十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会标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上海民族乐团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脱颖而出》是</span>第四十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会主体演出项目,也是上海民族乐团2025-2026乐季开幕音乐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导赏王勇</p><p class="ql-block"> 王勇,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中国音协理事,高校音乐联盟副主席,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大辞海》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科主编,丝绸之路国际演艺联盟首席专家,上海市“浦江人才”、“曙光学者”,上海计算机音乐协会副会长,德国国家学术交流委员会(DAAD)学者,首位中德联培音乐学博士。近年发表各类文论专著逾百万字。​</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他始终坚持致力于高雅艺术的普及推广工作,在国家大剧院、上海图书馆、上海大剧院、深圳音乐厅、广州星海音乐厅等举办各类系列艺术讲座数百场。担任CCTV中国器乐大赛决赛文化评委、CCTV维也纳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直播嘉宾等。至今已连续十九年直播主讲上海“星期广播音乐会”,被誉为“主持人里最懂音乐,音乐人里最会主持”的上海普及高雅艺术的首席专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指挥姚申申</p><p class="ql-block"> 姚申申,上海民族乐团驻团指挥,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指挥委员会副秘书长,同时受聘于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客座副教授。曾担任新加坡华乐团助理指挥,新加坡国家青年华乐团指挥,并多次受邀香港中乐团、澳门中乐团担任客席指挥。曾荣获第二届香港国际中乐指挥大赛季军。他不仅是一位活跃于国际舞台的上的指挥家,更是一位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不可多得的指挥、二胡双专业优秀人才。</p><p class="ql-block"> 姚申申在担任上海民族乐团指挥期间,成功上演了《上海回响》《火红中国年》《乐和四海》《中流砥柱之首席之夜》等数十部经典原创民族管弦乐音乐会。二O一八年,作为执行导演之一,执导《海上生民乐》音乐现场参演第四十六届塞万提斯艺术节,在大洋彼岸大放异彩。全程参与音乐创作、排练并指挥乐团二O一八年原创作品《共同家园》音乐现场。二O一九年指挥《海上生民乐》音乐会版本开启国际巡演之路,先后亮相第八届圣彼得堡国际文化论坛、泰国吉纳斯特拉国际音乐节开幕演出、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新春音乐会等七个城市的巡演,获得极高的评价。二O二O年指挥乐团首演《紫禁城》《共饮江河水》及二O二一年《国乐咏中华》等多部大型原创作品,广受好评。同年担任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音乐统筹、排练指挥。</p><p class="ql-block"> 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姚申申逐渐形成了既严谨规整、又灵活自如的指挥风格,对乐队宏观结构及各声部微观织体均有清晰把握,具备相当的舞台洞察力和表现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指挥彭菲</p><p class="ql-block"> 彭菲,上海民族乐团驻团指挥,哲学博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指挥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音乐学院客座教授。</p><p class="ql-block"> 彭菲出生于音乐世家,自幼绕足外祖父指挥家熊冀华教授跟前体悟音乐,于四川音乐学院取得钢琴、指挥双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而后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学习深造,师从指挥家张国勇教授,获艺术硕士学位。旅沪期间,舅外公指挥家黄晓同教授就近引领指挥艺术的深耕。同时追随Prof. Gennady Rozhdestvensky、Prof. Joema Panula、Prof. Thomas Sanderling等当代指挥大师,在研习课程中受益匪浅,深获大师赞赏,其指挥的语汇里已有自我鲜明的符号。后进入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潜心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每一次与不同乐队的合作都是来自于她心灵的音乐之境。其指挥风格纯然发舒内心情境,以女性细致的思维及肢体天性,同时具有强盛刚劲的气度,用最贴切的碰触,去呈现作品的音乐生命。既有柔性的细致委婉,同时亦有刚性的豪情洒脱,刚柔并序。其音乐领域广及交响乐、民族管弦乐、当代音乐,荣获三十一届上海之春音乐节新人表演奖、等诸多奖项。</p><p class="ql-block"> 作为上海民族乐团驻团指挥,成功指挥了《海上生民乐》《锦绣中华》《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梨园》《栀子花开了》《梦想新声音《禅意东方》等主题音乐会,并在《寻找中国的声音》第六届刘天华奖民乐室内乐作品征集终评暨颁奖音乐会中,其指挥的首演作品荣获金奖。作为客席指挥曾先后与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青岛交响乐团、中国青年民族乐团、四川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四川音乐学院民族乐团、香港宏光国乐团、中央民族乐团、山东民族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贵阳交响乐团、珠海民族乐团、浙江民族乐团、澳门中乐团、无锡民族乐团等合作演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胡嘉倩 </p><p class="ql-block"> 胡嘉倩,上海民族乐团打击乐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艺术硕士,师从罗天琪、杨茹文教授。曾受邀任上海戏剧学院联合延安大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原创话剧作品《路遥的世界》打击乐总设计。曾获二O二O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小型作品)新人奖”、“第一届日本国际打击乐大赛”青年组世界打击乐金奖、二O一八PAS•第二届国际打击乐艺术节(传统打击乐)成人组独奏金奖、第十三届全国青少年打击乐比赛专业青年组民族打击乐组合第一名等。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锦绣中华•共饮江河水》音乐会中首演月琴、马林巴与乐队《彩云悠悠》;参与创演的打击乐二重奏作品《争•融》,荣获由上海市文化旅游创演的打击乐二重奏作品《争.融》,荣获由上海市文化旅游局颁发的"2020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小型作品)"优秀作品奖。随团出访国内外多地进行交流演出。受邀参演谭盾作品《武汉十二锣》、《天顶上的一滴水》;受邀于IPEA国际打击乐教育协会,参演重奏作品《Uneven Souls》。</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打击乐与乐队《仓才》</p><p class="ql-block"> 作曲:唐建平</p><p class="ql-block"> 打击乐演奏:胡嘉倩</p><p class="ql-block"> 数千万年以来,打击乐器以其单一的音响,表达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记载人类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这部打击乐协奏曲就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基础上创作的。</p><p class="ql-block"> 作品中以中国京剧中锣和钹的两个声音——“仓”(CANG)和“才”(CAI)极其典型的节奏组合方式为核心素材。在作品中它们就如同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命运动机一样,在各种展开和变型的发展中贯穿全曲。就象有音高的旋律性音乐主题一样,“仓”和“才”在音乐表现中,在寄托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表述文化观念及其对人生的感慨等方面起着主导性作用的。从纯声响学意义上讲,用“仓”“才”这样单一甚至是噪音性的音响来构筑交响性的音乐作品是有相困难的。</p><p class="ql-block"> 受中国戏曲特别是京剧音乐运用不同力度,不同速度、不同组合的打击乐段落表现剧情、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戏剧发展的启发,用乐队奏出将敲击性的音响及其各种音色和富有炫技性的马林巴演奏,将音乐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以突出打击乐强力的声音为主,由粗犷、激烈和具有强烈动感的节奏的快板和一手托鼓单手演奏的方式构成;二是突出打击乐器的音色为主,大量运用了各乐器上的非常规奏法,创造出神密性的特点;三是各类打击乐的综合运用;四是马林巴为主奏的曲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打击乐《仓才》演出摄像片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打击乐《仓才》演出剧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王楚卿 </p><p class="ql-block"> 王楚卿,上海民族乐团阮演奏家,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师从著名阮演奏家刘波教授。二O一八年成功举办独奏音乐会《肆弦吟》。在《思南赏艺会》《国乐咏中华》等乐团的大型原创作品中担任阮演奏。二O一九年首演中阮独奏曲《狩》。曾参加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古乐•新声》巡演,多次参加全国艺术院校民乐室内乐高峰论坛,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等音乐会。曾获得二O一八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艺术专业个人一等奖、二O二二年在北京文旅部举办的“这,就是我们的旋律”展演中获得最佳展演奖、分别于二O一八、二O二O“阮声咸韵”浙江分级大赛专业组中获金奖第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阮与乐队《自在》</p><p class="ql-block"> 作曲:李玥锦</p><p class="ql-block"> 中阮演奏:王楚卿</p><p class="ql-block"> 自在,取其三种境界。“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内外及中间,了然无一碍。所以日阳中,向君言自在”、“戒自在、神通自在;智自在、慧自在”。</p><p class="ql-block"> 中阮协奏曲《自在》创作于二O一七年九月,作曲家以中阮醇厚温和的音色道出对理想心境的向往——潇洒于指尖,看世间一切皆淡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阮《自在》演出摄像片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阮《自在》演出剧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刘宣邑 </p><p class="ql-block"> 刘宣邑,上海民族乐团箜篌演奏家。沈阳音乐学院箜篌演奏专业硕士、沈阳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拔尖人才、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箜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自幼学习箜篌演奏,师从于贺虹教授。</p><p class="ql-block"> 二OO九年录制出版箜篌重奏专辑《箜篌•雨打芭蕉》,二O一一年获第三届辽宁省民族器乐展演比赛专业组金奖,二O一二年作为组合成员之一在文化部主办的“文华艺术院奖——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民族民族乐器演奏比赛”中获得小型民族乐器组合演奏奖,二O二O年获第四届亚太青少年国际器乐锦标赛专业组总决赛箜篌专业冠军等多个奖项。曾受邀出访加拿大、斯洛伐克、奥地利等国演出。进入乐团以来,在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国乐咏中华》《慈悲颂》等音乐会演出中崭露头角,深受好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箜篌与乐队《伎乐天》 </p><p class="ql-block"> 作曲:王丹红 </p><p class="ql-block"> 箜篌演奏:刘宣邑</p><p class="ql-block"> 箜篌协奏曲《伎乐天》是中国当代作曲家王丹红以敦煌艺术为灵感创作的一部充满东方神韵与现在交响精神的音乐诗篇。</p><p class="ql-block"> 伎乐天是佛教中的香音之神,在敦煌壁画中,乐天亦指天宫泰乐的乐使,就是人们常说的“飞天”。乐曲的创想来自作曲家亲临敦煌莫高窟的感动——作品充分发挥箜篌善于表达旋律的特点,描绘敦煌壁画上飞天的婀娜身姿,采用西域音乐风格,神秘而灵动。作品将千年丝路文明、佛教美学与当代音乐语言交融,通过箜篌这一古老乐器与乐团的对话,重现了敦煌艺术的瑰丽幻境与人文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箜篌《伎乐天》演出摄像片段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箜篌《伎天乐》演出剧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演员刘宣邑向观众谢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董施栾 </p><p class="ql-block"> 董施栾,上海民族乐团二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师从严洁敏教授。二O一七年获第六届文华奖小型民族乐器组合最高奖,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一等奖学金。曾是中央音乐学院“圣风”室内乐组合成员,曾受邀出访新西兰文化交流活动、澳门“一带一路音乐传承”国际青年音乐节等演出活动。进入乐团后,在《脱颖而出》《国乐咏中华》等演出担任主要演奏,获得好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胡琴与乐队《火祭》</p><p class="ql-block"> 作曲:谭盾</p><p class="ql-block"> 胡琴演奏:董施栾</p><p class="ql-block"> 作品融合中国传统的祭祀音乐与宫廷音乐风格,通过中胡、二胡、高胡的不同音色,展现丰富立体的音响效果,表达对民族历史的深切追思,抒发对和平的永久祈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胡琴《火祭》演出摄像片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胡琴《火祭》演出剧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刘嘉 </p><p class="ql-block"> 刘嘉,上海民族乐团琵琶演奏家,本科硕士均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著名琵琶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兰维薇。曾获二O二一年“青乐杯”第五届国际琵琶比赛银奖,二O二二年首届“国韵杯”民族器乐艺术展演职业组(琵琶)成年组“未来之星”。</p><p class="ql-block"> 凭借扎实精湛的演奏技巧和沉稳大气的演奏风格,他与国内重要的民族管弦乐团、当代室内乐团等进行了成功的合作并获得了高度评价。曾先后参演过“第38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式”、“中土建交50周年音乐会”、“俄罗斯’中国文化节’开幕音乐会”等国内外重大音乐活动。在上海民族乐团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云之上——让听觉从东方出发》、上海交响乐团《纪念朱践耳百年诞辰专场室内乐音乐会》、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西域之光》、“远”室内乐团《二十四孝》等演出和作品中担任独奏、领奏,并有出色表现。</p><p class="ql-block"> 作为新一代青年琵琶演奏家,刘嘉深耕于传统技法的传承与现代演奏风格的融合,他对作品的阐释和呈现也深受业内外人士的褒奖,是一颗冉冉升起的乐坛新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琵琶与乐队《春秋》 </p><p class="ql-block"> 作曲:唐建平</p><p class="ql-block"> 琵琶演奏:刘嘉</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孔子生活的年代,“春秋”二字也常常被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史的代名词。这部作品以“春秋”二字为题,除了具有其特定的纪念意义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借这一含深远的标题,来抒发今天的中国人对自己民族古老、辉煌而又博大精深的文化成就的崇拜、赞颂和追溯之情,也表现了春秋时期百家争鸣、英雄才辈出的生动局面。</p><p class="ql-block"> 这首协奏曲以其恢弘的气势,朴实深情的旋律以及较高难度的演奏技巧为艺术特色,也因其具有较深刻的思想性而引人注目。在吸收“儒家”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等音乐思想外,在作品的中部,还引用了琴曲《梅花三弄》音调,借以升华音乐境界。“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傲雪之韵。” </p><p class="ql-block"> 作品共分为五段:一、引子,二、行板,三、快板,四、柔板至快板,五、急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琵琶《春秋》演出摄像片段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琵琶《春秋》演出剧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王泽 </p><p class="ql-block"> 王泽,上海民族乐团笛箫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竹笛学会会员。二O一O年考入浙江艺术学校,师从浙江交响乐团笛子演奏家汪悦洲;二O一六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二O二O年保送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詹永明教授。在校期间多次赴日本、新加坡、维也纳、日内瓦等地演出,二O一九年四月成功举办“鹧鸪情"”——个人竹笛音乐会,反响热烈。</p><p class="ql-block"> 曾获二O一八西湖国际青少年音乐节中国乐器艺术节高等院校专业组金奖,第二届“松庭龙吟”全国竹笛邀请赛青年A组金奖,创作作品《南湖情》获该赛事建党百年红色主题创作优秀奖。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弘音组合成员入围文旅部第七届全国青少年民族器乐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吹管乐与乐队《云水三章》 </p><p class="ql-block"> 作曲:李博禅</p><p class="ql-block"> 吹管乐演奏:王泽</p><p class="ql-block"> 《云水三章》为竹笛、箫、尺八与民族管弦乐团而作的协奏曲,由上海民族乐团委约创作二O二三年。</p><p class="ql-block"> 一章《向天边的云》</p><p class="ql-block"> 二章《向水中的叶》</p><p class="ql-block"> 三章《向远方的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吹管乐《云水三章》演出摄像片段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吹管乐《云水三章》演出剧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晨晓 </p><p class="ql-block"> 李晨晓,上海民族乐团阮演奏家。十一岁师从著名阮演奏家刘波教授,二O一七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现为上海民族乐团青年演奏家。曾获第六届国际音乐艺术大赛亚洲总决赛少年组器乐类中阮项目金奖,二O一二江浙沪柳琴阮三弦分级大赛中阮专业捌级组银奖,二O一五全国阮咸艺术展演职业少年组金奖。曾参演第三十六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并成功在沪首演作曲家邱晓柳的《弹•谈》。进入乐团后,在《海上生民乐》《国乐咏中华》《云之上——让听觉从东方出发》等原创项目中有出色的表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阮与乐队《第二中阮协奏曲》第三乐章</p><p class="ql-block"> 作曲:刘星</p><p class="ql-block"> 中阮演奏:李晨晓</p><p class="ql-block"> 作品创作于二OO一年,历时十年完成修改,突出展现中阮的传统韵味和现代演奏技巧。作曲家刘星阐释:“对于作曲家来说,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能够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为民族积累精神财富,是人生最大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阮《第二中阮协奏曲》演出剧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阮《第二中阮协奏曲》演出录音片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高雅</p><p class="ql-block"> 高雅,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入选首批上海音乐学院“登峰人才培养计划”。她五岁随父亲学习竹笛,二OO八年至今现师从著名竹笛演奏家唐俊乔教授。于二O一O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随后一路推免直升上海音乐学院本科、研究生部。二O二三年获得硕士学位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p><p class="ql-block"> 二O一四年获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竹笛少年组铜奖,二O一七年第六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教育教学成果展组合最高奖(文华奖),二O一八年第四届北京竹笛展演中青年专业 A 组金奖,二O二O年第五届北京竹笛邀请赛暨首届北京箫邀请赛“箫专业A组”“竹笛集体组”双金奖,二O二一年第三十七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竹笛艺术节暨第二届竹笛邀请赛专业青年组金奖。曾赴意大利米兰参加“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上海周开幕式音乐会及上海周专场演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竹笛与乐队《愁空山》 </p><p class="ql-block"> 作曲:郭文景</p><p class="ql-block"> 竹笛演奏:高雅</p><p class="ql-block"> “山”,是郭文景众多作品中的贯穿主题,这个贯穿主题体现出作者悲剧与宏大的音乐风格。这部协奏曲是作曲家“山”系列中的一首。</p><p class="ql-block"> “愁空山”,句出李白长诗《蜀道难》。作品充分发挥竹笛的丰富演奏技巧,运用曲笛、梆笛和大笛营造“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剑阁峥嵘面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不同意境,浓烈磅礴,充满张力。</p><p class="ql-block"> 第一乐章 Lento</p><p class="ql-block"> 作曲家本人用李白的长诗《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两句来概括。尾部带下滑音的“单音动机”和排箫(pan-pipe)的音色精确地表现出了这种凄凉、迷朦的情绪。独奏笛子一开始用“循环换气”的技巧,吹出了一个”不可能的”长音,听众可以因此感受到绵延无尽的群山。</p><p class="ql-block"> 第二乐章 Allegro</p><p class="ql-block"> 这个乐章音乐风格带有中国西南地区的色彩。竹笛“双吐循环换气”的快速音流描绘出层岭叠翠的山野在阳光下的斑斓色彩。</p><p class="ql-block">​ 第三乐章 Andante-Allegro</p><p class="ql-block"> 作曲家用李白的长诗《蜀道难》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来概括和描述这个乐章。浓重的鼓声和音色醇厚的独奏低音大笛描绘出了这种悲剧气氛。</p><p class="ql-block"> 作曲家本人认为自己在这部作品中的主要贡献,在于改变了传统中国笛子清朗明丽欢快的性格形象,成功地赋予它未曾有过的悲剧力量和戏剧张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竹笛《愁空山》演出摄像片段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竹笛《愁空山》演出剧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演出结束,全体演职人员集体谢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上海音乐厅一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