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漫漫求学之路上,从小学到大学,我邂逅了众多老师,他们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我知识的天空,每一位都值得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然而,在这众多的师长之中,真正能给予我深刻启迪,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且受益终身的,仅有寥寥几位。此刻,我愿从时光的长河中,将他们一一“打捞”出来,细细诉说那些语文老师与我相伴的难忘岁月。</p> <p class="ql-block"> 小学语文老师舒秀芳</p><p class="ql-block"> 上一年级时,语文老师如走马灯般连续换了好几位。直到步入二年级,语文老师才基本稳定下来。她是一位高高大大的女老师,一只眼睛患过眼疾。她是安康人,这一特征在语言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口语里把“喝水”念成“喝匪”。在我们所处的地区(如今已发展为市)的十大县中,唯有安康人有着这样独特的发音习惯。她的老公高高瘦瘦,一脸络腮胡,鼻梁上架着一副深窝近视眼镜,在当时的热门单位供销社工作。那个年代,供销社和粮管所就如同金饭碗,有多少人羡慕和向往。</p> <p class="ql-block"> 从三年级起,舒老师开始引领我们走进作文的奇妙世界。那时,课外读物对我们而言是奢侈品,我们根本不知道作文究竟是何模样?舒老师耐心地告诉我们,作文就是练习写文章。在那个特殊的学习阶段,几乎大半时间都被学工、学农占据。本地没有工厂,所谓学工不过是给学校搬石头修厕所罢了,而学农就是夏天到学校附近生产队帮忙收割小麦,冬天帮助修梯田。因此,我当时对学农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我们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农村,各种农活早已得心应手,还需要专门在学校学习吗?这只是我的看法而已,只有在学校参加的劳动才算数。除了修田、收割还不够,学校与周边大队协商,组织我们去附近荒芜的山头、河滩开荒种地。</p> <p class="ql-block"> 第一篇作文的题目是《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写的是在河滩劳动的经历。作文本早已不知去向,但我仍清晰记得,作文开头是写景,而在描述劳动过程时,我大胆地使用了一个从废报纸上学来的成语“汗流浃背”。没想到,舒老师十分惊讶,在作文讲评课上,她充满感情地朗读了我的整篇作文,还对“汗流浃背”一词的使用大加赞赏。那一刻,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语文的兴趣。没有课外书,我就连包面条、供销社包商品的小块报纸也不放过,都要拿来看,甚至地上人们丢弃的废纸,只要有文字我也要拣起来看一遍。吃饭时,我手捧语文书;上厕所时,语文书也时刻相伴。每次语文考试,我总是第一个交卷,而且考试成绩稳居全班第一。</p><p class="ql-block"> 舒老师经常用一首顺口溜来善意地讽刺语文考试抓耳挠腮的同学:</p><p class="ql-block"> 学习不用心,</p><p class="ql-block"> 考试问脑筋;</p><p class="ql-block"> 脑筋不答应,</p><p class="ql-block"> 气得肚子疼。</p><p class="ql-block"> 简单的话语,饱含着她对同学们学习的殷切期望。</p> <p class="ql-block"> 时光匆匆,进入五年级,学校更换了我们的语文老师。当时的我,心中满是不舍,可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又能怎样呢?只能默默承受这份无奈。五年级的语文老师是一位中年男老师,姓丁名仁德。我清晰地记得,冬天他带我们去两个生产队修梯田,春天则带我们去一个大队的山垴上开荒种地。实际上,我一天田都没修过,更没去山上开过荒,只是留在住地负责管伙。</p><p class="ql-block"> 修田的夜晚,住户农民家里没有任何娱乐活动,丁老师便施展他的才华,为我们模仿玩猴艺人耍猴戏,还绘声绘色地讲民间故事。他给我们讲了两个《三国演义》人物传说,一个是《孔明巧计斩邓艾》,一个是《孔明死治司马懿》。这两个故事都被我整理收录进了第一本民间故事集《蟒蛇传奇》。只可惜,在审稿过程中,大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认为民间传说神化了诸葛亮,“哪有那么神?”大笔一挥,删掉了《孔明死治司马懿》。我心中满是无奈,觉得这位中央级出版社的老总有些无知,混淆了神话与现实生活。可没办法,人家掌握着生杀大权,就连责任编辑也对此无能为力。</p><p class="ql-block"> 从小学到初中语文考试,每学期我都是所向披靡,但升高中的语文考试一道题却让我彻底傻眼了,翻译《三元里抗英记》第一大段,可是我们在初中就没学过文言文,为了不空题,利用学习的文字知识连猜带蒙完成了这道题。</p> <p class="ql-block"> 中学语文老师李道觉、周平凡</p><p class="ql-block"> 高中两年里,我经历了3位风格迥异却又同样令人难忘的语文老师。</p><p class="ql-block"> 第一位语文老师名叫舒锡玖,他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教师。岁月的风霜染白了他的双鬓,生活的磨难在他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当时,他已年近七旬,走路蹒跚,讲课竟常常忘记自己讲到何处。听其他老师说,舒老师乃是老牌大学生,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只可惜,命运对他颇为不公,因家庭成分高,他遭受了多年的不公正的待遇,记忆力也因此严重衰退。舒老师在那风雨如晦的解放前白色恐怖时期,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掩护我党地下工作者撤离。革命胜利后,那位被他保护的地下人员成为了西北地区我党中高级领导干部。舒老师退休后,居住在师母所在单位城关小学。他曾邀请我去他家,帮忙撰写申请报告,希望落实政策,享受有功人员的待遇,也不知后来结果究竟如何。</p> <p class="ql-block"> 第二位语文老师名叫李道觉,他出身书香门第,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一学期,我们第一次使用全国统编教材。第一课便是碧野的散文《天山景物记》,那优美的文字如潺潺流水般淌入我们的心田。学完此课,李老师布置了一道作文题,模仿《天山景物记》写一篇游记。当时的我,冥思苦想,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似乎寻觅不到如天山般美丽的景色。最后,我想到了离区政府不远处的石门。那里,河两岸的山峰在此收紧,岩壁陡立如一道石门,在石门内不远处,状元河与小沟河交汇,修建公路时岩石渣堆积在石门形成了小堰塞湖。春天来临,两边岩壁的山上山花烂漫,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于是,我挥笔写下了《游石门小记》。</p> <p class="ql-block"> 李老师对这篇作文赞赏有加,他在作文评语中写道:“此文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实乃佳作!”他还在作文课堂上进行了详细点评。由于他身兼教务主任一职,便将我的这篇作文推荐给了其他语文老师和校长。在他们和同学的宣传下,我的名字渐渐传开,许多人都借去作文本抄写。后来,我的干妹妹彭贤芝借去抄写后,署上她的名字投给了县广播站,我的同事李万寿便将它编辑进了“岚河之声”栏目,在全县进行了广播。我虽知晓此事根底,却也不好去揭穿。从李老师这里,我最早埋下了热爱写作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 李老师的小儿子李康,最初在教育系统工作,地区那年招考广播编辑记者,李康与同事陈帮明,还有农村青年刘华力,我们四人被一同初步录取。李康 、陈帮明因为文教局不让调走,未能如愿;刘华力因为体检心率不齐而落选,只有我一人被正式录取。</p><p class="ql-block"> 第三位语文老师周平凡,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却历经磨难。童年时期,遭遇诸多不幸。中学时,他有幸师从岚皋名人王寿山先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他本身学历并不高,仅是初师毕业,但其基本功却异常扎实,实际水平远超许多大学生。</p> <p class="ql-block"> 早年,周老师投身教育工作,先后在本县官元、铁佛、佐龙和花里等区任教,还在县文教局工作过。1960 年,自然灾害肆虐,国家号召城镇居民下放农村,在职干部、教师加强农村第一线,周老师退职支农。此后,虽间断代理教师,却一直未能正式恢复工作。我曾带他去县委安置办公室寻找,然而,由于与他同期下放的人众多,情况复杂,以当时国家政策为由,未能恢复公职。</p><p class="ql-block"> 我们临毕业这一学期,语文老师李道觉被抽去新筹建的石门中学负责,讲授我们语文的任务便落在了周老师身上。</p> <p class="ql-block"> 周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语文课,便是讲解唐代文学家杜牧的《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教学难度极大,不易找到自然生发的教学点,对思想意义的挖掘更是颇具挑战。但是,周老师却偏偏选了这一课,他对这篇文言文进行了深度解读,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领略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和阿房宫的富丽堂皇。这堂课无疑是周老师的立威之课,也正是通过这堂精彩的授课,正式确立了他在我们心目中博学多识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周老师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另一课,便是讲解南宋文学家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课堂上,他运用似唱非唱、似歌非歌的独特诵读方法领读这篇课文,那抑扬顿挫的声音,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令我们如痴如醉,神思飞扬于古诗文的意境之中。以至于 40 多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能吟诵开篇几句:“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p> <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时,毕业生致辞的写作任务落在了我的肩上。我绞尽脑汁,写了一大堆老师如何辛苦、学生多么感激的话,却总觉得不得要领,未能表达出内心真正的感谢之情。无奈之下,我将写好的草稿请老师指正。周老师看后,微微思索,在上面加了一句画龙点睛式的话语:“老师,您不但今天是我们的老师,而且以后永远是我们的老师!”这句话一加,整篇致辞瞬间升华,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我们毕业还未离校,周老师就被停止了代课工作,去了汉中农村,后来又迁回文明村。</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特殊年代,从小学到高中是九年学制,而非如今的十二年,学工学农几乎占据了我们一半的学习时间。从小学到高中一年级上学期,我们都学习的是地方编印的土教材,珠算取代了数学基础知识分数和通分,进入初中上数学课大部分时间摸头不知脑,以至于高中毕业,我的数学毕业成绩只考了47分。给我最大的刺激是,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包永欢在统计毕业成绩时,不及格的功课分数都用红笔书写。因为语文成绩考的特别好,包老师讥讽我是专科独进。</p><p class="ql-block"> 后来,听老师告诉我,我虽然高考名落孙山,但是语文却考了第一,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其他功课成绩实在太差落了分,因而败走麦城。</p> <p class="ql-block"> 我返乡后,周老师不仅指导我种植木耳和天麻,还借给我两本他珍藏的《汉语语法讲义》和《文章选讲》。拿到这两本书,我如逢甘露,如饥似渴地自学起来。正是这两本书,进一步夯实了我的语文基础。</p><p class="ql-block"> 周老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一而贯之,没有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知无不言,毫无保留。从北京回老家探亲,我把刊登有自己采写香港企业家文章的杂志带给老师看,希望能够给我提些意见。老师看了之后,先是说了些鼓励的话语,然后话锋一转,尖锐地指出了我写作中多年存在的毛病,即同一词语反复出现,不懂得巧妙转换。此后,我每次写作时,耳边都会响起老师的警示之语。</p> <p class="ql-block"> 大学新闻写作老师秦殿杰</p><p class="ql-block"> 秦老师从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退休之后,接受中国新闻学院聘请,出任“采访与写作”课的教授。</p><p class="ql-block"> 秦老师与专职教授的教学风格可谓大相径庭。他极为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秉持着在精通理论的同时,务必强化动手能力的理念。其讲课风格幽默诙谐,毫无那种一本正经、高高在上的说教之感,恰似慈父与儿女们亲切地促膝长谈。每堂课上,秦老师仅仅花费三分之一的时间讲授专业理论,而把其余的时间用于剖析范文、展开交流讨论。故而,每次上课之前,他都会精心地从中央各大报刊上遴选众多优秀文章,复印之后再分发给大家,以供学习参考。</p> <p class="ql-block"> 秦老师倡导学生现身说法,挑选学生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让学生走上讲台分享采访与写作的经验。我那篇发表在《中国林业报》“森林”社会副刊上的报告文学《官元绿色歌》,以及刊载于《东方企业家》杂志的报告文学《明珠的故事》,也有幸被秦老师选中。他为我拟了一个提纲:“你写鸡蛋梁前后采访了多久?找了多少人?事例怎样搜集到的?大的场面与个人典型的事例如何找到的?采访体会有哪些?结合《明珠的故事》谈谈人物采访、搜集材料的体会。”我当时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走上讲台面对台下的秦老师和诸位同窗,操着一口生硬的普通话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甚至内容都有些偏离提纲了。而秦老师则在下面一边认真地聆听、记录,一边不时插话予以肯定。</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学期,秦老师为西部班学员授课的时候,他看见与我同寝室的赵勇、王苏民同学,便让他们给我捎话,让我有空去找他一下。下课后,我去西部班教室门口见到了秦老师。他直截了当地说道:“依你的能力和水平,不要回那个山沟沟里去了。要么是北京,要么是西安。总之,不要成天待在教室里上课,要多出去闯荡,复印你已发表的文章,去说服他们,户口问题最为棘手。”</p> <p class="ql-block">毕业后,我没有听从秦老师的忠告,抱着对家乡的眷恋和不舍,依然回到了家乡的原单位,从而错失了许多更好的机会。后来,每当想起这事就后悔不已,可是又用什么用呢?天下药房千千万,没有一家卖后悔药。这正应了家乡一句俗话:不听老人言,必定吃稀饭。</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已从中央级媒体退休,语文给了我金饭碗,让我走出农村,进入县城,再跻身人才济济的首都拥有一席之地,忘不了我所有的老师,更忘不了几位教我语文作文和写作的老师,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为我打开了语文学习的大门,使我拥有了用文字谋生的一技之长。回顾我从小学到大学,总共在校十一个年份里,真正上课不到七年,有成功有失败。成功是语文考试所向无敌,成绩一直稳居第一;失败是由于学习偏科,导致高考失利,在该学习的年龄与大学失之交臂,只能在参加工作十年后,再次拿起课本挤入高考大军,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可以说是当年的十倍和百倍,这是值得当今小学与中学生们应该记取的教训,尤其值得广大家长们警惕,孩子别重蹈我高考失败的覆辙。</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也友情提醒广大小学、中学生家长们,一定要告诉你孩子在学好其他功课的同时,不能忽视语文课的学习,尤其是要写好作文,它不仅能使其高考拿到高分,还可以为一个人逆天改命,让其受益终身!(张吉录)</p> <p class="ql-block">注:插图来自A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