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系列散文:水墨丹青里的童年

竹姿羽

<p class="ql-block">  童年记忆里,父亲案台上那盏浅绿罩台灯总在深夜亮着,光晕里浮动着墨香与颜料的气息。他挥毫泼墨时,悬腕在宣纸上洇出山峦般的墨迹;画写意花鸟时,蘸着朱砂的笔尖会在画毡上凝成珊瑚色的露珠。我们姐弟的童年,便是在这样的光影里,浸润出斑斓而温暖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  在儿时的记忆中,我记住了太多发光的名字:和父亲同在一个办公室工作的王雅文伯伯、姜恒奇叔叔、林慧珍阿姨,他们都是赫赫有名、德艺双馨的书画家,还有薛嘉惠、黄英男、张颖、刘树茂、王琳、王守霖、刘淑兰、姜乃夫、刘博文、张佩新、马骏、车永铁、王桂荣、韩翼,乃至青年画家李振荣、常凯、张宝玉、高晏、付继林、张洪伟等,他们都是省内外知名的艺术家,也是父亲的良师益友。小时候看他们现场作画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我8岁那年,和林姨家盖强姐姐,跟随父亲他们文化局的同事一起去省城沈阳参观书画展。记得父亲和姜恒奇叔叔指着李苦禅的鹰对我们说:“看这枯笔,像不像咱龙岗山上的柞树枝?”他们一边参观,一边给我们解说——这个笔法叫“凌空取势”“笔断意连”,那个叫“骨法用笔”;这幅画气韵生动,那幅画栩栩如生,出神入化……当时我绝没想到,这些不经意间播撒的艺术火种,会在若干年后的某个深夜被唤醒和点燃——当我第一次用枯笔皴擦山石时,那些遥远的絮语忽然化作我书画世界里熠熠生辉的满天星辰。</p> <p class="ql-block">  我至今仍记得姜恒奇叔叔每次画完一幅油画作品,都要和父亲两个人退后三步,眯起左眼认真揣摩、反复推敲画面的情景。我也经常学着他们的样子,对着画面看上半天,虽然看不太懂,但那一刻,我仿佛钻到了画面里,自己也成了画中人。</p> <p class="ql-block">  林慧珍阿姨以小女儿盖莹为原型创作的国画《小小螺丝帽》、薛嘉惠、刘树茂创作的胖娃娃怀抱大鲤鱼的经典年画,王雅文伯伯俊逸洒脱的文人字画,还有父亲自己画的山水画都成了那些年我们家珍贵的新年装饰物。</p><p class="ql-block"> 如今父亲和王雅文伯伯、林慧珍阿姨早已离开了我们。但他们仿佛还活着,活在他们的妙笔丹青之间,活在伟大的思想之中,活在千千万万素不相识的读者心中。艺术延长了他们的生命,每当我走进书画世界里,仿佛又能看到他们熟悉的身影,听见他们探讨艺术的声音,画作里似乎还藏着他们当年画油彩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原来那些在父辈们书画世界里传承的艺术星火,早已化作血脉里的节拍,一声声,应和着岁月的锣鼓点,让我在春光里欣赏着一路的绿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我担任县文联主席以来,经常和艺术家们打交道。多年来,他们带着思虑与远见,责任与深情,坚持用手中的笔,心中的爱,以性情支撑笔,精神融入墨,郊寒岛瘦均成文,万里云山入画屏,倾情创作出一系列有思想有内涵有筋骨有温度、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在钦敬这些艺术家的同时,我也在大家的潜移默化和鼎力支持下,除从小热爱的文学创作外,对书法、美术、剪纸、摄影等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从小到大,一直生长生活在这种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也在这些艺术家身上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  此刻,窗外的樱花已悄然绽放,一片花瓣袅袅婷婷地飘进我的案头,落在我刚刚临摹完的《富春山居图》长卷上。一瞬间,触动了我的思绪触动了我的心。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忽然明白,一座城市因为文化而魅力恒久,因为文化而活色生香。父亲那代人的笔墨从未干涸——那些停顿在悬腕间的顿挫,那些沉淀在颜料管里的辰光,都化作了春风,年复一年,吹活人间纸上的万千气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4月8日晚</p><p class="ql-block">(注: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