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江心屿古井群,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江心屿,包括回环泉、宋井、海眼泉、无名井、思源泉、般若泉、琉璃泉等七口古井,始凿于宋代。江心屿古井群布局,与《弘治府志》分野篇《史志》“瓯五星在翼轸之下”的描述相近,从平面图上看,其形如古时的北斗星图,从东至西,前五口井其形如斗口,后两口井则如斗柄,体现古人天地人合一的思想。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温州古城由著名堪舆学鼻祖郭璞选址营城“北斗城”相呼应,故称“小北斗”。</span>江心屿古井群开凿于瓯江之中孤岛上,采用开挖至生土,再开凿基岩,水质由基岩水层渗出,隔绝瓯江之潮水咸水,是浙江省内罕见的古代水源工程,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对研究岛屿古井类型和发展史均具有重要价值。2023年6月29日,江心屿古井群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号井“回环泉”,位于江心屿东端,东塔山西麓,英国驻温领事馆旧址旁,“孤屿”石刻池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建于宋代,</span>井栏平面呈圆形。相传这口井投钱则溢,俗云回环水,饮之者必再来,故得名“回环泉”。</p> <p class="ql-block">2号井“宋井”,位于“孤屿”石刻池后。井自东塔山腰下凿,径1.7米,深10米,井口直径约0.8米。井圈块石凿开,外圈呈八角形;<span style="font-size:18px;">井壁块石垒砌呈圆形,上部砖砌</span>。 1990年8月清理时,发现井壁二重环状石上刻有北宋元佑七年(1092年)的《观音大悲忏》经文1500余字,并有“皇宋元祐壬申七年二月初三日住持宗达立”等字样。井水至今清澈甘冽,是现存最古老的井之一。</p> <p class="ql-block">3号井“海眼泉”,位于宋井西北面开阔地上,俗称东井。清《乾隆府志》记载:“瓯中泉味以翠微山‘玉眉泉’、松台山‘金沙井’、孤屿‘海眼泉’为最。”宋清了禅师掘井得泉,清冽甘甜;明文徵明书写“海眼”二字,镵于井阑。现井栏为后砌,用青石整块凿成,平面呈圆形。井沿旁边的木架、轮轴以及系有绳子木桶,呈现古人取水的传统装备。“海眼泉香”为江心十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4号井原为无名井,后被民间称名“寄思泉”,位于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碑西北角草地内,井栏平面外六边形内圆形。保存尚为完整,井水清冽。现在主要作为生活洗涤用水。</p> <p class="ql-block">5号井“思源泉” ,位于在纪念碑西侧,井栏平面外六边形内圆形,井水清冽。井西侧青石碑刻着篆体“思源”,井南侧题刻宋高宗赵构“清辉”二字。</p> <p class="ql-block">6号井“般若泉”,位于江心寺大殿的东侧院内。佛教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般若</span>是智慧之意。此井水源充沛,<span style="font-size:18px;">蓄水量可达20吨,</span>古时温州城区若遇大旱,百姓都会渡江北来取水解困。</p> <p class="ql-block">7号井“琉璃泉”,位于革命历史纪念馆内,又名“灵寿井”“灵鹫井”,俗称“西井”。井栏由单块花岗岩凿成瓜楞形,井壁由块石叠砌成圆形,井壁直径大于井栏,<span style="font-size:18px;">水质甘甜 曾受书法家方介堪偏爱,</span>为原兴庆寺内使用的淡水水源之一。</p>