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是中国现代美术巨匠黄胄先生的百年诞辰。广东美术馆隆重推出“百年黄胄:把生活的感动讲出来”大型纪念展”。今天我站在黄胃先生的画作前有一种错觉:那些墨色淋漓的线条仿佛不是静止,而是活在宣纸上,随着西北风沙的节奏跃动。他画毛驴倔强的蹄印,画维吾尔族姑娘飞扬的裙角,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骏马奔腾、牧马人悠闲交谈的场景,展现了牧民生活的生动与自由。他笔下曾划动过的线条与炽热的色彩,依然能唤醒我们感知生命本真的能力。那些“源于生活的感动”艺术信条,依然仍在叩击着当代创作者的心扉……</p><p class="ql-block"> 2025·4·4</p> <p class="ql-block">黄胄简介</p><p class="ql-block">Biography of Huang Zhou</p><p class="ql-block">黄胄,原名梁淦堂,字映斋。20世纪著名中国画家,炎黄艺术馆、黄胄美术基金会创建人。1925年出生于河北蠡县。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西北军区画报》和《战士读物》记者、编辑,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军事博物馆创作员。1975年转业,历任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公司顾问,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美协第三届常务理事,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曾称赞:“黄胄是新中国培养的青年画家,他能画我们的人民。”他的画风曾在社会上引起“黄胄风范”,从学者众多,在创作实践中取得显著成绩。他坚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走生活之路,以“必攻不守”的精神做人做事,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后期,黄胄先生深感祖国的文化艺术瑰宝在流失,优秀的艺术作品缺乏良好保存、展示、学习和研究的场所,遂倾注巨大精力,团结海内外有识之士,建造了新中国第一座民办大型综合艺术博物馆—炎黄艺术馆。</p><p class="ql-block">1997年4月23日,黄胄先生病逝于广州,享年72岁。</p> <p class="ql-block">《庆丰收》</p><p class="ql-block"> 创作于1959年,画作反映了新疆各族人民丰收时的幸福场景。画面中上百个人物形象立体丰满,神情欢愉,色彩绚丽,笔触生动。这幅画曾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新疆厅,2022年被收藏入新疆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天山舞女》</p><p class="ql-block"> 成交价184万元</p> <p class="ql-block"> 黄胄先生的书法作品以其精准的点画安排和酣畅淋漓的书写风格著称。他的书法作品不仅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而且在字与字之间气息连贯,笔墨饱满。黄胄先生的书法与绘画技艺并驾齐驱,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 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和动感。他的点画精准而有力,仿佛每一笔都有千斤之重,却又流畅自然。这种精准的点画安排,使得整个作品看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极大的视觉享受。</p> <p class="ql-block">斗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师古之作</p><p class="ql-block"> 黄胄的创作既深植于传统的艺术根脉,又以开放的姿态探索着笔墨的时代生命力。从青年时期临摹唐伯虎、徐悲鸿,到后来以鉴定和收藏为媒介探寻传统艺术根脉,黄胄始终不忘以“师古” 作为创新的基石。展览中的临摹和书法作品,既显示出其在传统研习上的功夫,也揭示了他化古为我的艺术智慧。</p><p class="ql-block"> 花鸟虫鱼动物画又是黄胃艺术中最富灵性的篇章。他笔下的鸟雀、家禽、草虫、水仙等作品,既是传统文人雅趣的延续,又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息。速写入画的简洁生动与水墨晕章的写意精神相互交融,形成独特的“黄胄式”动物语言。这些作品不仅是对笔墨新变的探索,更是对自然生命的礼赞</p> <p class="ql-block">《打马球》黄胄1953年创作,水墨国画,展现了马球运动员们争抢的瞬间,几匹黑马鬃毛飞舞,神采俊逸,泼辣奔放。《打马球》是50年代体育题材美术作品的代表,曾获第一届全国青年美术工作者作品展览会一等奖。1953年,黄胄到新疆、青海采风,看到某队马球运动,他现场画了数十幅速写,抓取了一个个精彩的人、马动态瞬间。然后他以马球为视觉中心,下笔如飞,以酣畅的水墨画速写,马匹的腾跃之姿非常迷人,耐看,爱看。后来这幅画被纳入小学美术四年级教材。黄胄(1925—1997)是50年代开始成名的人物画家。</p> <p class="ql-block">軍旅·边疆</p><p class="ql-block">Military • Frontier</p><p class="ql-block"> 从1949年参军至1975年转业,26 载的军旅生涯绘就了黄胄艺术的底色。在此期间,他数度深入西部边疆采风创作,新疆成为黄胃的第二故乡和精神家园,疆藏题材也成为贯穿他一生的重要主题。黄胄如同一位游吟诗人,以速写入画的灵动笔法,捕捉边疆人民的真实生活。在他的笔下,有热情洋溢的维族舞者,有美丽质朴的乡村教师,在奔腾的草原逐戏,有激动人心的赛牛套马,有老乡赶集的欣喜快乐,有藏童骑马的飒爽风姿,唯独没有他自己的浮光掠影</p><p class="ql-block"> 黄胃用一件件作品诠释出朴素的真理:边疆不仅是抽象的地理概念,更是滋养艺术的生命士壤。他以画笔消弥“观看”与“被观看”的隔阂,让边疆的风士人情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不可替代的鲜活篇章。</p> <p class="ql-block">雪夜送親人</p> <p class="ql-block">日夜想念毛主席 1976</p><p class="ql-block"> 题一:日夜想念毛主席,主席恩情比天地。冬不拉弹不尽苦难的回忆,热情洋溢着贫农心意。边疆各族兄弟,日夜想念毛主席。黄胄作此画,赵朴初为题记。谁知得意作图时,正是伟人离世的时。展图凝视泪沾腮,把笔几度不成字。库尔班•吐鲁木啊,咱们的心在一起,日夜想念毛主席。一九七六年九月十一日。赵朴初题。</p><p class="ql-block">赵朴初印(朱文)</p><p class="ql-block"> 题二:日夜想念毛主席。维族老贫农库尔班:吐鲁木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一九七六年九月八日,黄胄作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丰乐图(庆丰收)</p><p class="ql-block">Harvest Revelry</p><p class="ql-block">1976</p><p class="ql-block">题款:庆丰收。丙辰春节,黄胄作。</p> <p class="ql-block">送粮图.1973</p><p class="ql-block">迎来良种春雷动,政造天山大寨田。</p><p class="ql-block">一九七三年初春贪画。</p><p class="ql-block">钤印一:黄育画印(朱文)</p><p class="ql-block">鈴印二:泉(來文)</p><p class="ql-block">铃印三:无限风光(白文)</p> <p class="ql-block">赶集图</p><p class="ql-block">黄冑</p><p class="ql-block">国画</p><p class="ql-block">1979</p><p class="ql-block">黄胄在新疆下乡时,画了大量的毛驴速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关进“牛棚”,放了三年的驴。长时间与驴接触,使他与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黄胄的作品不仅生动,而且笔墨流畅,为中国画坛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p> <p class="ql-block">松鹰图</p><p class="ql-block">1984</p><p class="ql-block">題款:甲子年暮春黄胄写于寿石居。</p><p class="ql-block">钤印一:黄胄之印(朱文)</p><p class="ql-block">钤印二:映斋梁氏</p> <p class="ql-block">“速写是生活的浪花,也是创作题材的主要来源。</p><p class="ql-block">黄胄是中国当代杰出的艺术家,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他擅长人物画和动物画,尤其在20世纪中后期影响深远。黄胄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他的创作,更在于他的速写技巧,这使得他的人物画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黄胄对细节和动态的精确把握,使得这组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的速写不仅生动传神,而且富有浪漫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为中国画坛开一代新风。</p> <p class="ql-block">海风细雨.1984</p><p class="ql-block">题目:海风细雨,甲子年二月于大昨,黄胄。</p><p class="ql-block">钤印一:雨石居(朱文)</p><p class="ql-block">钤印二:黄胄之印(白文)</p> <p class="ql-block">大岞渔家女</p><p class="ql-block">1984</p><p class="ql-block">题款:大岞渔家女。黄胄一九八四年二月于泉州。</p><p class="ql-block">钤印一:蠡县梁氏(朱文)</p><p class="ql-block">钤印二:黄胄之鉥(白文)</p> <p class="ql-block">挑担</p><p class="ql-block">Carrying the Load</p><p class="ql-block">1984</p><p class="ql-block">题款:崇武大岞通村妇女。甲子年二月黄宵。</p><p class="ql-block">钤印一:黄胄之印(白文)</p><p class="ql-block">钤印二:雨石居(朱文)</p> <p class="ql-block">“崇武渔村曾见。甲子年初夏游闽南惠安崇武大岞渔村,写此稿曾五上大岞,其妇女服饰仍然保持古风,至今已少见也。</p> <p class="ql-block">望归图</p><p class="ql-block">Longing for Homecoming</p><p class="ql-block">惠安渔女</p><p class="ql-block">Huian Fisherwomen</p><p class="ql-block">1984</p><p class="ql-block">题款:望归图。一九八四年于泉州 </p> <p class="ql-block">惠安渔女</p><p class="ql-block">Huian Fisherwomen</p><p class="ql-block">纸本设色 Ink and color on paper</p><p class="ql-block">66X67cm</p><p class="ql-block">1984</p><p class="ql-block">题目:望归图。一九八四年于泉州 </p> <p class="ql-block">连大围织网</p><p class="ql-block">The Net Weavers</p><p class="ql-block">61X48cm</p><p class="ql-block">1984</p><p class="ql-block">题款:连大围织网。一九八四年四月黄胃于南草图。</p> <p class="ql-block">牧鹅图</p><p class="ql-block">Geese Herding</p><p class="ql-block">纸本设色 Ink and color on paper</p><p class="ql-block">44X69cm</p><p class="ql-block">1985</p><p class="ql-block">题目:黄胄乙丑年春节写于雨石居。</p> <p class="ql-block">南海渔家</p><p class="ql-block">South China Sea Fishing Village</p><p class="ql-block">纸本设色 Ink and color on paper</p><p class="ql-block">133X68cm</p><p class="ql-block">1983</p><p class="ql-block">题款:南海道家。癸亥年冬腊,黄胄写于太湖小山居。</p> <p class="ql-block">唱支山歌给党听</p><p class="ql-block">A folk song to the Party</p><p class="ql-block">191X124cm</p><p class="ql-block">1977</p><p class="ql-block">唱支山取给党听。一九七七年元旦遊胄于京郊。</p> <p class="ql-block">西沙女民兵</p><p class="ql-block">Militia Women of the Xisha Islands</p><p class="ql-block">1974</p><p class="ql-block">题目:黄胄于西沙。</p> <p class="ql-block">西沙哨兵</p><p class="ql-block">Xisha Sentinel</p><p class="ql-block">纸本设色 Ink and color on paper</p><p class="ql-block">22x24cm</p><p class="ql-block">題目:西沙哨兵。一九七四年一月黄胄于西沙石身初</p> <p class="ql-block">海岛民兵</p><p class="ql-block">Coastal Militia</p><p class="ql-block">97.5X61.5cm</p><p class="ql-block">1974</p><p class="ql-block">原款:黄一九七四年画,郑闻慧补 。</p> <p class="ql-block">当美术馆的灯光洒在这些旧画上,我突然看见无数平凡人生的光芒,正在水墨深处静静燃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午饭后接着欣赏徐悲鸿的诞辰—百三十年【往来千载—悲鸿】纪念作品展。徐悲鸿,这位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巨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感人的艺术天地。他的绘画作品,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风景,都充满了生命力和动感。他善于捕捉对象的神态和动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将它们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画布上。现场还能欣赏到《月夜》、《箫声》等经典油画,以及素描手稿,感受他将西方写实主义与中国传统笔墨完美碰撞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钟馗像</p><p class="ql-block">中国画</p><p class="ql-block">175.5×94.5cm</p><p class="ql-block">1929年</p><p class="ql-block">右上款识:</p><p class="ql-block">“己已端午午时,写于宁照得、等因之居。悲鸿”</p><p class="ql-block">钤印:</p><p class="ql-block">白文方印“悲鸿之印”</p><p class="ql-block">朱文方印“困而知之”</p><p class="ql-block">白文方印“有诗为证”</p><p class="ql-block">白文长方印“东海王孙”</p><p class="ql-block">左下朱文方印“欲罢不能之工”</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抒发了作者欲借钟馗之力,怎治世间恶人的愿望。对钟馗与小鬼的描写对比分明,钟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专治驱邪镇鬼。宋代以后,中国民间每逢端午或除夕,家家户户多要张挂钟馗的画像,以镇宅祈福。一股人画钟馗都夸张其丑陋。徐悲鸿则强调其凛然正气,以重线浓墨写其虬髯黑袍,而以细线勾勒小鬼,让小鬼的丑陋弱小和钟馗的刚正高大形成最强烈的对比,表达了正义压倒邪恶的力量和气势。作品线条道劲,用墨简洁,人物姿势夸张但自然,神态威严,体现出“以形写神”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p><p class="ql-block">徐悲鸿的父亲便有端午节画钟馗镇鬼的传统。徐悲鸿虽留学西方多年,但十分珍惜中华传统文化,仍然保持着每年5月5日画钟馗的习惯。他笔下的进士可谓千姿百态,绝无雷同。他创造了自己心目中镇鬼英雄的形象:黑帽、黑靴、袍、一部虬髯托出浓眉、环眼、大鼻、阁口,手中持剑或持酒杯、在画而上重如泰山。对人物解剖的认识及研究使徐悲鸿笔下钟道形象旨趣明砌,夸张得恰到好处,堪称是中国人物绘画中的极品。</p> <p class="ql-block">狮吼·素描</p><p class="ql-block">41×62.5cm</p><p class="ql-block">1922年</p><p class="ql-block">左下款识:</p><p class="ql-block">“悲鸿</p><p class="ql-block">该作品采用大角度透视画狮。画家让它们在构图上立于画面的右上角,且取雄狮全身朝向画里而扭头怒风的强烈动态,同时让左面空出大面积的天空,造成强烈的不稳定感。然后巧妙地使用几道闪电使画面轻重达到平衡,强烈的明暗对比、尤其是雄狮腿部和鼻端的闪电强光,都为烘托威武磅礴的气势这一主题服务。它是将中国画构图巧妙处理虚实的手法运用于西方明暗素描的典型。</p><p class="ql-block">徐悲鸿十分喜欢画狮,1921年至1923年期间,徐悲鸿旅居德国柏林,天气晴朗时,必去动物园写生。他画了很多狮子的速写,把狮子的各种动态和神情—一捕捉下来</p> <p class="ql-block">奴隶与狮</p><p class="ql-block">素描</p><p class="ql-block">47×62.5om</p><p class="ql-block">1924 年</p><p class="ql-block">探索这幅画的主题,我们被带到了古罗马的传说和伊索寓言的世界。故事讲述了一个逃跑的奴隶被主人抓获,即将在斗兽场被狮子处决。然而,狮子并没有攻击他,反而与他温情相认。原来,这个奴隶在途中曾为狮子拔出爪上的刺,救了它的命。这个故事不仅感动了所有人,最终还让奴隶和狮子都重获自由。</p> <p class="ql-block">枇杷</p><p class="ql-block">中国画</p><p class="ql-block">113×73cm</p><p class="ql-block">1936年</p><p class="ql-block">画家以酣畅的笔墨、饱满的色彩尽显出枇杷的鲜活。画面让挂满嘉果的主要枝干从有上到左下,作力构图主体,同时让主于生出的小枝与主要枝干穿插交错,传达线条组合的美感,使画面虚实轻重平衡。画面果实果累,充满生机,娇黄诱人。尽管是大写意,但枝、叶、果的质感弧烈,以一当下。</p> <p class="ql-block">蕉竹</p><p class="ql-block">中国画</p><p class="ql-block">140 ×54cm</p><p class="ql-block">1938年</p><p class="ql-block">右上款识:</p><p class="ql-block">“廿七年夏居桂林,苦骨,写此自进。悲鸿。梦坡先生雅货。”</p><p class="ql-block">此画于 1938年绘于桂林,芭蕉是那里最常见的植物,画家用大片套叶做背景,用重墨勾画前方的竹枝与竹叶,便黑白,粗细,大小相得益彰,画主叶时,画家在受光面使用在大片灰墨上的浓墨加勾叶筋的手法,在背光部则全以酣畅重愿写就,展现出形状和颜色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秋树(赵少昂补蝉)</p><p class="ql-block">中国画</p><p class="ql-block">129×76cm</p><p class="ql-block">1938年</p><p class="ql-block">画面左下款识:</p><p class="ql-block">“静文爱妻存,廿七年九月,将去桂林,作此。至港,少昂力补鮮。悲鸿”</p><p class="ql-block">朱文方印“江南布衣”</p><p class="ql-block">白文方印“赵少昂玺”</p><p class="ql-block">画面形式简洁,笔法朴实,画家用笔墨平和地表达出秋天萧瑟的意境。徐悲鸿曾称自己有“画中九友”,赵少昂即为其中之一,三人多次共作一画。此幅作品是徐悲鸿先画成“秋树”,后在香港见到赵少昂,赵在树上补了秋蝉,给画面增添了生趣。</p> <p class="ql-block">虎与兔</p><p class="ql-block">中国画</p><p class="ql-block">46×110cm</p><p class="ql-block">1935年</p><p class="ql-block">“乙亥岁始,迎生丐白石给写牡鸡,命我写虎鬼,以象征其全家。纸破箧中,几乎遗失。</p><p class="ql-block">岁晚,們捡得之。急写,寄以偿宿负。悲鸿”。</p><p class="ql-block">印章:</p><p class="ql-block">白文方印“徐悲鸿"</p><p class="ql-block">左下白文方印“中心藏之”。</p><p class="ql-block">作品是徐悲鸿应一位朋友的要求而作的。朋友一家夫妻的关系分别为虎和兔,有一个孩子属鸡,朋友请齐白石画鸡,请徐悲鸿画虎和鬼。徐悲鸿一直考虑怎样把虎与兔描绘在一起,后来就创作了这幅虎与兔在一起嬉戏的作品。画家的巧妙构思,使画中老虎不再凶猛而尽显顽皮之气,以虎与兔玩耍的场景,象征夫妇之间融治、亲密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渔鹰</p><p class="ql-block">中国画</p><p class="ql-block">104X109cm</p><p class="ql-block">1935年</p><p class="ql-block">鱼鹰是徐悲鸿最喜爱的动物之一,由于在桂林阳朔居住过较长时间,画家对每日在漓江上劳动的渔鹰十分熟悉和关注。画面貌似简易,实则鱼鹰的疏密、远近、正侧等位置关系错落有致,丰富多彩。鱼鹰虽然大多数处于静态中,但是其神情却似有企盼,极具性格特征。</p> <p class="ql-block">麻雀芭蕉</p><p class="ql-block">中国画</p><p class="ql-block">111X48cm</p><p class="ql-block">1938年</p><p class="ql-block">徐悲鸿在桂林时所作。当时他为宣传抗战和为难民募捐,正准备去新加坡举办画展,为躲避日寇的轰炸,他把全部作品藏在桂林七星岩的岩洞里。画面上,挺拔茂盛的芭蕉叶随风摇摆,几只小麻雀在巨大的蕉叶下跳跃觅食,一片宁静祥和的气氛。从题款上可以看出徐悲鸿心系抗战,企盼我军打胜仗,以早日驱逐日寇恢复家园的迫切心感。</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p><p class="ql-block">173.5X89cm</p><p class="ql-block">1919年</p><p class="ql-block">乙米新都写单优弥先生水念 悲鸿</p><p class="ql-block">衿印;</p><p class="ql-block">江南徐悲鸿(白文方印)</p><p class="ql-block">層天下之广 (白文圆印〉</p><p class="ql-block">妙机其微(有下白文方</p> <p class="ql-block">月夜</p><p class="ql-block">油画</p><p class="ql-block">90x97cm</p><p class="ql-block">1931 年</p><p class="ql-block">作品描绘了南京玄武湖畔的夜晚,一位吹笛的美丽女子和她的三位女伴。月光透过树丛洒在四个人身上,她们身后的略灰色湖面上反射着点点星光,这是早期印象派对光色的处理手法。画面中心的吹箫女子神情似浑然忘我,一袭白色的长裙衬托出的她纤细身姿在月夜里分外妩媚。她身边的三位女子在安静地聆听,姿态各异。画家以浪漫主义情怀和高超写实的技法,捕绘出这样一个优准温韾的场景,是对于和平宁静部分生活的一曲颂歌。画面既括而不失细节,构图简洁而又富有变化,体现出了整体的和谐,构成“形色逼真”又生动”的独特的风格。</p><p class="ql-block">画中四个以写实为主的人物造型各异,最左侧女子呈站立姿势,中间两位女子则分别以身体重心有所变化而移动,最右侧女子呈坐姿形成的长三角形使构图视觉得到更大幅度,体现出了整体的简洁统一而又富有变化。色调优雅和谐,富于朦胧的美感。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笔法与西方写实绘画的光色以及造型手法相结合,形成画面的“形色通真,又“生动”的独特风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Moonlit Light</p> <p class="ql-block">箫声</p><p class="ql-block">油画</p><p class="ql-block">80×39cm</p><p class="ql-block">1926年</p><p class="ql-block">作于1926年,是徐悲鸿成洲留学时在巴黎第八区六楼画室创作的,画中吹節的妇人是徐悲鸿的前妻蒋碧微。</p><p class="ql-block">作品构图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打败了西方传统人物肖像画中规中矩的比例关系,而采用了有些近似于中国画的长宽比例。画家对人物的位置进行了大胆的调整和改进,其'鸣离画面中心,给观众的视觉和心理上造成了一种不平衡感。背紧中的一株树本被巧必地放量于画面右上侧,使画面重新获得了平衡。处在画面中心的动感,起到了画面人物和角色的联系作用。画面在构图、色彩、笔法、情调上都具有浓郁的东方绘画的美学气息,极好地服务于作品的主題要来。体现出徐悲鸿在早期就致力于探索油画的中国化。</p><p class="ql-block">画家在少妇脸颜,手臂上那使用了透明色,几乎看不出來的微小笔触表现出皮肤的细腻光润、弹性。奔放的笔触则用来表达蓬松的头发和衣领的纹理转折。远处较粗犷的树干,绿色的原野,婆娑的树木是用刮刀堆积颜色而成。少妇自思的神态,伴随着动人的乐曲,仿能被天际中的两只大雁传带得更远,带到太阳底下的那一边,传达出了深沉的思乡之情。诗情画意,油然而生。画作既有前作与粗犷的对比之美,又有虚实明暗的对比之美,局部那颜色的变幻服从于强烈的整体效果,带给观者心旷神怡的感受和想象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风尘三侠画稿</p><p class="ql-block">素描</p><p class="ql-block">32x22cm</p><p class="ql-block">19 40年</p><p class="ql-block">《徐谱》第70页有:1930年12月1日“在《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发表《风尘三伙〉”,这是有关此件作品最早的记录。这张素描稿是为《风尘三侠》中的红排所做的头像习作,应该是有模特的。</p><p class="ql-block">“风尘三侠”是对虬髯客、李靖、红拂女三位侠客的合称。初见于唐代传奇《虬髯客传》四。这个故事在民间特别是戏曲中流传很广。故事说,隋杨帝骄奢淫逸,大臣杨素助纣为虐。身怀大志并深通兵法谋略的李谓,为杨素府中一执红拂的侍婢张氏所倾慕,随之出奔太原。途中红拂女与豪侠虬髯客相识并结为兄妹,于是三骑并马浪迹天涯。</p><p class="ql-block">后三侠辅佐李世民成就功业。虬髯入扶余国自立为王,李靖做了唐朝的宰相。</p><p class="ql-block">徐悲鸿对《风尘三侠》的兴趣,很可能源于其少年时代看戏或看书的记亿。画家选择描绘它,似乎没有与现实相关的特别寓意,而只是表现他对豪侠世界的一种特别的倾心。李靖的聪明智慧,虬髯客的豪爽慷慨,红拂的美丽,他们的救世精神以及英雄美人经历曲折终成眷属的动人故事,都是徐悲鸿所向往的。</p><p class="ql-block">—美术评论家 华天雪</p> <p class="ql-block">壮烈之回忆</p><p class="ql-block">中国画</p><p class="ql-block">131×77cm</p><p class="ql-block">1937年</p><p class="ql-block">作品描绘的是一只站立于山岩之上,仰首高唱的雄鸡。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画家借此画来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画中立于峻峭岩石上的雄鸡,象征着坚韧不屈的中国,寓意中华民族的傲气风骨。</p> <p class="ql-block">竹石鸡群</p><p class="ql-block">中国画</p><p class="ql-block">68X97cm</p><p class="ql-block">1951年</p><p class="ql-block">鸡在造型、色彩上富于变化,尤其是红褐色的公鸡、黑色和灰白的母鸡表现出了色彩上的丰富。公鸡的高大威猛,母鸡伸头探脑的神态准确妙笔,可见徐悲鸿观察和表现生活的细致入微。</p> <p class="ql-block">牧童</p><p class="ql-block">中国画</p><p class="ql-block">56×83cm</p><p class="ql-block">1941年</p><p class="ql-block">左上款识:</p><p class="ql-block">“静文爱妻保存。辛已五月由板过怡,居于逸庐。隔夜残墨用试新纸,颇得意外之效,是可离也。</p><p class="ql-block">悲鸿”</p><p class="ql-block">钤印:</p><p class="ql-block">左上朱文方印“江南布衣”</p><p class="ql-block">左下朱文圆印“腐朽神奇”</p><p class="ql-block">徐悲鸿在抗日战争期间多次画牧童和牛,这既是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也是对童年的美好回忆。</p><p class="ql-block">画面呈现的是江南水乡的场景,以草地、水牛、儿童表现宁静和平的生活。水牛那粗糙的老皮用大笔浓墨表现正是最好不过,而孩童细嫩的皮肤则用双勾加谈色谊染,它与牛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使画面更显精彩丰富。</p><p class="ql-block">徐悲鸿幼时家中无牛,而耕田时需用牛,他便替邻人家放牛,以此作为偕牛使用的替换办法。</p><p class="ql-block">徐悲鸿作画从不用新纸与宿墨,他的新纸要在柜中放几年才用,画画如剩墨较多,他会以大笔书写对联,将其用尽。而此图为一例外。他在马来西亚举行画展,去吉隆坡经过怕保,住在友人家中,为旅途中之条件所限,被迫使用了这两种令人棘手的材料。他凭借丰富的用水用墨经验,将使笔呆滞的墨用于画粗糙的牛身、牛尾、牛角,突出质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除了在画上题写了这一经过之外,还专门在画的右下角盖了一方印“腐神奇”,赞叹化腐朽为神奇的造化之功。</p> <p class="ql-block">八哥中国画</p><p class="ql-block">38x 41cm</p><p class="ql-block">1943年</p><p class="ql-block">题款:</p><p class="ql-block">之一也。</p><p class="ql-block">卅二年初秋,悲鸿。</p><p class="ql-block">静文爱妻存玩。</p><p class="ql-block">画中多题数字便有古意,惟部性不喜,但画一旦嫁去,即无权过问,此亦鄙人悲哀</p><p class="ql-block">八哥挺立树杆,回首昂视,眼睛炯炯有神,形象真切生动。八哥用熟墨涂染,尾为几枯笔,树杆用淡墨钩勒,涂以豬石、花青画面简洁,笔意洗炼。</p> <p class="ql-block">玉簪花</p><p class="ql-block">油画</p><p class="ql-block">66×48cm</p><p class="ql-block">1943年</p><p class="ql-block">作品以精确的造型,画出了玉簪花婀娜挺立的风姿。画面颜色很丰富,柔和、厚实而不呆板。深暗的背景,突出了花朵的白嫩和叶片的肥壮。光线的运用也便花朵和叶片看上去有一种响亮的感觉。</p><p class="ql-block">作品描写了一株暗绿背景中的玉簪花。绿色的叶子从同样是绿色的背景中鲜明地独立出来而不与背景所混涌,体现了作者能洞察事物暗部色彩的差别,准确描绘出景物丰富细微的色彩感和透明感,并能在此基础上,表现景物的质感和空间层次。徐悲鸿的油画色彩能够随千变万化的客观对象而变化,时有发现、时有创新,色域宽广,而不是以不变应万变。这幅作品中的色彩和明暗对比的运用,表现出了玉簪花的生机盎然和它的清新怡人,也体现了徐悲鸿写实美术的高度技巧。</p> <p class="ql-block">泰戈尔像</p><p class="ql-block">中国画</p><p class="ql-block">50X51cm</p><p class="ql-block">1940年</p><p class="ql-block">徐悲鸿国画肖像画的代表作之一。泰戈尔,世界著名的文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诗歌、小说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徐悲鸿1939年应他之邀去印度讲学,这幅肖像便是徐悲鸿这一时期在为泰戈尔所画多幅速写的基础上精心创作的。画家通过墨线的穿插和墨线浓淡、疏密转折的变化,表现出人物的神态和人物银色须发及厚重长袍的质感。诗翁脸部结构清晰准确,他双手的动作自然生动,与脸部表情相互呼应。</p><p class="ql-block">一片密林衬托着沉思中的诗人,枝头的两只小鸟,增加了画面的动感。作品突破了中国传统肖像画不涂背景,留出大片空白的一贯手法,加强了画面写实的效果和浪漫的诗意。</p><p class="ql-block">泰戈尔像是徐悲鸿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泰戈尔是印度的大文豪,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在诗歌、小说方面都有杰出成就。</p><p class="ql-block">徐悲鸿应他之邀于1939年去印度讲学。这幅肖像画是在当时为泰戈尔所画多幅速写的基础上创作的。体现了画家扎实的写实功底。这幅中国水墨肖像,完全可与西方油画的写实效果相媲美。画家对人物的塑造完整、浑厚,衣纹线条的组织优美流畅。画家通过墨线的穿插和疏密浓淡变化表现出银色的须发和厚重的长袍,对双目的刻画尤其细致入微,它们凝视着前方,好像在构思着新的诗篇。诗人一手握本,一手拿笔,动作自然生动,极具神情,它们似乎也在传达着泰戈尔的思想,与脸部表情互相呼应。一片树林作为浓郁的背景,衬托着沉思中的诗人。两只小乌站在树梢上,与他相伴,真是一派安静祥和的景象。这张画突破中国肖像画不涂背景,留出大片空白的传统手法,以强烈的诗情画意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三鹅</p><p class="ql-block">中国画</p><p class="ql-block">82X 47cm</p><p class="ql-block">1939年</p><p class="ql-block">题跋:</p><p class="ql-block">己卯大暑作于星洲,悲鸿。</p><p class="ql-block">钤印:</p><p class="ql-block">江南布衣(朱文方印)</p><p class="ql-block">此幅作品作于新加坡,时值酷暑。鹅的形体被描写得栩栩如生,简练而疏朗的线条,准确勾勒出鹅的轮廓,浓淡交融的墨色,既表现出鹅毛的质感,又刻面出鹅身的体面关系。浅淡的设色,使画面显现出一种和谐的美,带给我们一片清凉惬意的感觉。</p><p class="ql-block">三鹅游弋在长满芦苇的水中,相互位置呈S形,数片长长的苇叶描写出空间环境。画家运用线条长短、粗细、浓淡的变化,对鹅的形体边缘进行勾勒,再在关键转折部位稍加晕染,使鹅身的体积感突现出来。白鹅似乎是被几条线不经意地勾勒出来,而事实上,画家的每一笔都包含了对描绘对象的形、体、质感以及动感的同时把握。极淡的一点颜色和线的结合已使鹅的胸、腹、臀滚圆、光滑地凸显而出。几笔浓重的树叶既营造出了空间感,又与鹅形成了轻重和谐的关系,增加了画面的喧闹感,使画面更具魅力。桔红色的鹅 、绿色的叶片、紫蓝色的水是画家精心安排的色彩关系,它们互次补色,形成画面中和谐、亲切的氛围。水面上露出的纸的底色与墨蓝笔触的交错叠插,尤其巧妙地描绘出鹅掌划水时泛起的一片片微波。</p> <p class="ql-block">英雄树,力争向上,志气谁能挡……这首歌《红棉》如同华人的傲骨一般,坚韧不拔,承载着特多华侨华人的理想与奋斗目标。</p> <p class="ql-block">喜马拉雅山</p><p class="ql-block">中国画</p><p class="ql-block">56x39cm</p><p class="ql-block">1940年</p><p class="ql-block">徐悲鸿在尼泊尔皮纸上,以近景的浓墨和远景处的留白把喜马拉雅山高寒苍茫的气势充分表现了出来,大面积的灰墨晕染出雾气缭绕的山峦,白粉的使用则让积雪皑皑的顶峰熠熠发光。画家重在表现意境,不事工细,独创全纸着墨的新法,水墨的韵味令雪山瑰丽的景色愈加动人。他摈弃八股式的山水画风,亦不用古人的所谓成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山水画面貌。</p> <p class="ql-block">月色</p><p class="ql-block">中国面</p><p class="ql-block">82×33cm</p><p class="ql-block">1944 年</p><p class="ql-block">作品将中国传统绘画中浓谈深浅的笔墨、西方绘画印象派对光的理解和表现巧妙地运用到了对夜色的表现中,一轮皓月当空,近景中的限色松树与山坡和树干上的几处自成对比强烈,突显了月光的咬洁,引人心思。</p> <p class="ql-block">梅花</p><p class="ql-block">中国画</p><p class="ql-block">90×57cm</p><p class="ql-block">1943年</p><p class="ql-block">徐悲鸿画梅与古人有很大不同,古人画梅多用线条去勾勒花朵的轮廓,徐悲鸿却是在灰色的底纸上用白粉去画出梅花,画面枝干穿插自然、姿态奇崛。梅花的淡洁、轻巧与枝干的浓重、粗壮形成强烈的对比,使梅花的清傲高洁的气质格外彰显。</p> <p class="ql-block">竹外桃花</p><p class="ql-block">中国画</p><p class="ql-block">91X57cm</p><p class="ql-block">1943年</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是徐悲鸿和书画名家田世光的合作作品,画中粗壮的竹子是徐悲鸿画竹的一大特色,徐悲鸿画竹,并不着重画叶,而主要表现干的粗壮和圆润,他结合西方的表现方式,用宽笔刷两端沾墨,一次成型,既体现出竹子的明暗转折、体积关系,又通过质朴的表现手法彰显出竹子的粗壮和内在的坚韧气质。桃花为田世光所作,穿插于竹干之间,形成繁简弯直的互动关系</p> <p class="ql-block">紫兰</p><p class="ql-block">中国画</p><p class="ql-block">61×41cm</p><p class="ql-block">1941年</p><p class="ql-block">题款:</p><p class="ql-block">辛已大轻,俄德鏖战,死伤三百万之际,悲鸿居星洲。餐此秀色,人尚有远甚于此者,感啦。</p><p class="ql-block">何处春风飐酒旗,宛同蝴螺梦中飞;</p><p class="ql-block">剧怜帝阙严恩宠,不许分香到紫薇。</p><p class="ql-block">除文爱妻赏之。</p><p class="ql-block">钤印:</p><p class="ql-block">好德(白文方印)</p><p class="ql-block">悲鸿(朱文方印)</p><p class="ql-block">悲(朱文心形印)</p><p class="ql-block">1941年8月,由于国内抗战爆发,徐悲鸿继续带留新加坡,一方面是对二战时局的关注,一方面为赴美举办“中国绘画展”进行创作。这件作品颇有几分古代文人画的气质,用色消秀雅致,描绘细致入微,书法绘画,相得益彰,做到了书画传情,情铸书画的极高境界,既体现了对爱人的无限深情,又对当时日本侵略战争对无辜百姓的摧残表示出强烈愤慨。在款识书法中,我们细细品味会看到徐悲鸿继承了魏碑的神韵,融会贯通,风骨开张,形成古拙天真、激情奔放、纵横恣肆的用笔特点,他以情感融入笔墨之中,端庄古朴,达到了自然天成的真率之趣,挥酒自如。</p><p class="ql-block">徐悲鸿绘画中花卉题材的作品并不多见,在这帽画作中,水仙花卉设色淡雅,笔墨古朴自然,饱含了他深陷爱情中的种种情绪,向往和失意并存,睹物思人,见此美好景致不禁心中充满对故人、故土的浓浓思念,这种情包含他对艺术的执着和求真之情、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之情、对朋友和爱人的忠信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作品既有传统文人画之意境,又有西方绘画的造型特点,实为徐悲鸿融汇中西的佳作。</p><p class="ql-block">题款中的:“静文爱妻赏之”,是后来回国后题上去的,徐悲鸿与廖静文的相识是在从新加坡回国后的1943年的桂林,徐悲鸿需要将桂林所藏的画作、图书资料运回重庆,招聘一名图书管理员,廖静文前来应聊……,这是另一段爱情故事的开启。徐悲鸿因为有过一次离婚的经历,并且赔付了百幅画作作为前妻的赠养费,所以对自己画作的价值和归属有了新的认识。他与廖静文结合后,廖一直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放弃了自己学业。徐在重庆期间也经常生病,一次突发肾病住院一百多天,多亏了廖將文的悉心照顾才痊愈出院。离婚的经历加上自己身体状况的不佳,导致他对于自己的全部财产—画作,后续安排都有所考虑,他在自己的许多画作上都题写了:“静文爱委惠存”,“静文爱妻赏之”,“静文爱妻保存”等字样,就是考虑将来生活一旦有变,这些画作可以作为妻子毫无争议的财产,以维持生活所需</p> <p class="ql-block">取其二十年之(限公務山》草品,可当得起一 大之商。日内 去番马控寨山、投以黄月之力、马成一支二大福中圖量、高日、写成一編而文长之(蒙)大油画。</p><p class="ql-block">如酸的单通想完应,酸悉益半矣。尊处当为弟此作的一意徐悲鸿先生管画过三幅《愿公移山》,均是在1940年左右抗战时期创作的。《膳公移山》板具现实意义。该圖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棉话传说:爆公因太行、王屋两山阻碍出入,想把山铲平。</p><p class="ql-block">有人因此取实他;她说:虽我之死,有子存庸。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予又有孙:子子孙劲,无穷暱也;而山不加增,回苦而不平?结果终于感动上天,两座山被天神緻走了。</p><p class="ql-block">当年,正便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本诺宫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股力,鼓复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1939至1940年,诚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患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是这《憑公移山》。</p><p class="ql-block">《惠公移山》共有三锤。包括油画第一稿,它的尺寸箱小,在2006年北京瑜海拍实有限公司春拍要会上价格达3300多万元。2011年在沈阳展出的油画《愚公移山》则是徐患鸿輾转从新加坡带回的第二展。而巨型中圈画《总公移山》则是第三稿现于徐悲鸿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愚公移山》是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于1940年左右创作的一幅油画。这幅作品创作于抗战时期,1939至1940年间,徐悲鸿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邀请,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在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这幅《愚公移山》。</p><p class="ql-block"> 《愚公移山》打破了传统绘画中体与用的对立,采用了国画的白描手法勾勒人物外形轮廓,同时运用西法绘画表现衣纹、人体肌肉以及树草山石。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幅画中破天荒地使用了印度男模特,并且直接以全裸形式展现,充分展示了劳动中裸体人物的大角度屈伸和肌肉运动之美。</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的创作背景与徐悲鸿的印度之旅紧密相连。1939至1940年间,他应邀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在这期间,他不仅创作了许多油画写生,还深入体验了印度当地的生活和文化,最终创作出了这幅充满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愚公移山》。</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幅作品,徐悲鸿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恨意,以及对抗日民众决心和毅力的生动描绘。它以形象的艺术语言鼓舞了人民大众,激励他们去争取最后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古柳黄鹂》徐悲鸿与赵少昂合作</p><p class="ql-block">中国画</p><p class="ql-block">150×55cm</p><p class="ql-block">1943年</p><p class="ql-block">徐悲鸿与岭南多位名家都有过合作创作的经历,徐悲鸿对在得风气之先的广东兴起的岭南画派,不仅在感性上易于接受,而且在所高扬的艺术准则上也使他们能互相容纳。</p> <p class="ql-block">徐悲鸿先生画鹰,以没骨与勾勒相结合。他用有力的墨线及大笔的提顿、皴擦,着意表现突出雄鹰敏锐的眼睛、尖利的双爪及振翅翱翔的雄姿。徐悲鸿生性刚强,喜写猛禽猛兽,而此时鹰在画家徐悲鸿笔下,更是自由翱翔,极目千里的精神寄托。由此可见徐悲鸿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画坛上的一位巨匠。</p> <p class="ql-block">中国艰苦的抗战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了,徐悲鸿以他炽热的爱国之心和艺术家的心智,不停地作画,宣传抗战,为难民募捐。“师”与“狮”诸音,怒乐的群藏代表了中国和反法西斯同盟,狮子紧细的肌肉、粗糙的累毛和身体厚重的质量感,使画面充溢着逼人的雄强之气。画面的灰暗色调寓意战云密布,而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升起,喻示着正义的力量不可战胜,民族斗争胜利的曙光已经到来。狮群“会狮”于富士山山巅,预言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反法西斯各国的胜利必将到来。</p><p class="ql-block">面题“虽未免言之过早,且喜其终将实现也。”</p> <p class="ql-block">松鹤图</p><p class="ql-block">中国画</p><p class="ql-block">150X81cm X 4</p><p class="ql-block">1942年</p><p class="ql-block">款识:</p><p class="ql-block">“澄农先生惠教。壬午初夏,悲鸿”</p><p class="ql-block">钤印</p><p class="ql-block">白文长方印“东海王孙”</p><p class="ql-block">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茂盛的松树象征背春永驻。鹤则是仙人的坐骑,代表长生不老,故有“鹤寿不知其纪也”的感叹。徐悲鸿使用了通景这种富于变化的构图形式,在左侧画柏,在右侧写松,树的上下分布着四组形态各异的仙鹤。在中国传统笔墨的基础上,西方写实观念的适当应用使画面更加自然。徐悲鸿画鹤时融汇了他在欧洲使用灰纸作素描的技法,仅用可数的几根线条和用水对线条某些部分的一点洇润便使鹤身栩栩如生,在凸起处巧妙施加的一点白粉更令仙鹤从背景中走出,而最后点上的丹顶更使全画灿然生辉。</p> <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画马,从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宋代李公麟的《牧放图》、元代赵孟頫的《五马图》,乃至清初郎世宁的《百骏图》,大都是近于工笔的画法,且马匹温良肥腴,到了徐悲鸿,才不再斤斤计较于马的皮毛的细致描绘,而是在准确素描的基础上,用粗毫大笔,将马的奔放不羁的精神予以再现,笔墨淋漓,在中国画史上开创了写意画马的先例</p><p class="ql-block">三马图</p><p class="ql-block">中国画</p><p class="ql-block">95X65cm</p><p class="ql-block">1943年</p><p class="ql-block">此幅画构图奇特巧妙。画家在安排河岸时匠心独运。设想,如果将它绘于面面二分之一处以下,整个画面就会有下坠、沉重之感。如果设定在二分之一处,又会造成构图中忌讳的平均。此图将地面画于上方,留出宽阔的水面。右下角的树梢既弥补了下方的空白,使画面轻重和谐,同时又表现出近、中、远的空间纵深感。画上题字作为画的一个部分,将墨韵连贯起来,左上方的留白,则使画面四角富于变化。两马凑到一起饮水,一马自远处而来,向它们走去,将观众的视线自然地引向了画面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奔马</p><p class="ql-block">中国画</p><p class="ql-block">101 X 62cm</p><p class="ql-block">1943年</p><p class="ql-block">徐悲鸿所画飞驰中的骏马皆尽具有雄姿勃发之妙,从体态和内在精神上都蕴涵着力量,具有强健和崇高之美。</p><p class="ql-block">《马》主要使用黑白墨色,以中国传统的水墨技法为主。徐悲鸿运用粗细变化的线条勾勒出马的身体轮廓,简洁有力的线条使马的形象更具立体感和力量感。同时,他也使用了干湿墨的变化,进一步增强了马的质感和皮毛的光泽感。</p> <p class="ql-block">奔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3X61cm</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2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画马,从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宋代李公麟的《牧放图》、元代赵孟頫的《五马图》,乃至清初郎世宁的《百骏图》,大都是近于工笔的画法,且马匹温良肥腴,到了徐悲鸿,才不再斤斤计较于马的皮毛的细致描绘,而是在准确秦描的基础上,用粗毫大笔,将马的奔放不羁的精神予以再现,笔墨淋漓,在中国面史上开创了写意画马的先例</p> <p class="ql-block">千里驹(送白石)</p><p class="ql-block">中国画</p><p class="ql-block">52X78cm</p><p class="ql-block">1938年</p><p class="ql-block">1938年,白石老人78岁时得一子,起名齐良末。徐悲鸿得知消息后画此幅千里驹以表祝贺。他笔下的马集聚了千里马的特点,进行了艺术加工。他喜欢把马的鼻孔画大,与自然现实中的马并不完全相符。他把马的头部画得十分饱满,使其更具神采。在画马腿时,他有意把它们作拉长处理,更加突出好马驰骋千里的本质,使人感觉四腿在画面上飞驰狂奔。对四条马腿运动关系的巧妙组合既符合基本动作的规律原则,又富有飞驰的美感,体现出画家的功力。</p> <p class="ql-block">柏树双鹿</p><p class="ql-block">中国画</p><p class="ql-block">106 x 108cm</p><p class="ql-block">1949年</p><p class="ql-block">徐悲鸿喜欢北方的松柏,常常以松柏为题材作画。这作品,以大笔重图写出柏树登劲的枝干,并占掘了几乎全部画面,以这样的构图衬托出树下两只小鹿的轻灵。</p><p class="ql-block">虽然是写意画法,但柏树的形态、质感和鹿的神态以及画面的空向关系却又十分真切。</p><p class="ql-block">是画家对于“受天百禄”这一传统中国画题材的再创作。</p> <p class="ql-block">猫</p><p class="ql-block">中国画</p><p class="ql-block">95 x36cm</p><p class="ql-block">1940年</p><p class="ql-block">画中的猫正在攀树,它一爪紧抓树干,另一爪向前探伸,让人感觉到它在竭力保持平衡的同时正努力地去探摸猎物。那双充满好奇的大眼睛也盯向前臂探出的方向,身体自然而优雅地摆动成了—S形曲线。猫的活泼、机敏的天性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动态天然,绘画的生动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所绘人物、动物的动态表现,画家必须通过敏锐的观察,凭借速记、速写,捕捉住瞬间姿态,进而突出动势走向,使对象神情生动地出现在画面之中。它关系到被刻画对象是否有神,内在气质能否体现</p> <p class="ql-block">侧目中国画</p><p class="ql-block">111x109cm</p><p class="ql-block">1939年</p><p class="ql-block">题跋:</p><p class="ql-block">铃印:</p><p class="ql-block">悲鸿(朱文方印)</p><p class="ql-block">廿八年夏日再写,殊不称意,时容星洲,悲鸿。</p><p class="ql-block">此画绘于徐悲鸿在新加坡为抗战筹款之时,画家把张嘴吡牙的毒蛇喻为侵略者,双目放光的瘦狮则象征着中华民族,它已经觉醒,目光中充满着对于敌人的鄙视和仇恨。</p><p class="ql-block">从狮子的面部表情和眼神的表现上,充分体现了徐悲鸿生动传神的艺术语言的造诣,狮子强烈的动势、悄节性表现,都体现出了徐悲鸿艺术的浪漫主义情怀。</p> <p class="ql-block">新生命活跃起来</p><p class="ql-block">中国画</p><p class="ql-block">113X109cm</p><p class="ql-block">1934年</p><p class="ql-block">“新生命活跃起来。甲戌岁阑,危亡益亟。愤气塞胸,写此自道。悲鸿”</p><p class="ql-block">此画作于1934年,正是东三省沦落,国难当头之时。旧中国曾被人比喻为东方睡狮,徐悲鸿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托兴于狮,以消瘦却威武的雄狮象征中华民族,希望睡狮醒来,飞跃山洞,一往无前。画家以非凡的想象力让我们看到了狮子在空中迎风跃起的瞬间,它是如此勇猛,势不可挡,以至于松林都随它的跳跃方向倒向左侧。这种想象力和运动感正是浪漫主义艺术的主要特点,由此可以以看到徐悲鸿的写实主义是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的。</p> <p class="ql-block">1002</p><p class="ql-block">语音导览编号</p><p class="ql-block">箫声</p><p class="ql-block">油画</p><p class="ql-block">80×39cm</p><p class="ql-block">1926年</p><p class="ql-block">(第声)作于1926年,是徐悲鸿成洲留学时在巴聲第八区六楼画室创作的,画中吹節的妇人是徐悲鸿的前妻蒋碧微。</p><p class="ql-block">作品构图眼富想象力和菲斯關神,打败了西方传统人物肖像画中规中矩的比例关系,而果用了有些近似于中国画立抽的长宽比例。画家对人物的位置进行了大胆的切树和数取,其重心鸣离画面中心,给观众的视觉和心理上造成了一种不平衡感。背紧中的一株树本被巧必地放量于画面右上侧,使画面重新获得了平衡。处在画面中心的长第級具动感,起到了画面人物和刨木的联系作用。画面在构图、色彩、笔法、情调上都具有浓郁的东方绘画的美学意的,极好地服务于作品的主題要来。体现出徐悲鸿在早期就致力于探索油画的中国化。</p><p class="ql-block">画家在少妇脸颜,手臂上那使用了透明色,几乎看不出來的微小笔触表现出皮肤的细陈光润、弹性。奔放的笔触则用来表达蓬松的头发和衣福的纹理转折。远处胶脏的树干,绿色的原野,婆安的材林是用刮刀堆积颜色而成。少妇自思的神态,伴随着动人的能声,仿能被天际中的两只大雁传带得更远,带到太阳开起的那一边,传达出了深沉的思乡之情。诗情画意,油然而生。画作既有前微与租犷的对比之美,又有虚实明暗的对比之美,局那顾色的变幻服从于强烈的整体效果,带给观者心旷神怡的感受和想象的空同。</p><p class="ql-block">《体声》犹如一首抒协诗,是中国传统绘画意境之美与西方油面形式的成功、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泰戈尔像</p><p class="ql-block">素描</p><p class="ql-block">25×19.5cm</p><p class="ql-block">1940年</p> <p class="ql-block">1940年,徐悲鸿赴印度举办展览和讲学,这是他与印度大文豪秦戈尔先生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徐夫人像</p><p class="ql-block">油画</p><p class="ql-block">62 X 48cm</p><p class="ql-block">1943年</p><p class="ql-block">画中人物在构图上的动态把握十分微妙,身体各个部位的姿态在构图上极具表情能力。</p><p class="ql-block">徐夫人的面部刻画精微细致,眼睛尤为传神,手的刻画也具有表现力。画面背景,包括人物衣服的表达具有中国传统写意绘画的糟神,这与面部和手部的写实形成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人物主题,又在整体上呈现出淡逸的中国艺术情趣</p> <p class="ql-block">鲁迅与瞿秋白(画稿)</p><p class="ql-block">素描</p><p class="ql-block">62X46cm</p><p class="ql-block">1951年</p><p class="ql-block">徐悲鸿对同时代的文学家鲁迅十分推祟,曾将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写成大幅对联悬挂于客厅。瞿秋白也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和革命家,鲁迅的好友,曾在上海和鲁迅一起著文鞭挞社会的黑暗。1951年,徐悲鸿着手创作油画《鲁迅与瞿秋自》,此画是为它而作的素描稿,为了解两位历史人物的性格、生活习惯、衣着谈吐,徐悲鸿特意到鲁迅的夫人许广平与瞿秋白夫人杨之华处收集资料,还访问了鲁迅的弟弟周建人,对鲁迅与瞿秋白的习惯动作和表情特点等都作了详细的了解,先后画了多幅草图,此为一幅未完成稿。从画面人物的眼神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两位</p><p class="ql-block">伟人刚直而儒雅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每个人的一生都应该给后代留下一些高尚有益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此画取材于《九方皋相马》的故事:春秋战国时秦国国君秘公召见著名的相马能手伯乐说:“你年岁已高,在你后辈中有谁能继承你的绝艺呢?”伯乐答道:“我的子孙可以识别出好马,但不能识别出千里马。”他向穆公推荐了自己的朋友九方皋。九方皋寻找了三个月后,找到了一匹千里驹。秦穆公询问马是什么样的,九方皋回答:“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去取,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于是对伯乐说:“你推荐的人连马的毛色与公母都分辨不清,怎么能识别干里马呢?”伯乐却说:“这正说明他相马的本领不在我之下,因为他见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秦穆公命人试马,果然是罕见的千里马。</p><p class="ql-block">九方皋看到的是马内在的精神和能力,注重马的本质特征而不重马的皮毛,注重它的精髓而忽视它的表面现象。</p><p class="ql-block">、画家对画面上的主人公细心塑造,九方皋叉腰昂首站立,目不转晴地注视着前方的那匹黑色验马,烁烁放光的二目流露出不凡的气质与高超的智慧。他的胸有成竹与身后两个浅薄之徒的自命不凡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徐悲鸿笔下的马都是不带气绳、追求自由的野马、奔马,而唯有这匹黑缎似的骏马心甘情愿戴着红缰。对此,徐悲鸿解释说:“马也如人,愿为知已者所用,不愿为昏庸者所制。“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以马喻人,有远大抱负的有识之士,愿意成为栋梁之材却不甘心服务于庸人。有贤才的人更希望自己是一匹千里驹,能得到像九方皋那样的发掘,找到适合自己的用武之地。</p> <p class="ql-block"> 离开展厅时,暮色已浸透美术馆的玻璃幕墙。那些奔马、劳工、士人、山水都留在了身后,但我的视网膜上还残留着《九方皋》里那匹千里马回望的眼神—徐悲鸿在所有杰作里藏着的,或许这就是对知遇的渴望吧…</p><p class="ql-block">2025·4·4清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