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15号离开了霞浦,乘高铁前往莆田,到了莆田,入酒店休息。</p><p class="ql-block">16号本预定在莆田玩一天,下午5点多钟再乘高铁前往泉州,可是往往计划赶不上变化,早上下雨,雨还不小,这还去哪呀,只好将前往泉州的车票改签在中午12.25分多钟了,就早点去泉州玩吧。</p> <p class="ql-block">莆田离泉州就一站地,12.50分就到了泉州,我们安排好酒店入住,就前往泉州西街。</p> <p class="ql-block">泉州市,简称“鲤”,别名刺桐城、温陵,福建省辖地级市,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沿海,北承福州、莆田,南接厦门,东望台湾,西毗漳州、龙岩、三明。</p> <p class="ql-block">泉州古称“刺桐”,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一座写满海洋记忆的港口城市,已有1300多年历史。10-14世纪,泉州在繁荣的国际海洋贸易中蓬勃发展,成为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东方第一大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旅居世界各地的泉州籍华侨、华人720多万人,旅外乡亲热心桑梓建设,或投资办厂,或兴学育人,或捐资慈善,或兴办公益,涌现出一大批贡献巨大、成就杰出的乡贤硕彦,成为推动泉州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泉州与世界密切联系的纽带和桥梁。</p> <p class="ql-block">泉州西街,是我们在泉州的第一站。</p> <p class="ql-block">泉州西街是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境内道路,也是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街于唐开元年间形成;于唐天祐二年(905年)延伸;于民国12年(1923年)改建马路,西街东起钟楼,西至城西路,全长1700米,宽10米。</p> <p class="ql-block">泉州钟楼是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中心地标,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位于泉州中山路与东、西街交叉口。钟楼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本体以西洋风格建造,同时融合了闽南特色,是福建省首屈一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钟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表白色,形状似亭似楼。其顶部安装四面圆形时钟、风向标、指南针和避雷设施;中部似一楼阁,四面设有窗户;底部为圆形基台,台上四根方形水泥柱支撑整座建筑。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欧洲风格,还融入了闽南传统元素,展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钟楼见证了泉州近百年历史,是古城的重要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福建省泉州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提线木偶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传统戏剧形式,主要发祥地在泉州,也叫作泉州提线木偶戏。其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古时被称作“悬丝傀儡戏”,具有巫文化和“人神沟通”等性质;同时,传统的提线木偶戏剧目采用了木偶头雕刻工艺,隐含了民间信仰及婚丧喜庆等习俗,是泉州人民和闽南语系地区人民生老病死礼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西街遇到一家展示传统提线木偶的店铺,店铺老板特别热情,让我们进店参观,并拿出一个孙悟空的木偶让我们体验,很有意思,只是没有机会欣赏提线木偶戏的演出。</p> <p class="ql-block">这是店里各种提线木偶,都栩栩如生,特别可爱。</p> <p class="ql-block">店主教我们如何操作,还算不那么复杂。</p> <p class="ql-block">西街的小吃一条街,很繁华热闹,游人熙熙攘攘特别多,各种福建小吃应有尽有,我们品尝了多钟,都很美味可口。</p> <p class="ql-block">逛了一圈,我们离开西街,返回酒店休息。</p> <p class="ql-block">16号泉州第二天,早餐后,我们继续泉州的行程,乘公交车前往泉州第二站,清源山。</p> <p class="ql-block">清源山,这座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北郊的名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访。作为泉州唯一的5A级景区,清源山不仅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的地方,更是道教文化和弘一法师遗迹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清源山素有“道教圣地”之誉,山中留有大量文物古迹,尤以36岩洞、18胜景闻名于世。现存有唐、宋、元时期道教、佛教、藏传佛教大型石雕造像7处9尊,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3处,以及600多方摩崖石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清源山融奇石、泉瀑、山林自然景观于一山,为游客提供了优美的自然观赏环境。</p> <p class="ql-block">老君岩的山门,曲尺型的上下两级平台,是阴阳太极八卦的变型图案,正前耸立的这方天然石头上镌刻着“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还有这幢以盘根错节为窗饰挂落的石构山门,充满了山野气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令人有进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p> <p class="ql-block">沿着这条幽静的林荫石径往前,植物界巨人——榕树分立两侧。那一丛丛既密又长的树根,有如老子的长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长地久,无限生机”。</p> <p class="ql-block">孔子间礼老子的石雕塑,栩栩如生。据史记记载,孔子一生曾多次问礼于老子,孔子称老子为先生。其中,《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春秋鲁昭公二十四年,在周都洛邑(今洛阳),当时孔子向老子请教,孔子问礼于老子后,对老子有很高的评价,并把老子比喻为龙。</p> <p class="ql-block">老君岩造像是体现宋元泉州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位于泉州的母亲山清源山西峰下,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凿刻于宋代,系以一块天然巨石人工雕凿而成。造像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老君席地而坐,右手凭几,左手扶膝,双腿盘屈,体态安闲。扶几雕刻精致,饰卷云纹样。造像面目和蔼慈祥,脸含笑意,双目有神,静观众生,独具神韵。老君岩露天屹立,在清源山奇峰碧野的衬托下,更显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的庄严境意,是清源山多元文化的典型代表,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p> <p class="ql-block">老君岩造像是中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戏称之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实。</p> <p class="ql-block">清源山“太上灵台”可能是一个象征老子及其道教思想在清源山核心地位的概念,同时也体现了清源山作为多元文化圣地的精神内涵。</p> <p class="ql-block">老子骑青牛出关西行雕塑。传说,当年函谷关总兵尹喜远眺日出望东方,紫气浩荡八千里,“日出东方,紫气东来”,老子骑青牛而至,于是便拜老子为师,辞官随老子沿秦岭终南山神仙路西行。</p> <p class="ql-block">清源山真的很大,由于时间和体力,再就是路线不熟的关系,我们没有在向上攀登,从老君岩走了一段就下山了,一些主要景点没见到,感觉有点遗憾。</p> <p class="ql-block">清源山以其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被誉为“闽海蓬莱第一山”,成为泉州这座千年古城的标志性景点。在这里,可以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岁月的厚重,可以尽情享受登山健身、生态观光和文化体验带来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离开了清源山,我们乘公交车前往泉州第三站,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176号,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佛教圣地。从唐武则天时期建立,历经多次重建和修缮,开元寺不仅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还拥有中国最高的石塔。寺内的大雄宝殿、甘露戒坛和东西塔等建筑,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深厚的佛教文化。</p> <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的麒麟壁是一块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的石雕,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它最初位于泉州府城隍庙前,1970年代初因保护需要被迁移至开元寺西塔北面。</p><p class="ql-block">麒麟壁高约5米,宽19米,厚0.6米,分为三垛。主体部分用交趾陶镶嵌了一只硕大的麒麟,龙首牛尾、麟身兽蹄,作回首顾盼状,嘴咬铜钱,眼睛盯着钱币状的太阳。左右两垛则嵌有砖雕的灵芝、牡丹、鹿、鹤等吉祥图案,工艺精湛,寓意福、禄、寿俱全。</p> <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西塔,又称仁寿塔,是中国古代石塔建筑的杰作之一。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最初为木塔,名为“无量寿塔”。北宋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更名为“仁寿塔”。南宋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改建为石塔,历时10年,于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竣工。</p><p class="ql-block">西塔高44.06米,为五层八角形仿木楼阁式石塔,全部用花岗岩建造。塔身每层门龛两侧雕刻有菩萨、圣僧、信士、帝王及神将等人物浮雕,共计80尊,形态各异,线条粗犷。须弥座束腰部分雕刻有双龙戏珠、双狮戏球、祥花瑞草等图案,共48幅,雕刻技艺精湛。与东塔(镇国塔)并称为“双塔”,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大的一对石塔,展示了宋代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俗称三门或山门,坐北朝南,为开元寺的主入口。其原始建筑已毁坏,经过多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主体建筑修建可追溯于1925年,呈现出三间三进呈方形的“悬出式”建筑形式。</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又名紫云殿、百柱殿,位于开元寺中轴线上,是寺内重要的建筑物,具有官式建筑特征。大雄宝殿保留了宋代建筑的痕迹,重檐歇山顶,两层檐下都有斗栱,上层檐下悬有“桑莲法界”的匾额。其主体为木结构,平面为九间九进,副阶周匝,也被称为“百柱殿”。但为了空间内能够放置佛像,因此省去两排柱子,实则为八十六柱,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又将殿内所有木柱改为石柱。大殿前面有石砌月台,檐下有走廊,屋角朝天空方向延伸上翘,用卷草纹作修饰,整体风格舒展又平缓。</p> <p class="ql-block">东塔名为“镇国塔”,位于寺内大雄宝殿东侧。该塔建于唐咸通年间(公元860年-公元874年),初为九层木塔,东塔在南宋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被大火焚毁后在原址重建为砖塔,在南宋时期就地取材,运用当地的花岗岩为建筑材料,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石塔。</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纪念馆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开元寺内尊胜院,陈列有我国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一生中的最后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嘉兴平湖人人,生于天津,艺术教育家,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弘一大师才华横溢,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诸多文化艺术领域都曾开风气之先。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朴拙圆满,浑若天成”的境界。弘一大师于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开始了一种刻苦向佛、精研律学的简朴生活。他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弘一法师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p> <p class="ql-block">1942年10月7日,弘一法师在自己弥留之际,写下了自己的人生绝笔, “悲欣交集”四个字,并将其亲手交给了负责自己后事的妙莲法师。在写下这四个字的时候,弘一法师已经在弥留之际,几乎意识不清,这四个字也写得七歪八扭。弘一法师留下的这四个字,被称为是书法的至高境界。弘一法师自小与佛法结缘,在拒绝治疗,写下这“悲欣交集”四个字时,弘一法师定然已经将生死看淡,决定真正用自己的生命去探究这个生与死的命题,去迎接自己必然的结局。弘一法师圆寂后遗骨葬于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寺。</p> <p class="ql-block">本生院是开元寺建筑群的一部分。院内殿宇五重,中间三进采用蜡角式建筑,其中戒坛为重檐结构,展现了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本生院的建筑融合了官式建筑与中西合璧的特点,体现了泉州作为宋元时期海洋贸易中心的多元文化特征。</p> <p class="ql-block">本生院门口的石牌坊上有一副对联:“作一切智善巧船师,度诸众生使到彼岸”,寓意佛教的智慧与普渡众生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在藏经阁的左侧有一处古朴的院落,上悬“檀樾祠”的匾额,檀越为“施主”的意思。黄守恭施舍桑园给高僧匡护建道场,寺僧感念黄守恭的大德,在原来的露天戒坛东边建檀樾祠奉祀。黄守恭一族亦称“江夏紫云黄氏”,后裔奉黄守恭为紫云派始祖,堂号“紫云”。</p> <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是一座充满历史底蕴与佛教文化的古刹,它见证了泉州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变迁和宗教发展。在这里,感受到了古代建筑的宏伟与精美,领略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我们离开了开元寺,乘公交车前往泉州第四站,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和惠安县交界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该桥北起蔡襄路,上跨洛阳江水道,</span>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桥梁,也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出代表。它不仅连接了洛江北岸和南岸,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闽南风情。</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从洛阳街南前往洛阳桥的,沿着这条洛阳街而行,两侧的民居、店铺、寺庙、祠堂等,充满了浓浓的闽南古味。</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是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的一座桥梁,建于洛阳江水道之上,也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由时任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历时6年于嘉祐四年(1059年)竣工,原名“万安桥”,后因横跨洛阳江得名。其建造背景与宋代泉州作为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的繁荣密切相关,是连接内陆与沿海的交通枢纽,推动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洛阳江,福建省泉州市一河流。发源于泉州洛江罗溪朴鼎山南麓,在东海镇后渚港注入泉州湾,全长39公里。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西晋京都洛阳世家大族南渡至此,为纪念京都洛阳,遂名洛阳江。</p> <p class="ql-block">从洛阳桥一览无余的欣赏洛阳江,真是美不胜收,江上还有白鹭飞来飞去,为洛阳江增添了无尽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首座跨海梁式大石桥,洛阳桥开创了“筏形基础”“浮运架梁”“种蛎固基”等世界领先的造桥技术,被誉为“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对后世桥梁工程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桥体全长约731米(现存),宽4.5米,以花岗岩砌筑,原有45座船形桥墩,现存44座,可有效分散潮汐冲击力。桥上现存104只石狮、6座宋代石塔及4尊护桥石将军,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p> <p class="ql-block">行至靠近中洲的位置时,可见巨石上刻于1608年的“万古安澜”石刻,以及中亭及甘雨亭等胜迹。中亭现在被变更为“海内第一桥”展览馆,展馆虽小,却对洛阳桥的历史和背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中亭内外还有许多碑刻,其中最著名的是“万安桥碑刻”,碑文由蔡襄亲手撰写。</p> <p class="ql-block">“万古安澜”乃意指千秋万代皆如水波之平静,无有波澜,喻指世间长久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和谐美满之景也。</p> <p class="ql-block">由南向北,通过洛阳桥,桥北有个小广场,也是洛阳桥的北入口。广场边有一座巨型石雕——蔡襄像,是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主持建桥大业的泉郡太守蔡襄而建造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古老石桥,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泉州第二天的行程结束了,我们游览三个地方,清源山,开元寺,洛阳桥,每一处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都让人叹为观止。泉州篇(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