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遗失的一千二百枚银元

阎勇的园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西征来到鄂西北、陕南地区,主要活动还在陕南镇安、柞水、旬阳、商南、丹凤,和鄂西北郧西一带,沿路打土豪分田地,缴获许多银元。当时的银元有两种,一种有袁世凯的大头像,一种是蒋介石的的小头像。缴获的银元除了挑夫每人负责挑六百块,其余的由干部和党员背,一般连营干部和党员背三十到五十块,师团干部也有背负任务。当时由于陕南、鄂西北地区山大地贫,自然条件恶劣,生活十分艰苦,部队减员严重,连挑夫也病倒许多,再则,干部战士带着沉重的银元行军打仗极不方便,红二十五军供给部建议将带不走银元就地埋藏做好标志,待日后需要时再回来取出,很快这个动议得到了军政委吴焕先(1935年8月21日牺牲)的批准。吴焕先政委为此还特意交代一些银元埋藏和做标志的方法,比如将银元深埋在老旧房屋的地下再将房屋推倒等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5年7月负责执行这一任务的红二十五军供给部政委张希才(开国少将,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和供给部财务科长傅家选(开国少将,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经过多日考察将银元埋藏地点选在三天门上边河滩边的山根处的一个小石洞里,他们将洞内的泥沙清理挖出,将银元以一百块一封用布包好,摆放整齐,最后用油布包裹紧实,然后填埋封死洞口,做好标记。1935年7月中旬红二十五军撤离郧西三天门前夕,军部临时决定将养伤还未归队的223团政治处主任陈先瑞(开国中将,北京军区司令员)留下,担任游击师司令,郑位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任鄂豫陕特委书记,欲将埋藏的银元移交给陈、郑二人,但是当时整天打仗,战事紧张,没有来得及移交,张希才、傅家选就匆匆随大部队转移西去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红二十五军此去西行又北上到陕北与刘志丹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后又与中央红军会师,汇入中国革命的滚滚洪流,红二十五军作为一支偏师劲旅再没回到鄂西北三天门这个地方。而作为埋藏这笔银元的亲历者也因革命工作的需要戎马倥偬,南征北战,但他们始终没忘记这笔银元。解放后他们多次向湖北省和郧西县党组织反映这一千二百块银元及其埋藏地点的情况,希望能找到这笔革命的款项上交国家,为改变郧西山区落后面貌做贡献。但是,沧海桑田,时移世易,以及技术条件限制,郧西方面的走访探查寻找工作始终没有进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八二年,年逾古稀的张希才将军还亲自莅临十堰指导查访寻找工作,当时张希才将军动情地说:这一千二百块银元是军政委吴焕先同志牺牲一个月前交给我们的任务,如果找不到这笔钱我们的任务就没有完成,那就对不起吴政委的嘱托,这笔钱不挖出来总感到遗憾。</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一九八六年、一九九五年张希才、傅家选二位将军心心念念的等待中相继溘然离世,未能见到这笔银元面世,终成憾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一千二百枚银元按现在挂牌价等值一百多万人民币,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但是她是我们的先辈用鲜血和生命从土豪劣绅、国民党反动派手中夺回来的,她自从回到我们手中,她就从私产变成人民的公产,她属于我们的党,属于我们的人民,属于我们国家。作为亲历者张、傅二位将军在世时念念不忘的这笔银元就是老一辈革命者对自己坚定初心和信念的忠诚和孜孜以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随着全国上下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地政府定会高度重视挖掘整理这一红色资源,弘扬革命传统,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先进探地雷达和小巧便携的金属探测器面世,会有更多的挖土党拿着先进仪器加入到三天门探宝的队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千二百枚银元定会面世,再次回到人民的手中,告慰吴焕先等革命先烈的英魂,告慰张希才、傅家选等老一辈革命者,唯此,我们才无愧于这个伟大滴时代,无愧于革命的后来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4月8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