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周宗濂将军《映川太翁暨德配董太夫人七秩双寿率成七律四章》的研究解读

Zts(香草庭院)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将帅墙:民国陆军中将周宗濂将军星将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迟到的星将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青史磨剑十二霜,今朝星牌耀讲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宗濂浩气存寰宇,讲武堂前日月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周庭荪2025年清明节写于昆明</b></p> <p class="ql-block">李正棻,字映川,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议长。云南辛亥革命、护国运动、五四运动先驱,民主进步人士,革命前辈。</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映川太翁暨德配董太夫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七秩双寿率成七律四章</b></p><p class="ql-block"> (一九二一年)</p><p class="ql-block"> 周宗濂</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书锦堂开七秩宴,称觴朱履客三千。</p><p class="ql-block">誉来乡里徵仁厚,庆溢芝兰种德先。</p><p class="ql-block">参政久综多善策,巍科不掇为亲年。</p><p class="ql-block">黄花九月香虽晚,弧悦双双福禄延。</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牛刀小试凤仪城,功德昭昭孰与京。</p><p class="ql-block">五教克敷张国本,三时勤务逐民生。</p><p class="ql-block">良安暴除称君果,治籣刑轻颂政平。</p><p class="ql-block">客岁戌榆谈吏传,道旁犹有口碑声。</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立德机关君独尊,建言探本又清源。</p><p class="ql-block">全滇兴革烦思计,三迤乐优赖细论。</p><p class="ql-block">薄敛省刑辞尚在,利民福国议犹存。</p><p class="ql-block">从来修德宜膺报,令子文孙耀满门。</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椿萱兰桂一庭芳,望重滇南世泽长。</p><p class="ql-block">运际申辰祝燕喜,寿逢辛酉进兕觴。</p><p class="ql-block">自知后进无文墨,难述先生行与藏。</p><p class="ql-block">路隔云山千万仭,九如遥祝三多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云南陆军第八混成旅旅长世晚周宗濂鞠躬敬祝</b></p><p class="ql-block">注:映川,即民国云南省议会议长李正棻。</p><p class="ql-block">1921年周宗濂任云南陆军第八混成旅旅长兼云南陆军第一卫戍区总司令官驻防云南大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解读一</b></p><p class="ql-block">这首七律组诗是周宗濂将军为李正棻(映川)及其夫人董氏七十大寿所作的祝寿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厚的历史价值。我们从文学、历史、政治三个维度进行解读:</p><p class="ql-block">一、文学艺术分析</p><p class="ql-block">1、结构特征:四首七律采用传统祝寿诗的"赞德-述功-颂政-祈寿"结构。首章铺陈寿宴场景,二章追述政治功绩,三章升华思想境界,四章收束于家族福泽,层次分明。</p><p class="ql-block">2、用典艺术:"书锦堂"典出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暗喻李正棻虽居高位仍怀乡梓之情;"牛刀小试"化用《论语·阳货》"割鸡焉用牛刀",反喻李在凤仪城的卓越治绩;"三多堂"源自《诗经·天保》"多福多寿多男子",体现传统士大夫的家族理想。</p><p class="ql-block">3、意象体系:构建"德政-自然-家族"三重意象网络。"芝兰"喻君子德行,"黄花九月"暗合寿辰时令,"椿萱兰桂"形成代际传承的植物意象链,展现儒家伦理观。</p><p class="ql-block">二、历史语境还原</p><p class="ql-block">1、寿主身份特殊:李正棻作为跨越辛亥、护国、五四三大运动的滇省政治领袖,诗中"五教克敷张国本"(暗指五权宪法)、"薄敛省刑"等句,映射其主张民主宪政、民生改良的政治路线。</p><p class="ql-block">2、作者身份关联:周宗濂时任滇军实权将领,其"云南陆军第八混成旅旅长"的落款具有政治宣言性质。诗中"客岁戌榆谈吏传"特指1920年周李二人在大理(古称榆城)的军政合作,折射当时云南军政互动的特殊形态。</p><p class="ql-block">三、政治文化解码</p><p class="ql-block">1、护国记忆重构:"功德昭昭孰与京"看似颂德,实则以"京"(袁世凯政权)为反衬,呼应护国战争后云南的政治自信。诗中反复出现的"三"(三时、三迤、三多)暗合唐继尧"大云南主义"的政治符号。</p><p class="ql-block">2、五四新潮回应:"建言探本又清源"表面赞许李正棻的议政能力,实则隐喻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德先生"(民主)的接纳。值得注意的是,周作为军人使用"清源"这种新文化词汇,反映滇系军人对时代思潮的敏感。</p><p class="ql-block">3、边疆治理理念:"良安暴除称君果"与"治籣刑轻颂政平"形成治理辩证法,展现民国初年云南精英对边疆民族地区"刚柔并济"的治理智慧。其中"籣"字特指大理白族聚居区,具有地域针对性。</p><p class="ql-block">此组诗不仅是传统祝寿文学的典范,更是解码1920年代云南军政生态的密钥。通过文学表象,我们得以窥见护国运动后云南地方精英如何在新旧思潮激荡中重构政治认同,以及在边疆治理实践中形成的特殊经验。周宗濂以武人身份作此雅颂,恰是民国初年"军人干政"与"文人主政"复杂关系的诗意注脚。</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民国六年,北洋政府爆发府院之争,直接导致张勋拥立溥仪复辟,共和体制再遭践踏。唐继尧等即申明主旨,联合各省组建靖国联军进行护法,唐继尧自任联军总司令,于是年十月将云南督军印务交刘祖武代理后统军北上。为保证后方安全,唐继尧在出师之际,将云南划分为三个卫戍防区,分兵留守,各置卫戍司令一员统辖防务。其中第一卫戍司令驻防大理,卫戍滇西一带,先后以周宗濂等出任司令;第二卫戍司令驻防蒙自,卫戍滇南一带,先后以缪嘉寿等出任司令;第三卫戍司令驻防昆明,卫戍省会及滇东地区,以唐继虞任司令。卫戍司令部组织与滇军师一级建制大同小异,其所辖兵力则视辖地广狭、难易而定,各二三团不等,分任捍卫绥靖之责。同时代表督军节制、调遣辖区内宪兵、游击队、乡团、警察等一切武装及县知事以下行政官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上图即当时由云南督军公署下发《云南陆军卫戍暂行条例》局部内容。民国九年秋,顾品珍率驻川滇军回省,唐继尧被迫辞职赴港,临行前,将各卫戍区驻军南调广西等处,以图反攻,靖国时期云南卫戍防务历史终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维西乡贤李翰湘的履历表,佐证了祖父周宗濂1915年至1920年履职经历、职务;李翰湘从护国之役至1920年8月,一直在周宗濂所部任文职军需、书记长等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20年4月20日,云南省公署任命李翰湘为云南陆军第八混成旅三等编修,任命人:唐继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21年4月28日,云南滇军总司令部总司令顾品珍任命李翰湘为云南陆军第八混成旅二等书记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以上两份任命状现存云南省档案馆。这两份任命状折射出我祖父与唐继尧、顾品珍之间的微妙关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云南陆军第八混成旅司令部训令第(387)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令二等老书记官李翰湘効力边防卓著勤劳,晋升为一等书记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第八混成旅司令部司令官:周宗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21年4月18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该份档案現存于云南省档案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解读二</b></p><p class="ql-block">这首由周宗濂将军所作的七律组诗,是研究民国初年云南军政要员交往的重要文献,亦是近代滇南文化史的珍贵材料。以下从历史背景、文学技法、思想内涵三方面进行专业解读:</p><p class="ql-block">一、历史语境中的诗学建构(1911-1921)</p><p class="ql-block">1、护国运动余波:诗中"全滇兴革烦思计"暗指1915-1916年护国战争后云南军政改革,李正棻作为省议会议长参与重建工作。</p><p class="ql-block">2、边疆治理经验:"五教克敷"指向云南多民族地区推行的儒、道、佛、回、基督五教共治策略,体现民国初年边疆治理智慧。</p><p class="ql-block">3、卫戍区制度:"凤仪城"特指大理卫戍区,周宗濂驻防此地时推行"良安暴除"政策,与诗中"治籣刑轻"形成军政互动。</p><p class="ql-block">二、古典诗学的现代转译</p><p class="ql-block">1、用典系统重构:突破传统寿诗模式,"参政久综多善策"将现代议会制度融入"芝兰种德"的古典意象,实现政治现代性的话语转换。</p><p class="ql-block">2、对仗工稳见新意:"薄敛省刑辞尚在/利民福国议犹存"以律诗工对形式记载民国议会档案,使公文术语获得诗性升华。</p><p class="ql-block">3、地理意象编码:"三迤"(滇东、滇西、滇南)的空间书写,构建出云南自治的地理诗学,暗合当时"联省自治"思潮。</p><p class="ql-block">三、军政关系的诗性呈现</p><p class="ql-block">1、文官统帅崇拜:"立德机关君独尊"打破传统文武分野,展现新式军队对民主政治家的认同,折射护国运动遗留的军政联盟传统。</p><p class="ql-block">2、口碑政治书写:"道旁犹有口碑声"将民间舆论监督写入祝寿诗,反映民国初年云南独特的"清议政治"生态。</p><p class="ql-block">3、世代权力交替:"令子文孙耀满门"既符合传统寿诗范式,又暗含对新兴政治世家的观察,预示1920年代云南地方政治家族化趋势。</p><p class="ql-block">结语:这组七律超越普通应酬之作,实为民国云南政治文化的诗史。周宗濂以武人身份作此鸿篇,既展现其"儒将"修养,更印证当时滇军高层与省议会的密切互动。诗中"寿逢辛酉进兕觴"的纪年笔法,恰与1921年顾品珍倒唐(继尧)事件形成时间暗合,隐约透露出云南政坛风云变幻前夕的微妙局势,具有重要的微观史研究价值。建议结合云南省档案馆藏《第八混成旅驻防日志》及李正棻议会提案原件进行交叉考证,可进一步揭示文本背后的政治密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解读三</b></p><p class="ql-block">这首七律四章是周宗濂将军为李正棻(字映川)及其夫人七十大寿所作的祝寿诗,创作于民国十年(1921年)的云南大理。作为云南军政要员,作者以典雅的文辞和深远的政治寓意,展现了民国初年云南社会的多重维度。我们可从四个层面作深入解读:</p><p class="ql-block">一、历史语境与创作动机</p><p class="ql-block">1921年的云南正处于护国运动(1915-1916)后的重建期,李正棻作为三任省议长的政治元老(1913/1916/1922),其"薄敛省刑"的治理理念(第三首颈联)与周宗濂"卫戍区总司令"的军事身份形成微妙互补。诗中"五教克敷张国本"(第二首颔联)暗合蔡锷《军国民篇》中"以儒教立国本"的思想,折射出民国初期云南精英阶层试图在传统伦理与现代变革间寻求平衡的政治智慧。</p><p class="ql-block">二、诗体结构与政治隐喻</p><p class="ql-block">四章七律构成完整的祝寿政治文本:</p><p class="ql-block">‌首章‌以"书锦堂"(欧阳修典故)开篇,通过"朱履三千"的宴饮场景,将私人寿宴升华为云南士绅阶层的政治集会。"黄花九月香虽晚"既赞李正棻大器晚成,更暗喻其1912年拒任军政府财政司长、专注议会建设的政治选择。</p><p class="ql-block">‌次章‌"牛刀小试凤仪城"实为春秋笔法。李正棻1909年任凤仪劝学所总董时推行新式教育,诗中将教育改革称为"小试",实指其为后来省议会"清源"(第三首颔联)之根基。颈联"良安暴除"对应1916年护国运动中李正棻稳定滇西民心的史实。</p><p class="ql-block">‌第三章‌"建言探本"直指李正棻1919年《整顿云南财政条陈》中"裁厘改税"的著名议案,"利民福国议犹存"暗示该政策在1921年唐继尧"民治主义"改革中的延续性。</p><p class="ql-block">‌终章‌"运际申辰"(干支纪年)与"寿逢辛酉"(1921年)的时间密码,将个人寿辰与云南"民九改革"(1920年启动)的历史节点相勾连,使私人祝寿升华为对省政革新的期许。</p><p class="ql-block">三、诗学传统中的现代转型</p><p class="ql-block">作者巧妙化用《诗经·天保》"九如"祝辞(第四章尾联),却将传统寿诗中的"多福""多寿"转化为"三多堂"的政治隐喻——"多士"(人才)、"多策"(议案)、"多安"(治安)。这种创造性转化体现在:</p><p class="ql-block">1、‌意象重构‌:"芝兰"(首章)出自《孔子家语》,原喻贤士,在此特指李正棻培养的议会新人如李根源等。</p><p class="ql-block">‌典故新解‌:"弧悦"(首章)本为星象术语,诗中借指李正棻夫妇如同"弧矢星"守护滇南(《宋史·天文志》载其主"备盗贼")。</p><p class="ql-block">2、‌政教隐喻‌:"五教"(第二首)表面用《尚书·舜典》典,实指李正棻1916年推动的"五政"(民政、财政、学政、军政、司法)。</p><p class="ql-block">四、文本裂隙与历史真相</p><p class="ql-block">诗中"巍科不掇为亲年"(首章颈联)的谦辞,遮蔽了李正棻1903年放弃会试机会的真实原因——时值《苏报》案发,李为避清廷对激进学子的追查而称病归滇。这种文学性遮蔽恰恰印证了民国初年革命叙事对晚清激进史的消解策略。</p><p class="ql-block">"客岁戌榆谈吏传"(第二章尾联)看似追忆李正棻1915年榆城(大理)治绩,实则暗写周宗濂本人1920年平定滇西匪患的功绩。这种互文性书写,恰是民国军人干政时期文武关系的微妙写照。</p><p class="ql-block">结语:作为政治修辞的祝寿诗</p><p class="ql-block">周宗濂的祝寿诗本质是民国云南政治精英的意识形态展演:</p><p class="ql-block">通过古典诗学包装现代政治理念</p><p class="ql-block">借私人仪典建构公共权威</p><p class="ql-block">在文学话语中完成历史叙事</p><p class="ql-block">这种"旧瓶新酒"的创作模式,既延续了晚清"诗界革命"的革新精神,又预演了后来龙云时期"以文治武"的治理逻辑。诗中"路隔云山千万仭"(第四章)的空间阻隔意象,恰成为理解民国云南地方自治与中央政权关系的绝佳隐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解读四</b></p><p class="ql-block">周宗濂将军的这首七律组诗创作于1921年,是为祝贺李正棻(映川)夫妇七十大寿而作。通过诗词内容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分析其性格特征:</p><p class="ql-block">一、 ‌政治立场与价值取向‌</p><p class="ql-block">1、‌推崇德政法治‌</p><p class="ql-block">"五教克敷张国本""薄敛省刑""良安暴除称君果"等句,凸显其对儒家德治传统与近代法治精神的融合追求。这与周宗濂后来拒绝参与军阀混战(1927年后云南陷入唐继尧、龙云等军阀混战)的政治选择形成呼应,体现其反对权力倾轧、主张以德治国的政治操守。</p><p class="ql-block">2、‌民生为本的执政理念‌</p><p class="ql-block">"三时勤务逐民生""利民福国议犹存"等表述,与其著作《靖国军作战》中记录的护国战争期间保障后勤、维护地方秩序的经历一脉相承。这种务实作风也解释了为何解放后能成为统战对象——中共对重视民生的旧官僚持包容态度。</p><p class="ql-block">二、 ‌文化人格与处世智慧‌</p><p class="ql-block">1、‌传统文人的精神传承‌</p><p class="ql-block">"弧悦双双福禄延""令子文孙耀满门"等典故运用,展现其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这种文化底蕴使其在政治动荡中保持精神独立,晚年潜心著述《云南护国外史》,完成从军人到史家的身份转换。</p><p class="ql-block">2、‌进退有度的政治智慧‌</p><p class="ql-block">"自知后进无文墨"表面是自谦,实则暗含对时局的清醒认知。1921年正值顾品珍倒唐(唐继尧)前夕,作为驻防大理的卫戍司令,周宗濂选择以祝寿诗表达政治立场而非直接介入权力斗争,体现其"中立保身"的政治智慧。</p><p class="ql-block">三、 ‌社会关系与人际网络‌</p><p class="ql-block">1、‌进步力量的深度连结‌</p><p class="ql-block">李正棻作为云南宪政先驱(1912年首任省议会议长),周宗濂以"世晚"身份敬献贺诗,显示其与民主进步势力的渊源。这种政治光谱的契合,为1950年后被列为统战对象埋下伏笔——中共将护国运动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2、‌军界威望的历史印证‌</p><p class="ql-block">"云南陆军第八混成旅旅长"的落款,与其1916年护国战争中任炮兵营长、1920年升任旅长的履历相符。朱德1954年的邀请,侧面印证其在滇军系统中的历史地位——金汉鼎同为护国军将领,后任解放军西南军政委员。</p><p class="ql-block">四、 ‌性格特质的具体投射‌</p><p class="ql-block">1、‌持重守正的军人风骨‌</p><p class="ql-block">"治籣刑轻颂政平"与其驻防大理期间维持滇西稳定的记载相印证,展现刚柔并济的治军风格。这种特质使其在军阀混战中能超然事外,避免卷入唐继尧二次回滇(1922年)后的派系清洗。</p><p class="ql-block">2、‌家国情怀的现实践行‌</p><p class="ql-block">"全滇兴革烦思计"的忧患意识,贯穿其从护国战争到新中国初期的生命轨迹。即便在晚年病逝前夕(1954年3月),仍保持与新政权的合作意愿,这种家国至上的情怀,恰是朱德元帅特派专使慰问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结语:历史夹缝中的清醒者</p><p class="ql-block">周宗濂的性格图谱呈现典型"过渡时代精英"的特征:既有传统士大夫的德治理想,又具近代军人的务实精神;既能在护国战争中挥师北上,又能在政治漩涡中明哲保身。其人生轨迹折射出云南近代史的特殊性——作为护国首义之地,滇系军政人物往往兼具革命性与地域性,这种双重属性使他们在1949年后获得独特的政治空间。诗中"黄花九月香虽晚"的隐喻,恰似其人生写照:虽未及见证更大历史舞台,却在时代转折处留下了清正自守的文人风骨与军人气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祖父周宗濂将军担任第八混成旅长时的副官、龙云时代云南省警务处长、终身好友爱国将领李鸿谟将军四子李民生对祖父的回忆,间接印证了祖父在滇军中的历史地位、影响力、政治倾向、文学水平及性格特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云南省长、国民党内政部部长周钟岳先生赠送周宗濂将军的扇子</b></p><p class="ql-block">南干群峰雪岳尊,阳施阴闭划朝昏。</p><p class="ql-block">真灵自足钟耆旧,馀福还能芘子孙。</p><p class="ql-block">卖药市垣宁论价,结庐人境不闻喧。</p><p class="ql-block">习家池馆多泉石,输与山公夜叩门。</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是云南省省长、国民党内务部长、著名书法大师周钟岳先生为我祖父周宗濂将军所创作,并用颜体楷书书写在扇面上赠送给我祖父的。它赞美了雪岳山的壮丽景色和灵气,借此表达了对我祖父的敬意和美好祝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通过研究祖父周宗濂将军留下的著作、诗文,才知道他不但是一名英勇善战的军人,而且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文化精英、政治精英、社会治理精英,所以唐继尧才不惜对祖父周宗濂将军和家族进行崇高的褒扬。同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祖父一贯坚持中庸之道,坚守独立思想,性格耿直,一辈子未加入任何党派组织,从未卷入派系斗争,清正廉洁,为人宽厚,解放后被列为统战对象,参加省政治协商会学习委员会学习,留有著作《云南护国外史》、《靖国军作战》,1954年8月朱德元帅曾派人到昆明邀请他和金汉鼎将军进京工作,但是祖父已于当年3月23日在昆因感冒打错针突然离世,留下了他传奇人生的最大遗憾。</b></p> <p class="ql-block">附录:</p><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军政府褒題碑》全文</p><p class="ql-block"> 将军懋绩,政府有奖锡之隆;祖德覃敷,国家定褒扬之典。盖福田广种,既显清标,而神保流劳,宜优崇报。民国中将之曾祖考周公贵三老封翁暨德配曾祖妣周母彭太夫人,裔本濂溪,支分江右,贸迁滇海,寄籍维阳。积德累仁,敦道崇义,扶危济困,乐善好施,螽斯协诜诜之休,麟址歌振振之瑞,是老封翁之刻苦躬行,固足多矣。而太夫人之辛劳内助,实有付之士商分工,家国兼顾。生子惟四,报国为三。教守义方,门第皆诗书继世;泽留后代,文孙悉芹藻生香。名弥远而弥彰,德愈久而愈厚。孙群之士卿者,中将之封君也。檄帅绿营,策参帅府,官阶垒进,吉羽有加。至曾孙宗濂,为中原宿将,云岭鸿儒,文武兼权,恩威并济。滇黔秉方面之符,南北树同胞之声。卫戍洱海,点苍樽开白兽;宣察㵲阳,榕岭劫化红羊。震雷庭,复共和,冒失石而坚城累破;领师旅,保宪法,麾节旄而劲敌频摧。护国奏金戈之功,靖国标铜柱之烈。边关坐镇,远近柔怀,勋奖崇隆,谟猷丕焕,名垂玉帛,功在国家。然江月钟灵,原斯人之禀赋,而水木源本,实潜德之幽光,祖德宗功,子袭孙受,故岩疆峻岭,不乏匡济之才,虽穷壤僻乡,尤多嘉懿之训。一人善教,则汝南之宁馨子弟尽成芝兰;一家兴仁,则亚东之韬略英才半属桃李。薪槱载咏,棫朴作人,周氏一门,忠尽三代,是父是子,惟子惟孙,非烈祖贻厥孙谋,无以成中将之俊杰,惟中将能绳其祖武,始能发烈祖之荣辉。浩荡浪沧,礼教犹在,崔巍雪岭,灵爽如来,絜尔牛羊,永享千秋,不朽之盛,报以福禄,实保百世无疆之庥。垂裕后昆,承次褒命!</p><p class="ql-block">勋一位陆军上将军政府政务总裁、靖国联军总司令官唐继尧题</p><p class="ql-block">大中华民国九年岁次庚申二月 日</p><p class="ql-block">勋五位陆军中将、云南陆军第一卫戍总司令、贵州东南宣察使建国联军左翼指挥官周宗濂 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维西县周家先祖的两座古墓被完好保存下来了,左边为周贵三夫妇墓,有唐继尧题写的碑文,叙述维西周家的历史及民国军政府对周宗濂功绩的评价;右边为周贵三夫妇三子周振才夫妇墓。)</b></p> <p class="ql-block">【译】将军的伟大功绩,政府定有隆重的奖赏;家族高尚品德得以广布,国家予以褒奖赞扬。广播福祉,显示出出众卓越,先祖的神灵忧思操劳,应该予以厚报。将军的曾祖父周贵三老大人婚配曾祖母彭太夫人,来自九江濂溪,支派分布在江西,因为做生意迁居到滇池附近,后又居住在维西县。他积累仁德,尊崇道义,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子孙繁衍众多,后人宽厚仁义,呈现一片祥瑞,这都源自老大人的刻苦躬行,所以满门兴旺富足。还有老夫人在家中辛劳辅助,是有力的扶持。他将读书与经商划分明确,家庭和国家都兼顾到了。老大人有四个儿子,三个都在报效国家。他教导儿子们坚守仁义的道理,族人都继承饱读诗书的学业;他的恩泽流传后世,子孙都能进入官场仕途扬名。名声越传颂就越远扬,德行越长久就越深厚。周公贵三老大人众孙中的士卿先生,是周中将的父亲。他奉命领导绿营,在帅府参与谋划大事,官阶逐步升迁,奖励也逐步增加。到了曾孙周宗濂,成为中原名将,也是云南的博学大儒,文武兼备,恩威并施。掌握着云南贵州地方大权,支持讨袁护国运动。守卫洱海时,他在大理广开言路,体恤民情,维护边疆社会稳定;巡察㵲阳时,他在榕岭化解了国家危难。雷霆振响,云南发起恢复共和的运动,周将军冒着枪林弹雨攻下数座坚固的城堡;他率领军队,维护宪法,指挥军队将敌人摧毁。在护国战争中立下卓越战功,救国救民的伟大功绩可以刻在铜柱之上流传。镇守边关,对待远近势力采取宽和的态度,获得了崇高的奖赏,他的深谋远虑光彩熠熠,他的名声流传史册,他的功劳利于国家。这些江水、皓月孕育的灵气,都是他具有的天赋,但是探寻本源,实则是祖辈潜在的品德散发微光,祖宗的功德由子孙来继承和领受。因此边疆山岭之地,也不缺乏挽救危难的人才,哪怕是穷乡僻壤,也有人发扬继承高尚的家训。一个人善于教导,那么他的贤德子弟都能成为高尚君子;一个家族施行仁义,那么国家半数有韬略的英才都会受影响而建立功业。人才济济,周氏一门,三代尽忠,父亲、儿子和孙子前仆后继,如果不是先祖留给子孙的远谋,无法成就中将这样的杰出人才,中将可以继承先祖的基业,显扬先祖的荣光。浩荡的澜沧江,见证着周家的礼仪教化传扬至今;巍峨的雪岭,若神灵降临,请带着供奉的牛羊,千载享祭,不朽的盛事,酬报给后代福运和爵禄,给予百代后人无边的护佑。给后世子孙留下无尽的功业,请接受我的褒扬!</p><p class="ql-block">一等勋位陆军上将、军政府政务总裁、靖国联军总司令官唐继尧题写</p><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九年(1920年)即庚申年二月某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中国楹联网登载的文章,讲述祖父周宗濂早年曾创作过大量的楹联,遗憾的是没能流传下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传统士大夫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崇尚知识‌:士大夫群体对知识的追求极为重视,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体现了他们对真理的迫切追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维护道义‌:士大夫认为君子应当“谋道”而非“谋贪”,强调道德和正义的重要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社会责任感‌:士大夫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以致用,将学识和才能用于国家治理和大德大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4、‌独立人格‌:士大夫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不因富贵、贫贱或屈辱而改变自己的立场和原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5、‌廉洁奉公‌:士大夫崇尚廉洁奉公,为大众树立了高尚的人格标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6、‌与时俱进‌:士大夫精神强调与时俱进,有远大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宏大志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些内涵共同构成了士大夫精神的核心,体现了他们对知识、道德、社会责任感和理想的不懈追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