蛎鹬 穿黑白装的鸟

廖洪

<p class="ql-block">  山外西海滩是拍摄水鸟不错的选点,离阳西散头咀只有不到一小时的车程,它们鸟种可互补。这次想拍蛎鹬,散头咀没有,就转回到山外西。</p><p class="ql-block"> 4月6日清明节假期最后一天,近15:00左右到达山外西,潮位较高,留出部份沙丘,在较远处就能望见沙丘上有3个小黑点,拍到照片细看,头背黑色,腹部白色,其它细节都符合<span style="font-size:18px;">蛎鹬。边拍逐渐前移靠近,为了低角度拍摄,将脚架置在水中,拍了一段时间后就它们就飞到较远的一个沙丘上觅食,它们3个始终在一起活动。因旅途远,易塞车,5点多就得返回了。</span></p> <p class="ql-block">蛎(lì)鹬(yù) (英文名:Eurasian Oystercatcher,学名:Haematopus ostralegus),是鸻形目蛎鹬科蛎鹬属的鸟类。又称: 欧亚蛎鹬,大型涉禽,具有显著的黑白色羽毛、亮橙红色的喙、红眼和粉色腿。分布广泛,主要栖息于欧亚大陆的沿海地带,也出现在内陆水域和农田。繁殖季节在北部地区,非繁殖季节则南迁至非洲沿海和亚洲东部。</p><p class="ql-block">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5</p><p class="ql-block">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9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p><p class="ql-block">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  蛎鹬体长40-47.5厘米,重量425-820克,性别差异不大。成鸟头部、颈部、上胸部和背部均为黑色,翅膀有宽大的白色条纹,腹部和尾下覆羽为白色。喙长且直,呈橙红色,腿为粉色。幼鸟羽色较暗,喙、腿和眼环为暗色,翅膀上有淡色边缘。不同亚种在喙长、翼展宽度和背部颜色上有所不同。</p> <p class="ql-block">  蛎鹬栖息于各种沿海生境,包括海滩、滩涂、盐沼和内陆水域旁的田野。冬季会成群出现于海湾、入海口和开阔海岸的沙滩与岩石上。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蠕虫、虾、蟹、沙蚕、小鱼、昆虫和幼虫为食。利用喙在贝类丰富的海滨地带觅食,或在潮涧地带用喙尖翻转石头,探觅蠕虫和软体动物。</p> <p class="ql-block">  蛎鹬繁殖期为5月至7月,营巢于海边盐碱沼泽、沙滩、岩石、草地等各类生境。巢为开阔地上的凹坑,由亲鸟用脚刨挖而成,内垫干草茎、小圆石、贝壳和其他废弃物品。每窝产卵3枚,偶尔为2枚或4枚,孵化期22-24天。雏鸟早成性,出壳当日即能行走。</p> <p class="ql-block">  蛎鹬繁殖于欧亚大陆的西北部、西南部、中部和远东北部。非繁殖季节迁至非洲沿海和亚洲东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